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康有为墓的考察报告作者:***单位:***************一、考察目的:瞻仰名人风采,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二、考察对象:康有为墓三、考察时间:2013年5月2日四、内容: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
鉴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他第一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
后在广州长兴里聚徒讲学,名噪一时,他人生最为精彩的两笔是“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
康有为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许多像梁启超这样的国学大师,他的书法更是自成一家。
康有为可以称之为青岛市最为重要的文化名人。
(一)康有为墓简介康有为在居住青岛期间,在政治上早已是落伍者,也是失意者。
他素主张教育救国,在青岛他准备利用被中国收回的兵营兴办一所大学。
在这同时,青岛地方官绅也在筹办大学,并于1924年8月正式创私立青岛大学,康有为的计划未能进一步实施。
康有为对青岛的气候和环境都有好感,他没长住青岛,但每年都来“天游园”住一时期。
他畅游崂山,赋诗写字,在青岛留下不少刻石和墨迹。
1927年3月18 日,在上海纪念70寿辰结束10天后,康有为回到青岛,几天后他赴一位同乡的宴会后,3月31日不幸病逝,病因始终不明。
康有为辞世后,其后人原打算迂葬南海,因故暂厝李村枣儿山,1943年正式安葬。
“文化大革命”中,康有为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保皇派,在九泉下也难逃厄运,其墓遭破坏,其颅骨有幸被保留下来。
1948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在青岛前海浮山之阳的大麦岛村北山重建康有为墓。
次年10月,隆重举行康有为迁葬和墓碑揭幕仪式。
康氏亲属及各界人士参加了仪式,康公弟子、艺术大师刘海粟撰文并书写了《南海康公墓志铭》。
现康有为故居和康有为墓均被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青岛著名的人文景观。
(二)考察过程我们学校五一放假挺长的,整整七天,闲来无事,于是就去了青岛找朋友玩。
上午八点从学校出发,九点多到达火车站,然后转车去了青岛大学,中午和朋友在浏园餐厅吃的饭。
下午我们两个就在校园里转悠,两点多的时候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操场出去了。
实在是无事可做,青大也来了好几次了,想想老师课堂上说假期可以去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参观旅游,于是朋友就带我去了浮山康有为墓。
初中历史课本就学习过康有为,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康老先生的大名大概现在中国没有多少人不知道,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率先在中国最上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
他很不幸没有改良成功,当然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不幸,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不幸,否则中国可能早早走上另一条富强道路。
当然课本上说,历史唯物主义又说这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似乎我们不需要太惋惜。
康有为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他以巨大勇气和满腔热情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在近代爱国史上功不可没。
我们坐公交车沿着青大一路向北,到社会福利院站下的车,然后往西,走了不久就看到一处陵园。
朋友说康有为墓是开放式景点,不用买票,然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过去了。
走过马路,墓道在山坡上,入口挂了块牌,写着“康有为墓简介”。
拾级而上,风清日丽,回头一看,远处是碧波万顷,真是个好地方。
现在正是假期,市民一般都没什么事,来这里的也不只我们两个人。
三块政府立的碑在第二级平台上,那是记录修筑和文物级别的。
墓园为三层梯式平台结构,周围环以花岗岩短垣。
园中植有青松、龙柏、樱花树,四下栽满刚劲挺拔的剑兰。
往上走,来到墓园最高一层平台,这就是是康有为墓了。
两块碑,一正一偏,封土在中间大碑后面,后面是柏树,很简洁平和。
一看大碑的落款是“弟子刘海粟”。
偏在一旁的碑是“民国十八年”立的。
只是感觉这两块碑都很新。
偏碑也就简单记述了康有为的主要生平,包括张勋复辟的一点前后经过和去世前的情况。
正碑则描述康有为的重要活动,包括早年活动、公车上书等,以及后来变法后被迫流亡异国“三十多国六十万里”的情况。
这些都是刘海粟撰写的。
还记述到此墓在某某年被毁,现在又重修。
想当初,康梁作为革新的启蒙大家,是勇士,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尽管变法事不能成,总也算是“提高”了人民的“觉悟”。
后来的革命和变迁,也都是历史的进一步发展结果。
正确地对待我们的前辈,是达成统一民族国家的前提。
那种从物质上毁人墓地和印记、从精神上绞杀一切的行为,是妄图抹煞历史的愚蠢行径。
作为后来者,应该充分尊重前人。
没有前辈的基础,不可能有后辈的成功。
我们参观了一下午,到五点多的时候天就有点儿冷了,我们就沿着原路返回。
青岛这天气就这样,家里早就热的不行了,这边五一之后才正式进入夏季。
说起这边儿的天气,我们都很无奈,最雷人的一次就是前几天下午去嵩德楼上课,路上看到俩哥们,一个穿短袖,一个穿羽绒服,估计这场面也只能发生在青岛了。
(三)归来感想晚上回来又百度了一下,上网查了查有关资料,对康有为的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于是总结了自己考察归来的感想如下:1、感想之一:对康有为墓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也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他以巨大勇气和满腔热情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在近代爱国史上功不可没。
康有为在居住青岛期间,在政治上早已是落伍者,也是失意者。
康有为对青岛的气候和环境都有好感,他没长住青岛,但每年都来天游园住一时期。
他畅游崂山,赋诗写字,在青岛留下不少刻石和墨迹。
康有为辞世后,其后人原打算迂葬南海,因故暂厝李村枣儿山,1943年正式安葬。
文化大革命中,康有为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保皇派,在九泉下也难逃厄运,,其墓遭破坏,其颅骨有幸被保留下来。
1948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在青岛前海浮山之阳的大麦岛村北山重建康有为墓。
次年10月,隆重举行康有为迁葬和墓碑揭幕仪式。
康氏亲属及各界人士参加了仪式,康公弟子、艺术大师刘海粟撰文并书写了《南海康公墓志铭》。
