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论文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论文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我国农业结构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偏低,我国龙头企业的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化政策不完善等。

针对我国农业结构中的居多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

【关键字】中国农业结构现状问题分析对策建议【引语】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而我国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所以我国一直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以下就谈谈我国农业结构现状......正文一、中国农业结构现状近年来,我国一直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优种植业、调大畜牧业、调强特色农业,巩固传统基础产业,扶持植桑养蚕、名贵中药材种植等新兴产业,多渠道、全方位引导农民调整农产品内部结构和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但调整农业结构依然困难重重。

(一)农业产业结构突破单一的种养殖模式,而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新一轮结构调整以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比重逐年下降,非农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反映了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趋势及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意愿。

数据显示:农业经济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呈下降趋缓,比重偏高,我国畜牧业以较高速度增长。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优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增强、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继续完善等。

到2006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54 842个,同比增长14.1%;带动农户909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6.7%,同比增长4.3%;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1 486元,同比增长11.2%。

但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依然问题不断。

(二)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粗放经营问题突出,产业升级困难。

目前,我国已加大了工业科技投入,但是我国农业的增长基本上还是依靠科技含量较低的要素投入的不断追加,尤其是劳动的积累来维持的,劳动的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

另外,农业科技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也不相适应:一是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生物技术少;二是科研与市场脱节,未能形成面向市场、服务生产主体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三是农民科技素质尚有待于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较低,加上农民还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状态,且一家一户在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上又是小而全,形不成规模效益,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困难。

(三)中国农业仍处弱势地位段应碧说:“中国农业到了最需要花钱的时候。

中国农民没有什么积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靠市场的作用,实现不了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国家对农民的“四项补贴”已经增加到1230.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5153元,自2004年以来的年均实际增幅连续6年保持6%以上。

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反哺”才刚刚开头。

资料显示,日本农民收入的60%、韩国农民收入50%、欧盟农民收入的40%,来自政府补贴,而我国不足10%。

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应当不断加大。

这是时代潮流、国际潮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过去对“三农”投入的历史欠账实在太多,现在一时还补不上,无论是从投资结构还是支出增幅看,农业仍然处在弱势的地位。

(四)我国正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国农业正处于一个资源环境趋紧的时期,耕地越来越少,水资源频频告急,生态亮起“红灯”,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尖锐难题。

当一些发达国家一滴一滴地浇灌农作物的时候,我们仍有很多地方扒开口子,大水漫灌!我国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

粗放、落后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统筹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刻不容缓。

向先进耕作技术转。

一度缺水的河西走廊,小麦玉米田正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棉花、制种玉米等节水作物,膜下滴灌技术使“浇地”变为“浇作物”,棉花亩节水335立方米,增产12%。

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上转。

成都市设立了耕地保护基金,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26亿元,为承担耕地保护的农户提供养老保险补贴,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一粒稻谷,如今在黑龙江垦区的产业链上“吃干榨尽”:剥壳做成精米,稻壳用于发电,壳灰变成白炭黑和活性炭,米糠粕提炼出卵磷脂……稻谷衍生出30多种产品,每吨增值700多元,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向多功能并重转。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和能源替代等新兴业态,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四川率先开创的“农家乐”,如今已经有了星级标准,向集约精细的乡村度假型转变,吸纳农村就业300多万人。

总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

(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

全国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优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增强、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继续完善等。

到2006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54 842个,同比增长14.1%;带动农户909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6.7%,同比增长4.3%;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1 486元,同比增长11.2%。

但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中国农业结构存在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以农业为本,农民是我国人口中的“主力军”。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内容到机制都在不断的进步,形势也日益多样化,但是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结构单一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

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虽然在产业结构调整后,我国农业产业化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单一平面式的生产结构,这种生产结构提供的产品处于产品价值链的初端,表现为农产品价值低,产品价格容易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而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动,农产品品种供给结构难以较快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适时调整,农业产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均十分低下,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在农业产业内难以形成。

这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问题中的首要问题。

所以我国必须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优种植业、调大畜牧业、调强特色农业,巩固传统基础产业,扶持植桑养蚕、名贵中药材种植等新兴产业,多渠道、全方位引导农民调整农产品内部结构和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农业的专业化、一体化程度还很低,相应的农业产业化体系结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在区域经济中未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

科技含量和组织化程度不高,总体经济效益较差,不能前向推动和后向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农产品基地建设滞后,优质专用原料生产不适应发展需要,标准化生产能力落后。

各地未能形成各具特色的、跨区域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带,不能建立起“龙头企业”和农业支柱产业乏技术创新,没有健全科技承包、等具有开发潜力的产业,区域产业布局不合理等,从而影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农业产业化政策不完善制定某种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资金、技术、人才保证该产业的优先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农民的又一大发明和创造,是我国农村第二步改革的重要内容。

政府虽在不同时期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但政策、法规尚不配套不完善,无法使产业化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迫切需要制定一系列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法规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真正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好,形成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

2.龙头企业规模小。

地区发展不平衡虽然近年来我国龙头企业数量增加了不少,但规模大、竞争力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企业不多,能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更少。

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数目仍相对较少,且多数龙头企业规模小,地区发展不平衡。

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共有各类龙头企业71691个,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4779家(占龙头企业总数的6.67%),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且主要从事农产品粗加工。

另外,产业化组织在全国的分布是东部多、西部少,东部规模大、西部规模小(据统计,我国有60%以上的龙头企业分布在东部,仅有10%以下的龙头企业分布在西部)。

龙头企业的规模小,势必带动力就弱,不能有效涵盖多数地区的农户,制约着农户产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3.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化是以技术进步为先导的,客观上要求在选育良种、饲养、栽培、管理及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利于节约能源、提高单产、提高产品质量。

而我国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国近半数地区依靠传统技术维系,化肥利用效率仅30%一40%,灌溉水的利用率仅40%,现有的土地中40%是中低产田,农产品大都是老品种,品质差,在国际上价格很低,且没有竞争力。

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科研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多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境地,延缓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进程。

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市场体系不健全。

体制不畅通农业产业化与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密切联系,而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要求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进行合理配置,如土地要由零碎走向集中连片,劳动力要自由流动,其他各种生产要素要合理配置,但目前存在的条块分割、垄断割据的体制,根本不能保证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这无疑增加了产业化经营的难度。

同时,农业产业化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跨省区、县域的大型生产基地、生产区、生产带,其建设必须有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但目前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和束缚,市场机制还不畅通,具体表现为:一是规范化的市场机制不完善;二是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护机制不健全;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配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