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三重解读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三重解读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三重解读摘要: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是作为最高原理被思考和领悟的。

我们的祖先建立了贯通天、地、人的和谐思想体系。

古人把“和谐”理解成世界存在、生成、变化、发展的最高原理和内在动力,也把它理解成人类相处、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

本文从存在论、辩证论、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古典和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古代;和谐;解读“和”是中国哲学最高与最基本的范畴。

细细体会古典哲学中“和”的意蕴,进人它所建构的“和”的语境,梳理清楚古典和谐思想的内在逻辑,对当代人思考和谐问题以及在实践中贯彻和谐之道,都是有所帮助的。

一、和谐存在论:万物一体对“存在”的思考,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了,但作为一种方法或作为一种理论视域提出来,则是从现代西方哲学才开始。

现代西方哲学出于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解构和超越,提出了“存在论”哲学。

“存在论”哲学相比于“认识论”哲学对我们认识事物有什么新的启发和意义呢?“存在论”哲学的思考向度与“认识论”哲学的思考向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从整全的视野,统一性视野,把人置于存在之中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从与人相关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至于事物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这里不被强调,被悬搁起来不予讨论。

相较于“认识论”哲学的思路,“存在论”哲学的思路更符合中国古人的思考习惯。

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就是从“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的视点出发的,也就是说,以人为中心,从人与万物的关系来理解事物。

一切关于事物存在的判断,如美丽、鲜艳、崇高等,都是人赋予的。

一切人的“灵明”所没有涉及的东西,是不可思想的,是处于“黑暗”之中的,因而等于是不存在的。

这种思路,我们还可以往前追溯到先秦这个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

道家的思想就具有明显的“存在论”哲学的特征。

老子、庄子都具有拒斥客观知识的倾向。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第十六章》)还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老子·第五十六章》)在老子的视野中,人与世界不是单向的认识关系所以要塞“兑”、闭“门”,要致“虚”、守“静”,世界不是人的认知对象,而只是人可以感悟的存在。

所以人可以观“复”,即从万物的根本和归宿处感悟,也就是从大本大源处体会万千世界的风起云涌。

庄子更是反对人们以认识态度来对待一事一物。

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庄子·养生主》)对繁多的具体事物的追逐,正是“认识论”哲学所强调的,这种努力的方向,在庄子看来是徒劳无益的。

他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庄子·逍遥游》)在明月光照之下却打起火炬,在时雨降落的时候却去浇灌田园,人之所为在伟大的存在面前不是显得渺小和多余吗?通过“认识论”方式的逐物态度是无法把握存在的。

为进一步解构“主——客”二分的认识框架,20世纪一些西方哲学派别提出区分存在与存在者。

存在就是“无”,存在者就是“有”。

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就好比大海与海水,黑夜与灯光,天空与云彩。

大海给出了海水,黑夜给出了光亮,天空给出了云彩。

这里的“给出”,不是生产式的制造,而是一种关系。

好比个体对整体的依赖和整体对个体的限定。

这个存在,就是无,也是大大的有,是一切的大本大源。

在存在论的视域中,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被悬搁起来,不予讨论,而回归事物本身。

说白了,存在者是具体事物,而存在可大致看成是世界总体,或事物存在的总根源,或曰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场”或“势”。

这种思路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当下被给出,不必寻找事物之外的力量。

如对人的本质的考察,我们不必上溯他的血缘关系,而应从人存在的外界环境及关系网络来判断。

这实际上让我们回避所谓客观实在性的证明,而注重从存在者背后的存在,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探讨事物的本质,认识论把世界割得太零碎,所以要以一种整全的视野来看待。

这些新的观察事物的思路其实在中国古已有之。

老子有句名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都是有形体、有限定的、相对的存在者,而这些相对的存在者,最终是生于无的。

这个“无”就是存在本身,就是世界作为总体的存在。

也就是事物赖以显现的统一性的“场”或“势”。

“物物者非物。

”(《庄子·知北游》)能产生物质的,必定是非物质的。

道,才能成为万物本原。

这个道,庄子把它形容为“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这个“道”与西方哲学的“存在”很类似。

以“存在论”的思路和视野来观察事物、把握世界,这是我们古代哲学与20世纪西哲学相契合的地方。

然而,更独特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和”来说明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

这使我们民族对存在的思考更深一步,或者说,更富有特色。

存在给出了存在物,那存在是什么样的,存在本性是什么?存在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决定了存在物的性质和状态。

中国古人一个富有特色的思想是:和。

即世界的本性是以相互平衡及和谐的方式而存在的。

好比,你跳出红尘之外,站在太空中,你所看到的地球或人间世界,虽然局部地方可能混乱和争斗,但从总体角度看,它总是和谐有序的。

春夏秋冬,按时而至;春花秋月,美景无限;这里是袅袅炊烟,那边是夜夜笙歌;这边车水马龙,那边是书声朗朗。

女人的温柔,男人的伟岸;少年的活泼,老人的慈祥。

一切的一切,好像有一种伟大的力量,作了精心的安排。

这就是存在本身。

与西方思想不同的是,中国思想赋予存在以和谐的性质。

因此,许多哲人面对存在,面对世界,面对大自然,总是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亲切感。

