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幽门螺旋杆菌(2005年诺贝尔奖)
幽门螺旋杆菌(2005年诺贝尔奖)
1961
1962
1964-66
1966-68 1967 1968-99
Junior Resident Medical Officer, Queen Elizabeth Hosp., Woodville, SA Registrar in Haematology and Clinical Pathology, Institute of Medic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 Adelaide Registrar in Clinical Pathology, Royal Melbourne Hospital
This guy is so imaginative to name me uniquely!
J. Robin Warren – Curriculum Vitae
born June 11, 1937,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1961
M.B., B.S. University of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于长期食用辛辣食物、饮食不规律以及工作压力等原因造成的。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很多研究者都在活体组织样本中就发现
了螺旋状的微生物,并在1966年出版的著名“生理学手册”中刊
登了带有幽门螺杆菌的组织切片的照片。但是,始终没有引起人 们的重视,人们一直将依多的发现当作一个特例,因为,主流医 学界认为,在胃这样的极度酸性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微生物存在 的。
溃疡等疾病中扮演的角色(The Bacterium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Its Role in Gastritis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 这是一个似乎颇令人感到“失望”的获奖:因为与之前多 年“曲高和寡”的获奖成果相比,今年的获奖成果显得有 点平淡。但是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实实在在地开创了人类 对胃溃疡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
1984年,两人合著的正式论文在《柳叶刀》杂志发表,标志
着这一研究成果终于得到主流学界的承认。
心得
解放思维,突破传统
不要低估小的、基础的实验,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 工作; 科学研究中需要牺牲精神,做一些旁人不愿意做的 事情,做一名开拓者。
科学研究需要牺牲精神,但不是指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
Warren把自己的发现拿给同事们看,但同事们都说看不到!他就
在医院宣传他的观点,并且在医院内部刊物发表了文章,认为胃 炎和溃疡病与螺旋菌感染有关。据说当时被许多同事嘲笑,大家 都觉得他是在胡说八道,医学界更是对此不屑一顾。
1981年,Marshall的到来,开始了两人的合作!
1982年, 马歇尔成功地从数份活检样本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当两人提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炎,并进一步引起溃疡时, 医学界仍然是一片反对,而且这种反对态度持续多年。 1983年马歇尔写论文投给某杂志,但遭到编辑部的拒绝:“我 们需要56篇文章,而你是第67篇。 “这意味着我的论文属于其中水平最烂的20%。”(2006.3.27 在浙大的报告) 1984年7月,马歇尔决定用自己的胃做实验,他把60毫升的幽门 螺杆菌培养液喝了下去!14天后,马歇尔出现了明显的恶心、 呕吐症状,10天后的胃镜检查发现他确实患了胃炎。 “尝起来,就像坏掉的鸡肉。” (2006.3.21在上海交大的报 告)
形:螺旋状或杆状,微需氧,营养要求高
对抗生素不敏感,有耐药性
寄生部位:幽门
形态:宽0.5-1.0μm,有4-6根鞭毛,长2.5-4.0μm
常呈弯曲、S或弧形,遇“危险”成圆球形
富含尿素酶(但并非HP所特有)
“人-人”传播、“粪-口”传播、医源性传播
HP的悬滴负染标本
透射电镜 ×4800
Professor of Research in Internal Medicine, Univ. of Virginia
Clinical Professor of Medicine, Univ. of Western Australia Clinical Professor of Microbiology, Univ. of Western Australia NHMRC Senior Principal Research Fellow, Univ. of Western Australia
保护伞:
胃部厚的肌肉层外覆盖着黏膜层,又来保护肌肉,免被胃酸 消化。幽门螺杆菌就寄居在黏膜层里,逃避胃酸的消化。 附着素: 幽门螺杆菌本身产生一种附着素,能与胃黏膜细胞表面的脂 质体产生吸引作用,因此能快速引导幽门螺杆菌进入黏膜层, 而不被胃酸消化
幽门螺杆菌的生存环境
幽门螺杆菌赖以存活的利器
胃液,口水 幽门螺杆菌
