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学校建筑设计

浅谈学校建筑设计

浅谈学校建筑设计——以仙居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摘要】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实现教育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和保障工作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提高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介绍仙居职业技术学校建筑设计案例,综合研究分析了学校建筑中的一些设计方法。

【关键字】因地制宜设计;功能分区合理;建筑整体风格;建筑单体设计1.职业学校建设的重要性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在经济社会建设中起到独特作用。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的急缺以及地方性的特殊需求,对职业教育的规模布局、结构形式、授业种类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除了对学员的学习、食宿负责外,还要与时俱进,随时更新当前各个产业部门所急需的技术课程,安排好学生的实习顶岗与各种生产第一线的工作。

仙居县位居沿海经济发达的台州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是值得关注的重大任务。

近年来,本县在产业集聚方面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工艺美术、医药化工、机车零部件、电子机械等产业集群,但产业所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却比较匮乏。

因此,筹建一所综合性的职业技术院校已势在必行。

2.项目概况2.1地理位置仙居县地处台州市西部。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南翼,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自然条件独厚,著名的“中国杨梅之乡”、“中国工艺品之都”、“中国有机茶之乡”,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高速增长。

本案用地分析:规划地块位于S322 省道与环城南路交汇的地方,地块西侧与S40 省道相接,南侧与台金高速公路相连,东侧紧邻仙居汽车站,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为仙居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设计中的问题基地用地面积24.76 公顷。

西侧和南侧为山体,东侧和北侧是大面积的农田,以及中部的官塘水库和部分村庄建设用地。

基地北侧为现状的城市主干道——环城南路,东侧和南侧为规划的城市次干道和支路,基地内部有一条现状道路与北部的环城南路相连接。

基地与城市交通联系较为便利,但基地内部交通设施不够完善。

4.设计思路和方法4.1因地制宜设计如何根据本案用地的特点,因地制宜的设计呢?4.1.1现状地块是个近似于长方形的不规则多边形,环城南路是城市的主要干道,应考虑环城南路沿线的主要界面围合和节点的设计。

地块东侧与南侧的规划道路是生活性次干道,从城市交通的角度来看,宜设置景观性的步行入口,同时应考虑学校主入口节点的设计。

4.1.2利用水库地势,填水再造运动场与新一道水坝,在非洪汛期运动场可正常使用,节约了校区用地。

在泄洪期再造的运动场则成为保护校区的又一道坚实屏障。

校园现状地形比较复杂,基地西侧有山有水,东侧相对较为平缓。

4.1.3地势西侧高,东侧相对较低。

规划尽量尊重原地形,同时着重考虑外围绿地景观融入校园。

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采用灵活的竖向变化,尤其是校园核心的公共空间。

经过反复分析,校区的设计采用核心引领,轴带延展,组团布局的手法,形成“一核、两轴、一带、多节点”的规划结构。

一核:以图书信息中心及行政综合区、及教学实践区楼群共同组成的校区功能核心。

两轴:由校区东部规划路处的主入口至实训楼、教学楼、行政信息楼等形成东西向主要功能轴线,同时由北侧的培训楼、中部图书信息中心及行政综合区至南侧的成教区形成南北发展轴带,向南北两翼延展,形成南北均衡布局的总体结构。

一带:环绕在图书信息及行政综合区及教学实践区外的一条由道路和绿廊形成的弧形景观带作为生活区与行政办公、教学实践区之间的软性隔离。

多节点:以上功能带及轴线将校区整体划分为七个功能组团,每个组团的节点形成相对独立而又有机关联的总体结构。

4.2功能分区合理如此大面积的校园如何合理的功能分区?科学合理的建筑功能分区关系到整个校园的流线便利性、安全性、生活学习的互不干扰性等等,因此将整个校园共分为教学实践区、图书信息及行政综合区、生活区、运动区、山水景观区、培训楼实践区、成教区等七大功能分区。

4.2.1教学实践区:校园的核心空间由教学楼和实训楼共同构成。

各专业之间根据其学科特点和关联程度进行院落式组合布局,形成有利于多学科交叉且各具特色的教学实践楼群。

4.2.2图书信息中心及行政综合区:图书信息中心及行政综合区位于校园东西向中轴线上的末端,包括行政办公、图书信息楼及对外交流等功能,该区布置在校区的中心位置,有利于其功能共享。