《中庸》里面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把天地创造万物的过程,描绘成宁静的、美的创造过程。

《易传》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是按照各自本有的特性分门别类地排列和布局的,有乾道必有坤道,有男人必有女人,有施予必有接受,有创始必有守成。

日月运行也是按寒暑交替,有规则地运行。

总之,一切都是对应的、对称的、有规律的。

华严宗还提出了“四法界”说:“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所谓“事法界”,指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所谓“理法界”,指清净的本体世界。

这两种世界互相包容而不妨碍,就叫“理事无碍法界”。

各种事物之间也都互相包容而无妨碍,这就叫“事事无碍法界。

”他们认为,这四法界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关系。

宋明理学家更提出了“万物一体”的思想。

程颢认为,所谓仁就是“万物一体”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觉得自己与万物合而为一,觉得对万物无有不爱。

程颢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二程遗书》二)“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

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圣人仁之至也,独能体是心而已。

”(《二程遗书》四)天地是一个大我,人要泛爱万物。

中国人很早就相信天与人之间有一种相互感应关系,有关这种关系的看法,在汉代初发展为一种很系统的“天人感应”论。

按照天人感应论,人类行为和活动的好坏,在天那里会得到不同的反应。

天以显示吉祥的方式鼓励和称赞人的善良行为,以显示不祥的方式警告和惩罚人的恶行。

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和谐系统中的自我调节。

汉代董仲舒是天人感应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理论被称为神学目的论,并被一些研究者称为大迷信家。

然而,张岱年先生则认为,在那个时代,董仲舒是最不讲迷信的。

他只是以童话或寓言的形式表述了一种“和谐存在”的思想,对存在物采取与人相关联的视角来看待,在当时条件下,未必不是一种较合理的解释。

古人把宇宙最高程度的和谐称为“太和”,即最高和谐。

按照王夫之的解释,在宇宙未经分化的太虚状态中,聚合着彼此浑然一体的阴阳之气,这是宇宙本来最高和谐状态。

万物产生之后,宇宙仍然保持着最高的和谐,万物也始终朝着和谐的目标奔腾不息。

这就是说,不管是宇宙产生之前,还是宇宙产生之后,“太和”都是宇宙的一个常态。

因此,中国哲学家的通常看法是:天地、日月、星辰、四时,都是以固有的和谐秩序和节奏运行的。

万物是一体的,大宇宙是一种超级有机体。

以上所讲的,是古人以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本身,看待存在本身,即为世界从大本大源处奠定了“和”的基调。

二、和谐辩证法:和而不同前面讲了作为万物存在原理的“和”。

这就是,当我们从整全的、总体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总体上是和谐的。

当我们的眼光从存在本身移开,注意到某个具体的事物的时候,这时,我们注意的不是存在本身,而是存在者。

注意到存在者时,就会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思考,需要回答。

思考存在者的第一个问题是:存在者是怎么来的,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

这种思考所形成的理论,我们称之为宇宙论或宇宙观。

中国的宇宙观,一般被称为“宇宙生成论”,这种宇宙观的一个重要的特质是相信宇宙是通过自身的力量“生成”的,也就是相信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这种生成性的宇宙观,同古希腊哲学家相信宇宙万物是由某种最基本的元素层累而成的宇宙观明显不同。

宇宙生成论是慕拟人类生育、种族繁衍的方式,说明宇宙的产生与演化过程。

《易经》的八卦生成模式就是宇宙生成模式的模拟和符号说明。

《易经》先天八卦的生成模式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就是宇宙的生成模式,也是人类血缘氏族的繁衍模式。

好比一个男子,娶妻生子,其子再生子,枝枝叶叶,枝繁叶茂。

《易经》后天八卦更是直接模拟人类的“生育之德”。

所谓“乾坤生六子”就是直接运用家庭的生育模式解释万物生成过程。

在后天八卦中,乾坤被称为父母卦,父母卦生出“三子三女”,长男曰震,中男曰坎,少男曰艮;长女曰巽,中女曰离,少女曰兑。

八卦体系就是一个和美的家庭或家族体系。

那么,中国宇宙生成论所贯穿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它是怎样创生万物的呢?是和,是和谐。

和谐是中国宇宙生成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即生成原理。

前面讲的是存在原理,这里讲的是生成原理。

存在原理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整体、宏观把握。

生成原理则是对世界发展、变化的动态把握和变化机制的揭示。

中国古人是如何描述作为生成原理的“和”的呢?许多中国哲学家都在这个意义上谈到过“和”。

春秋时期的史伯,是最早对“和”发表过看法的人。

据《国语·郑语》记载:他在与郑桓公探讨周朝的弊政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叫做“和实生物”,它的意思是,调和不同的事物就能产生出新的事物。

在这里,“和”是一个动词。

史伯还对“和”作了界定:“以他平他谓之和”。

按照这个界定,“和”就是用一些事物去平衡另外一些事物,这是事物的结合方式,也是新事物的产生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