Let me clarify here, while it is true that MacFarlane Burnet injected himself with the rabbit myxoma virus, and I did actually infect myself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 don't suggest to other aspiring Aussie
以及供给免疫细胞的养分
免疫效果不佳,剩余的养分被幽门螺杆菌利用 死亡的免疫细胞释放出破坏性物质,损伤胃组织细胞,更 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生存
2005年10月3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该年的诺贝 尔生理和医学奖颁发给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 (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 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
Barry J. Marshall – Curriculum Vitae
born September 30, 1951, Kalgoorlie, Western Australia
1968-74
1977-84
M.B., B.S., Univ. of Western Australia
Registrar, Medicine, Royal Perth Hospital
尿素
分解
尿素酶 co
碳酸盐
氨
碱性
2
在细菌表面形成雾状化合物 中和胃酸,保护菌体
幽门螺杆菌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大量的 CO 2和氨, 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碱性微环境,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幽门螺杆菌赖以存活的地理优势
菌体寄居的黏膜层是人体防御细胞(白细胞,NK细胞)难 以到达的地方 人体免疫系统不断增强,聚集了更多的白血球和淋巴细胞
认。这种细菌位于皮表面、胃小凹或小凹之间,在胃窦部多见,
并与活动性胃炎密切相关。因此,他与Marshall进行合作,开 始对此菌进行分离。他们采用空肠弯曲菌分离技术,在厌氧
37℃条件下,在巧克力琼脂上经过3~4天的培养,成功地分离
了这种细菌,即幽门螺杆菌。
但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正统医学界认为,胃溃疡是由
导致胃酸减少或缺乏(25%)
增加肠道感染的机会 减少人体对铁质及维生素B12的吸收
急慢性胃炎(70~90%)
发展成为消化性溃疡及溃疡综合症(17%) 发展成为胃腺癌(1%~3%)
1975 年,Steer 等在胃溃疡病人的胃上皮表面或粘液底层发现
有细菌存在。他们还在电镜下看到多形核细胞内有被吞噬的细 菌,对这种细菌培养却长出了绿脓杆菌。后经仔细观察该文的 照片,认为粘膜上的细菌确系螺旋状细菌,而培养的绿脓杆菌 可能系污染所致。 1983年,Warren报道了他历经3年(1979年开始)在135例胃活 检标本上发现了弯曲状或 S 状杆菌,该菌在光镜下与空肠弯曲 菌相似,用HE染色难以看清,而用Warthin-Starry银染则易辨
Registrar in Pathology, Royal Melbourne Hospital Fellowship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athologists of Australasia Pathologist, Royal Perth Hospital
1906年,Kreint 在人的胃内发现螺旋状微生物,误认为是“螺 旋体(Spirochaetn)”。 1915年Rosenow在消化性疡人胃内也发现了“螺旋体”。 1921年Luger证实了胃癌病人有“螺旋体”存在,而健康人没有 这种微生物。 1932年Applmans在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病人体内同时发现了螺旋 状微生物。 1939年Doenges在242例尸检标本中发现104例(43%)的胃内有 “螺旋体”,由于大部分标本自溶,难以下病理学诊断。 1940年Freedburg等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35例手术切除的胃组 织上有 13例有“螺旋体”,一般寄生于良性和恶性溃疡的边缘, 他们认为是“非致病性的机会菌” 。 1954年Palmer 用HE染色对1180例胃活检标本进行观察,未发现 螺旋体。认为胃内的“螺旋体”是经口腔污染所致。
1985-Leabharlann 61986-94NHMRC Research Fellow, Gastroenterology, Royal Perth Hospital
Research Fellow and Professor of Medicine, Univ. of Virginia
1996
1997 1999 2003
为目前发现的唯一能
在胃酸中存活的细菌
窦 部
多发于幽门部的窦部
幽门螺杆菌的外观与结构功能
生存空间具有部位选择性(胃及十二指肠黏膜)
酷似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菌 菌体一端具有4-6鞭毛
• 能使菌体快速移动,在尚未被胃酸消化前达到胃黏膜 • 具有吸附作用,能朝着胃黏膜前进,并附着于胃黏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