现康有为故居和康有为墓均被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青岛著名的人文景观。
2、感想之二:对康有为的政治生涯的认识。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
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八千多字的上皇帝书。
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
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
以后,康有为又连续给皇帝上了几次书。
光绪皇帝对康有为提出的问题,很受感动。
在这些上书中,康有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变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
他指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经济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
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
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基本纲领。
从1888年至1898年,康有为先后7次上书,设计了一个以君主立宪为主体的救国方案,反复申述和论证了他的政治主张。
在翁同和等支持下,光绪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正式变法。
慈禧太后在是年9月21日发动宫迁政变,囚禁光绪,重新垂帘听政,并下令捕杀康有为。
“百日维新”被打入血泊之中。
流亡海外的康有为16年间周游列国,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案。
3、感想之三:对康有为思想的认识。
早年,康有为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
但是,在学习了一段理学之后,他对理学也不赞成了。
因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
于是,二十二岁的他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看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也就是这一年,康有为开始从中学转为西学。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经过上海时进一步接触到了一些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
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
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
康有为主张向日本一样,在保留原有体制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他的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这些内容无不体现了康有为的进步思想,只是他没有考虑的周全,他也不想想他的这些主张打击了多少人,别人还会支持他吗,在说他变法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这行的通吗。
学日本,也不先看一看自己和日本改革派的实力,所以,这注定了他的改革主张得不到实现,注定会失败。
(四)关于康有为的评价康有为当算是中国近代史中较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了,他的那些作为,如“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启蒙运动”这些是他一生中辉煌的成就。
但是他也有一些事又为后人颦眉,如发表《孔子改制考》、后期加入保皇派、固守改良反对革命。
因此,康有为如同历史上的所有人物一样,在我们评价他时需要有客观的立场,从辩证的角度去加以评判。
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的领袖和主要策划者,在变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他承担着大于其他变法者的责任。
但是,在我从很多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记载中了解到,康有为面对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有逃避的嫌隙。
首先,康有为在这次变法上操之过急。
对于变法革新,康有为似乎想到太过于简单,好似颁布几个“除旧革新”的法令便可以让中国几千年的习性突变。
就是维新变法那短短的一百来天时间里,维新派便发出了有关的“上谕”达110多件,但是这些“上谕”的绝大部分都不曾被真正实行过。
历来的改良都坚持迅速渐进的原则,像日本的明治维新、英国的君主立宪等,“改良”的性质便是缓慢的对社会国家进行引导。
因而,康有为这种急行军似的改良怎么可能成功呢?其次,维新变法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员及民众的支持,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脱离群众的活动使得变法难以彻底,这是康有为最大的失误之处。
维新变法的几乎每一项变法措施都涉及到千家万户,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
但由于这场变法缺少必要的步骤和充分的宣传、组织工作,使得广大人民根本就不知道那“戊戌维新”是干什么的,这种脱离群众的变法无疑是不会成功的。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变法当中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可是近代史上的这次改革运动,依然留给我们许多可贵之处。
我们依然要在历史中寻找我们今天发展的路途,正视历史,勿忘历史,在历史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1] 刘梦溪,《康有为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2] 《康有为自书诗卷》选自康有为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3] 纪能文,罗思东著,《康有为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4] 刘善章,刘忠世主编,《康有为研究论集》,青岛出版社,1998年[5]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增订版)》,东华书局[6] 李春秋,钟显林主编,《改革家丛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7] 朱义禄,《康有为评传:时代的弄潮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8] 何一民,《维新之梦:康有为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