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部感染疾病的CT表现

肺部感染疾病的CT表现


险因素 + 病理:纤维蛋白化脓性肺炎 + 诊断:军团菌培养 直接免疫荧光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
军团菌肺炎
F/54 发热40度
+ 主要表现为外周性片状阴影,进
展快,内常有低密度灶
+ 常累及多叶,约一半的病例呈两
侧性,下叶多于上叶
+ 空洞不常见
+ 炎症吸收常较慢
+ 肺实变或肺炎并空洞 + 下肺最常见,右肺比左肺常见
弥漫性浸润病变及实变影用灌洗 结节影用经皮肺穿刺活检
F/23
突发胸疼,咳嗽
SLE 病人 激素治疗
CT主要表现
+ 多发灶性结节或肿块灶性实变影 + 病灶中心呈低密度,有或不伴空洞 + 常累及胸膜或胸壁
努卡氏菌肺炎
治疗前 治疗后三周复查
努 卡 氏 菌 肺 炎
F/44 发热,憋气
M/32
胸疼 血丝痰
M/50
+ 大叶实变影 + 病变肺叶呈膨胀性改变
+ 上叶常见,可累及多肺叶或两侧性
+ 增强扫描常呈边缘强化,中央有灶
性坏死 + 空洞发生早且进展较快,约占50% + 胸水常见,但引起脓胸少见
克雷伯氏肺炎
M/64
咳嗽 咳血发热 体重下降
+ 欧美地区占获得性肺炎的前三位 + 吸烟,慢性肺病,免疫低下为三大危
围脂肪间隔密度增高
+ 愈合期:支气管狭窄但边缘光滑
支气管内膜结核
支 气 管 内 膜 结 核
+ 与免疫抑制的程度有关 + 相对于免疫正常的病人,免疫抑制
病人的肺结核:淋巴肿,胸腔积液、 粟粒性肺结核更常见,而空洞和纤 维化少见
+ 努卡氏菌是革兰氏阳性菌,曾分类
为真菌
+ 主要见于免疫抑制病人 + 诊断:
+ 病因:最好的分类法 + 感染区域:社区 医院内 + 病程:急
亚急性 慢性
+ 影像学的形态
+ 支气管肺炎 + 大叶性肺炎
+ 球形肺炎
+ 间质性肺炎
+ 其它
磨玻璃影,粟粒性阴影,空洞性阴影
+ X线平片: 肺叶实变, 容易做出诊断
+ 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也可见于克雷
伯氏菌、军团菌感染
+ 典型的大叶性肺炎少见
+ 约占肺部感染20%,尤其是住院病人 + 代表:克雷伯氏杆菌,军团菌
+ 表现多种多样
+ 实变影通常是多灶性,下肺常见
+ CT有助于发现平片未能发现的小脓
肿灶
+ 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肺炎 + 约占医院内感染的30% + 也见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尤其是
嗜酒者
+ 血培养阳性率高(70%)
克雷伯氏肺炎
肺部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真菌或原虫等致病微生物引起
肺部感染的途径
气道、肺血管、也可直接来自纵隔、膈肌或 胸壁的感染性病变 最常见的途径是来自气道
+ 不典型的临床和X线表现
抗菌素的广泛使用或不适当的应用
+ 少见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的增多
增加了平片诊断难度
+ 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
+ 区别肺内或胸膜病变
+ 平片难于与其它原因的球形病灶
(如周围性肺癌)相鉴别
+ CT: 球形阴影边缘较模糊,其
旁常有不规则淡磨玻璃影
F/36
咳嗽
不发热
抗炎治疗后两周复查
+ 多见于支原体肺炎或病毒性肺炎
+ X线平片呈支气管壁增厚和模糊网
状阴影
+ CT: 磨玻璃影和小叶间隔增厚
+ X线平片不易发现 + 见于细菌或真菌,如葡萄球菌、克
右中叶大叶性肺炎
+ CT: 实变肺叶内密度均匀,边缘为
胸膜所局限,充气支气管征常见,肺
叶体积无明显改变
+ CT检查的主要目的: 发现坏死或空
洞形成,除外阻塞性病变
小叶性肺炎
+ 最常见的类型
+ 一侧或两侧下肺多发小斑片状模
糊影或腺泡结节
+ CT
确定合并支气管扩张 鉴别支气管播散性病变
+ 不少见, 临床症状常不典型
边缘不甚光滑的结节影或分支状 影(树芽征)
+ 呈小叶中心分布,其旁支气管壁
增厚
+ 上肺多见 + 空洞壁的厚度和光滑度取决不同的
病程,在活动期,外缘通常不清晰, 壁较厚,
+ 厚壁空洞的存在往往提示有活动性
+ 常需与肺癌相鉴别 + 如有钙化时较易鉴别:
环形,层状,靶形,弥漫
+ 无钙化:增强CT扫描
肺炎球菌性大叶肺炎
F/20 高热
+ 占医院内感染的10%,社区获得性感
染不足5%
+ 呼吸道误吸或血行播散 + 常见于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人 + 全身症状明显
+ 肺段片状阴影 + 实变影中常见坏死灶 + 充气支气管征少见,空洞常见 + 胸水并不少见且发展迅速 + 肺气囊在成人较少见,可气胸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感 染
雷伯氏菌、绿脓杆菌,厌氧菌和结
核等
+ CT:实变影中见低密度灶,增强后
见环状强化
+ 球菌性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 革兰阴性杆菌肺炎
+ 肺结核
+ 革兰阳性杆菌肺炎
+ 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 过去主要表现为大叶性肺炎 + 现 61~70% 表现为小叶性肺炎 + 胸水较常见(25%),空洞很少见
+ 支气管内膜结核
+ 有广泛胸膜病变者
+ 原发灶:可见于各肺叶,无明确肺叶
分布
+ 淋巴肿:常见,可单侧性或两侧性增
强后呈中心低密度,边缘环状强化
+ CT表现多种多样,几乎可呈任
何一种征象
+ 发病部位主要于上叶尖后段和下
叶背段,
+ 病灶以小灶阴影或结节影为主
+ 淋巴肿少见。
+ 最常见的播散途径 + 典型CT表现:2~4mm大小
努卡氏菌肺炎
肾移植患者
+ 革兰氏阳性厌氧菌,曾分类为
真菌
+ 以农业人口常见 + 起病缓慢 + 青霉素有效
M/55
血丝痰
放射线菌肺炎
+ CT表现呈持续实变影或肿块;空洞常见;
可引起支气管内肿块;可越过叶间胸膜并 可累及胸壁(包括肋骨破坏);淋巴肿常 见。
+ 增强后:中心不强化,典型呈边缘
环状强化。
+ HRCT可比平片更早发现病灶 + 呈全肺均匀分布的1~3mm微结节
影大小均匀,边缘清晰或模糊
+ 有时结节影上肺略大于下肺 + 小叶间隔增厚常见
粟 粒 性 肺 结 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约占10~20% + 活动期:气管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 + 注射造影剂:有强化,病变部位周
+ 空洞常见
+ 有空洞或脓肿形成的病人、肺门
或纵隔可出现淋巴肿
+ 脓胸约占1/3~1/2。
+ 原发性肺结核
原发综合症 淋巴结核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 继发性肺结核
+ 结核的支气播散 + 空洞
+ 结核球
+ 粟粒性肺结核
+ 支气管内膜结核
+ 免疫抑制病人的肺结核
+ 发现空洞病灶
+ 判断活动性 + 早期发现粟粒肺结核 + 对有咳血病人的检查 + 纵隔淋巴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