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锻炼
(二)确定锻炼目标 残疾人以发展体适能为主要目标。 体适能:指人们所拥有或所能达到的体能活动 水平的相关能力。 健康体适能包括心肺循环耐力、身体构成要素、 肌肉力量、耐力和柔韧性。
1. 重度肢体障碍 (1)预防关节活动范围缩减和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统 合。 (2)增进体适能相关的动作功能。 (3)增加运动能力的忍耐度。
• • • • • • • • • •
稍一运动胸部就痛者。 近期心脏病发作者。 严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患有某种先天性心脏病并在运动中皮肤变的青白 的患者。 因高血压病或其他先天性心脏病使心脏严重肥大 的患者。 需服药治疗或频繁护理检查的心率不齐患者。 血糖不断由过高变为过低的糖尿病患者。 超过标准体重16千克左右的过分肥胖者。 抽烟过多或酗酒的人。 完全缺乏运动的人。
3. 智能障碍的残疾人 减重和提高心血管机能。 某些具有先天染色体缺陷的智障者,运动心率 可能与运动负荷强度不成比例。 4. 感官功能障碍的残疾人 体适能 老人尚应加强心肺功能锻炼
(三)制定健身计划的步骤
掌握锻炼者的个人资料
(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残疾类别、残疾程度、致残原因)
全面身体(生理、心理状况)检查、体力诊断 选定运动项目、设计运动方式 确定运动强度、运动时间、锻炼频次 提出针对个人的注意事项、实施原则 监控、记录个人在实施过程中的身体反应、主观感觉 总结实施效果
美国适应体育发展的五大时期 时间
医疗体操 (1900年前)
目的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 训练灵活头脑
课程内容
各种体操式与军队式 操练
功能
预防 发展 矫正
转变期 (1900-1930)
矫正期 (1930-1950) 适应体育期 (1950-1970) 适应身体活动 (1970-)
兼顾体弱或动作发展失 各种运动(学校设矫 常者 正体育)
3. 骨骼肌的功能训练 (1)柔韧性:指肌肉和关节的伸展幅度。 (2)肌肉力量:指肌肉能够承受最大压力的能力。 (3)肌肉耐力:指在中等强度条件下肌肉持续工作 的能力。
(五)体适能训练的周期、阶段及活动基本程序 1. 开始阶段 2. 提高阶段 3. 保持阶段
1. 开始阶段 主要开始轻度(最高心率30-50%)的训练,使 身体逐渐适应提高阶段需要。 周期:4-10周。 2. 提高阶段 运动强度:40-65%最高心率 持续时间:15-30分钟 周期:15-20周 3. 保持阶段 每周活动3-5次。 4. 一次活动的基本程序 准备活动 训练 整理活动
按残疾的组织、器官、系统可分为: (1)视力残疾 (2)听力语言残疾 (3)智力残疾 (4)肢体残疾 (5)精神病残疾
残疾人运动员比赛医学分级
• • • •
按照残疾的种类: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 残疾、肢体残疾进行分级。 视力残疾运动员分为3个级别(B1-B3)。 听力残疾只要听力损失大于55分贝者,可以参 加比赛,不再分级别。 智力残疾人经教育、卫生组织和生理、心理学 家的评定和诊断,智商(IQ)在70以下,年龄在8 岁以上者均可以参加特殊奥林匹克比赛。 肢体残疾人依据损伤的情况按照截肢和其他残 疾、脊髓损伤、脑瘫三种类型来划分级别。
第二节 残疾人健身锻炼指导
一、残疾人健身锻炼的益处 (一)锻炼可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 质,补偿功能 (二)促进心理康复、克服自卑、树 立信心,走出封闭、融合社会 二、残疾人健身锻炼的方法与目标确 定 (一)开始锻炼的必要准备 • 医生及健身指导咨询 • 必要的医学检查
需在医生指导、监护下锻炼的情形
2. 脊柱麻痹和损伤障碍 提高力量 残疾者力量的分级标准(五级六分法)
(1)第5级:力量正常,ROM能完全抗重力和阻力 (2)第4级:力量良好,ROM能完全抗重力,及适应的对抗阻力 (3)第3级:一般力量,ROM只能抗拒重力 (4)第2级:力量不良,只有部分身体部位ROM能完全抗拒重力 与阻力 (5)第1级:力量不足,能看得见肌肉收缩或触摸得到,但力量 不足以产生动作 (6)第0级:零力量,完全瘫痪,看不见或触摸不到肌肉收缩
第七章 残疾人的健身锻炼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 雷桂成
第一节 残疾人体育概况
一、残疾人的界定、分类及心理特点 1. 残疾:指造成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身体 和或/精神上的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残缺、运动障 碍、感知觉障碍、内脏功能不全及情绪行为异常 等。 2. 残疾人:指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异常 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正常范 围活动的能力,不利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人。
(六)指导残疾人进行健身锻炼应注意问题
1. 专业健身人士指导执行 2. 充分与其及家庭成员交流 3. 训练过程如遇头晕、不舒服、身体局部疼痛时及时终止运动。 4. 体适能训练前进行全面体检。 5. 指导低体适能者,遵循以下原则: (1)利用低动机活动: – 无重力活动 – 关节压力较小的活动 (2)配合频率、强度、时间 (3)注意自我概念和动机 (4)适合于个体的进步速度 6. 运动频率、负荷强度、时间因人而异。
