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农业结构主要涉及种植业结构、养殖业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自然资源结构,而农业结构的优化就是为了寻求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各种资源永续利用,进而推动农业高效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还要考虑农作物适宜生长的自然环境,以及降水、土壤、气候、植被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时,还必须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特点,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的结构现状。
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从农业结构看,种植业比重不断缩小,畜牧业、渔业比重持续上升。
1978~2007年,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80%下降到50.4%;畜牧业比重由15%提高到33%;渔业比重由1.6%增加到9.1%。
从种植业结构看,棉、油、糖、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大发展。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
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比由1978年的80.4∶9.6∶10转变为2007年的68.9∶26.65∶4.4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种植结构(产品和品种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快进展,粮经比例不断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我国主要农作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72.3%、61.6%、47.1%和70.3%。
在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94.2%下降到2007年的62.45%;牛羊肉则上升到14.51%;禽肉等也占到了23%,禽蛋、牛奶等的产量也快速增长。
到2007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6倍多。
牧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内部比重的迅速上升与国民收入的提高紧密相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对肉类产品和鱼类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显著刺激了牧业和渔业的发展。
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产品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肉类、禽类和水产品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这也是牧业和渔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国家放开对农产品价格的管制,农民转向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
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粮食等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定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合作社+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为主的中介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市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分析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
2009年3月号下(总第365期)带动型经营模式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专业乡、专业村,有效地提高了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140元),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
到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7万个,带动农户9,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8.4%,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1,649元。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产业内的结构变化集中体现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
在1990年以前,农业、牧业、渔业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大,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突然变得缓和下来,产业结构转换走过了一个拐点,步伐明显比以往要小。
进入21世纪以后,种植业所占的比重有了进一步下滑,而与之相对的是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的上升,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渔业产值基本没有变化。
5、从农业的经营模式看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
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
不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
今年广东的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6、从生产过程看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品优势。
⑴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
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
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
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
⑵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
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⑶农药和化肥使用超标,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
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
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
又据调查:进口苹果平均到岸价格大约为3.90元/公斤,柑橘为4.00元/公斤,香蕉为1.90元/公斤,与我国同类水果批发价格水平相当,但整体质量明显要高。
⑷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
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要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我认为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建设乡镇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我们的农业生产引入活跃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农产品的销路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吸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和进步。
7、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另外,国家对农业的土地所有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
比如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占用农民耕地,并未能给与足够的赔偿,这也在一定程度成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8、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
我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
仅有的可耕地不可能完全吸收农村劳动力。
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乡镇企业一般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
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并不稳定,刺激农村经济效力不强。
9、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无非有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农村工业,有上边分析,农村工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有限。
另外就是通过进城打工。
由于农民身上所蕴含的人力资本不高造成农民进城打工的就业渠道非常有限。
其次,我国城乡户籍制度对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有一定限制。
再则,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资本深化”的局面,资本对劳动力产生了替代。
二、中国农业存在问题。
1、农业的生产技术没有大的改进,整个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的水平很低,2/3耕地靠畜力、人力耕种,1/2耕地靠自然灌溉,大部分处于以人力、畜力和自然力为主要动力,手工工具占主导的落后状态;尽管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就业量的72%,农业劳动者人数3倍于工业,但农业技术人员总数不及工业的1/6,农业技术人员奇缺,以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已达70%~80%相比,我国的转化率仅有30%~40%。
2、农产品结构不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从反映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来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56.7%下降到目前的41.9%,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为52.6%[3],意味着城乡居民有更多的钱用于满足温饱之后的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并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不能不考虑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包括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土地、资金、农资、企业家、劳动力等要素结构的调整,甚至产权结构的调整。
通过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产权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在要素市场的竞争,将更好地激活涉农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中国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特征,总体竞争力不断下降。
2007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比重,种植业占5014%、林业占318%、牧业占33%、渔业占911%。
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减少了2916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则分别增长012、18、715个百分点。
5、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粮食收益存在下滑趋势,而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整体不高。
主要农产品收入明显增长,对收入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价格上涨;多数农产品纯收益都有较大增长,但粮食收益依然是最低的;多数农产品成本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粮食收益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种子、化肥、机械作业、土地、劳动等成本增加是农产品成本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
6、农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农田作业仍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作为主,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3%,机播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7% ,机收面积仅占收获面积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