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析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刘 刚 亮
(渭南师范学院 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等等,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各家各派对和谐也都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今天,我们对这些思想进行深入认识,这对于当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和谐思想;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和谐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之中,就有以人为本,以“和”为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在认为万事万物存在统一对立关系的同时,主张通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来消解冲突,以实现万物并育,共同发展的,并由此形成了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文化。[1]
一、和谐思想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说。“和”的理念,最早孕育于远古的巫术礼仪之中。“人类早期的原始文化形态逐步分化形成了“乐”与“礼”。“乐”在远古,指的是乐、歌(诗)、舞三位一体,中国古典美学高度重视“乐”中所包含和体现的“和”。“和”是一种参与性的最高境界”。[2]和谐思想的形成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3]同时,在《书·舜典》中也有着关于和谐的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已发现了音律的刚柔相济能够产生和谐的乐曲,如果不乱其中的顺序,人与神便能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和谐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国语·郑语》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五味以调口”,“六律以聪耳”,[4]五味相合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合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充分说明由于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讲:“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通过这些我们就不难看出,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协调统一,不是无原则的附和、同一,和谐要适度、适合,恰到好处。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正是千差万别的万物之间的和谐,才造就生机勃勃的世界。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是最好的理想追求,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和”的理想?
2 古人认为,根本的途径在于保持“中”道。“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要不及。同时“中”也指对待事物的状态,即不“狂”,也不“狷”。由此看来,所谓和谐的本质就是同一体内调和多种因素与协调各种关系所达到的平衡,是众物互补的共生共荣。
《中庸·天命》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老子以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5]孔子提出的“盖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6]孟子推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荀子主张“群居和一”、“和则一,一则多力”。《周易·乾》中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万利贞。”所有这些,使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和谐理念极其丰富的价值,让和谐的理念从这时期就形成为中华民族根本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表达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西汉时期《礼记》篇中倡导“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即古人的理想社会。宋代以后的宋明理学将和谐思想加以辨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总之,中国的传统和谐思想,是在远古的巫术礼仪的“乐”和“礼”中孕育,在汲取“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中得以形成,并且逐步深化和不断丰富,最终由宋明理学加以辨证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3]
二、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和谐思想的主要范畴就是“中”与“和”的统一。当然,古人对和谐的思想的理解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是丰富的。但通过总结发现包含了几个大的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还有世界国家的和谐。
1.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他们把这叫做“天人合一”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是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儒家认为人类理应善待自然,应尊重自然秩序。同时,道家、墨家、佛家等众家思想也有不少“中庸”的灵光片羽。“天人合一”思想在春秋时即已有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大夫子叔述子产之言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这就说明了重视“天经”与“民行”的统一。因此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所有这些都是以“中”为度,以“和”为归结的。
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对天人合一思想提出了不少主张。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仁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老子》说
3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这些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是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同时也反映了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道法自然”,主张天、地、人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宋代的张载也提出“民吾同胞,地吾与也”的主张。意思是说,所有的人民都是我的亲人,所有的土地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总之,所有这些都强调的是人类友好地处理和天地万物的关系,实质上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人与人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位,以和为最高价值,以中为最高的理想追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以和为贵”,宽和处事,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孔子的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6]提倡宽以待人,创造“人和”的人际关系,儒家在这方面是极力的倡导者。在传统的和谐思想中,强调每个社会成员要各安其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6]意思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持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别人而不搞小团体,才称得上君子。在这里,孔子区别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与私结。孔子还主张,君子应取前者而弃后者。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这些都说明了人际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仁、义、礼、孝、忠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所不欲的,不要施于别人。“推己及人”,“与人为重”,“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5]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助成别人的美处,不助成别人的恶处,只有小人是恰恰相反的。同时《礼记》中也提出“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等等这些都是和谐价值理念的具体表述。还有,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仅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衣,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而且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力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丰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5]老子提出的这些主张,无非是要求人们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从而实现社会的相对均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所有这些都是对大同社会的经典描述,十分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天下和谐、公有、和睦、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的和谐社会是古人一直追求的目标。
3.人自身的和谐
古人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
4 理理与欲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流派之各家对人自身的和谐有着精辟的论述。古人主张义利统一作为基本准则,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追求当作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这种把生命价值的关怀与道德价值的弘扬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一种人生观。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过分追逐名利,势必招来灾祸和不幸。他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还说:“载莹魄报一,能无离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5]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人们的纷争,收敛人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这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人的痼弊,化除一切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阔的心怀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贪欲。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6]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求就是自由。要实现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来束缚人,奴役人的。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道方法,进而达到人与自身的相协调,使人真正自由、和谐,有自己意志的人。保持人们身心的和谐,这就要求人们在追求欲望以及利益的时候,要坚持中和的原则,永远保持平衡谦和的状态,实现身心的平和。
4.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讲治国,主张以民为本,勤政为民的治国宗旨。而治国则是通过调整君、臣、民之间关系来实现的,最根本的还是对民的治理。对民强调修身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是实现一切和谐的基础。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无争无俗,平等待人,和谐共处,和谐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尚书·尧典》说:“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以文思安安。”这段文字颂扬了帝尧以其超群的修养和光辉的人格去亲和本族,辨明其他各姓部落之责,以至于万邦和睦,民众和悦之盛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协和万邦”的思想运用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以求得中外和谐共存的局面。孔子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茶而有礼,四海之内皆为兄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6]这里可以明确地看出,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使用武力。这种以和为本,以诚信为本,以礼法为手段的“和为贵”的外交文化,体现了一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策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孟子提出“仁者无敌”,他主张“以德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王道与
5 霸道相反,后者是以务力做后盾,处理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前者则是利用和平手段的。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有诸葛亮七擒孟获,汉代有昭君出塞,唐代有文成公主入藏等等。都是以礼服人的外交典范,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礼记·礼运》上说:“使老者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鳏寡孤独残废者皆有所养。”这成为中国古代以达到天下一家的和谐理想,即“大同社会”的终极目标。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谐”,注重人自身的修养,主张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但同时这种和谐不是无原则的和谐,而是一种具有包容性、差异性、互补性、平衡性的和谐,因此只有以“中”为基本前提,才能实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理想境界。
三、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和谐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必须重视传统和谐思想的千百年来的影响,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在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文化根基,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因此可以说,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所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重大的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谐、和睦、和为贵、和而不同、推己及人等思想。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和谐”思想,并且赋予时代的精神。将和谐观念渗透到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中来,是很有启示的,也是当今很有必要的。
1.和谐思想是我们当今一种美好的社会愿景
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华民族从古就有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这就是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谐思想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因此成为社会的一种不断追求的愿景。
儒家的传统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为此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道德思想体系。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仪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传统文化把天、地、人看做一个统一的、平衡的、和谐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大同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