3. 残疾的分类 残疾按性质、程度和影响可分以下三类: (1)残损:伤病后造成的解剖结构、生理、心理功能暂时 或永久的丧失或异常。 如偏瘫(运动障碍),截肢(形态异常)。 (2)活动受限:较严重的残损造成个体功能能力和整体水 平活动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步行能力、交流能力、完 成任务能力等)的丧失或受活动,为个体水平的残疾。 (3)参与局限:严重的残损、活动受限使患者参与学习、 工作和社会生活受到局限,限制和妨碍了其行使社会权利 和义务、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为社会学水平的残疾。
• • • • • 所有处于恢复期和慢性期的传染病患者。 靠服用胰岛素支撑的糖尿病患者。 患者处于治疗中或还未痊愈的贫血患者。 稍运动即呼吸困难的急性或慢性肺病患者。 服降压后血压仍降不到150/90mm汞柱的高血压患 者。 • 步行也感疼痛的下肢血管患者。 • 必须频繁服止痛药的腰、下肢关节炎患者。 • 经过治疗也不能完全控制的痉挛性患者。
残疾人通过康复安置及 再教育 回归主流社会 各种运动
矫正
康复(轮椅 运动) 多功能
各种运动 残奥、特奥、聋奥
教育正常回归主流,融 课程整合 合式教学最少限制环境, 修正课程,教材教法 达到休闲终身运动
教育发展
(二)我国残疾人体育的概况 1. 建国后残疾人体育的发展 2. 国家政策法规对残疾人体育的重视 1990年1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3. 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 1983年成立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 1984年首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合肥市举办
(四)健康体适能训练的基本内容 1. 有氧耐力训练 2. 身体成分调整 3. 骨骼肌功能训练
1. 有氧耐力训练 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 大强度和中强度的运 动中摄入氧、运动氧 和利用氧的能力。 训练指导要点: (1)中等强度(最 高心率50-60%) (2)持续时间15分 钟以上
2. 身体成分调整 体成分中过多的脂肪无论对运动还是对健康都 是无益的,应适当减少体脂,增加肌肉。
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竞赛项目
• 13个竞技体育项目: 田径、游泳、举重、射击、乒乓球、羽毛 球、盲人柔道、盲人门球、轮椅篮球、坐 式排球、轮椅网球、射箭、轮椅击剑。 拟拓展的6个竞技体育项目:自行车、 硬地滚球、篮球(听力、智力残疾)、足 球(听力、智力残疾)、滑冰、滑雪。
(三)残疾人体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 特殊的感染力 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示残疾人自强不息、身残志坚 的精神风貌。 2. 分类设置的竞赛体制 3. 以运动项目的功能分级确定运动员的参赛资格, 以求竞赛公平性 4. 竞赛规则及裁判方法为适应运动员身体障碍的需 要而改变 5. 发展趋势 竞技更趋激烈,运动员使用辅助设施更趋人性化。
(三)残疾人的心理特征
1. 情感体验: 孤独、自卑、羞愧、敏感等。 2. 不同类型残疾人有不同的性格、认知、思维特点 3. 常规交流途径障碍 4. 认知特点表现为现实性差 5. 勇于克服困难,有惊人的毅力
二 残疾人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残疾人体育的发展概况 • 1960年,首届残疾人奥运会在罗马举行。 • 1964年,首届国际残疾人运动会。 • 1989年,成立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IPC)
(1)视力残疾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 小,而难以从事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 其他活动。 可分为盲和低视力二类,如果一眼失明,另一 眼视力达到或优于0.3,不属于视力残疾范围。
(2)听力语言残疾 听力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 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 言语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 言障碍。 二者的共同特点是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活 动。
(3)智力残疾 指人的智力活动能力 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 并显示出适应的行为障碍。 病因:发育不全;智 力受损;智力衰退等。
(4)肢体残疾 指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 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功功能障碍。
(5)精神病残疾 指精神病人病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从而影 响社交能力和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 程度的紊乱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