4.2.3生活区:结合职教中心分期建设情况,分为南北两个生活区组团。

生活区建筑结合地形成组团布置,因地制宜,户外空间以漫步景观带贯穿分散的若干景观点,打造环境优雅宜人配套完善的生活区。

单身教工宿舍结合培训楼布置在校区的北侧,方便教工出入。

食堂结合生活区宿舍楼的两个组团,南北两个组团各设置一个食堂,分别就近服务于两个学生宿舍组团。

4.2.4运动区:整个校园运动区分三大片设置,北部运动片区包括体艺馆及部分室外运动场地布置在基地的东北侧,方便其对外服务。

中部片区设置400 米标准运动场布置在基地的中部,方便校园南北两个片区的就近使用;南部运动片区位于成教楼及南部教学实践区之间,设置篮、排球运动场地。

4.2.5山水景观区:保留规划范围内三座主要山体,对官塘水库进行有条件利用,通过设置二级坝及校园内部水系,保证其蓄洪能力,一方面可争取更多的使用空间,另一方面更可打造出具有仙居山水特色的景观校园,提升校区整体环境品质。

4.2.6培训楼实践区:培训楼实践区布置在校园北侧,紧邻环城南路,交通方便,并设置独立出入口,方便其对外联系。

同时,靠近城市主干道,提升校区整体形象。

4.2.7成教区:区域位于基地的南侧,位置相对独立,方便对外联系。

设计了标准教室、阶梯教室、并设置部分办公室、网络中心、计算机房、图书室、档案室、教师休息室等综合服务功能,为本校及周边区域服务,打造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平台。

道路交通: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规划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

在校园内部设置弧线形干道,并与主要车行出入口相连,以解决校园内的对外机动车交通;结合生活区、教学实践区、运动区、及成教区设置二级机动车路网。

出入口主入口:在东西向中轴线结合东侧城市路设置礼仪性主要出入口。

次要出入口:顺应校园的开放化要求,共设置了三个次要出入口。

在校园北侧的环城南路上为方便培训楼及艺体馆对外服务功能、后勤运输和学生生活需要设置一个次要出入口。

在校园东侧城市路上位于东西主要轴线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机动车次要出入口。

静态交通系统机动车停车场分为地上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库两部分;地下停车库有两个,分别布置于行政楼和北部次入口的附近;地上停车场则分布在北部的体育馆、成教区以及校园主干道附近。

景观布置:校园内设置东西向景观主轴,通过广场,草坪,林荫大道,营造校园轻松愉悦的学府氛围,纵向景观主轴及公共休闲景观带则以宜人的尺度与和谐的比例,与环绕在行政楼的弧形景观次轴形成校园生活的多功能场所,主次轴线纵横交替,形成校区景观体系的骨架。

主要景观节点设置于景观轴线的交汇点或终点,次景观节点主要为核心公共绿地内的系列广场。

矩形的核心公共绿地是校园最主要的绿地开放空间和交流共享场所,以对称的广场、密植的树林、张驰有度的建筑空间为特色。

林荫大道和中央花园构成建筑的礼仪空间,连续变化的富有层次的院落组成学术空间,传承当地精神,成为师生创作集体记忆和情感的生活场所,使之兼具经典底蕴和时代气息。

5.建筑整体风格建筑的风格关乎整个学校的风貌和文化特色:校区的整体建筑形式沿续了江南传统建筑文脉,又强调时代感。

在整体风格上采用白墙和青砖演绎山景水色的校园意向,搭配灰瓦屋顶凸显典雅而又现代的学府气质。

河街:核心区的行政综合楼&图书信息中心在该方案中起到连接景观与建筑群的绿岛作用。

图书信息中心作为地景建筑与教学区形成河街。

给师生提供了宜人景优的活动空间。

院落:教学楼的南北向有序排列,配以连廊的设计。

有机围合了不同尺度的院落。

提供了既独立又不失联系的课余休息空间。

园林:宿舍区的设计概念体现了将周边山脉作为学校的后花园,通过指状的布置将建筑伸向后花园,让每个宿舍与自然景观形成最大化的接触面。

6.建筑单体设计简述:1、教学楼教学楼位于核心教学区西侧。

与实训楼共同组成了主要教学区。

建筑由南向北有序排列,组团式围合布局。

教室的南北间距均在25 米以上,并通过连廊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互不干扰却又联系方便的整体。

同时,教学楼群围合的院落空间,一层部分架空,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校园公共空间的更稳定、安静的空间品质,以及一种更亲近人的空间尺度。

2、实训楼:位于教学核心区的东侧,沿规划道路布置,是学校的主要城市立面。

所以通过简约整体的立面处理手法,化零为整,将多个建筑山墙面联系成一个整体,诠释了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与稳重典雅的传统韵味两者完美融合使其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图书信息中心& 行政楼本案将两者合二为一。

即方便交叉功能的联系,又相对独立。

行政楼的外观上采用简洁纯粹的立方体造型,其独特的几何体象征校区管理核心的现代性和集约性。

配以中国古典的建筑符号,东西向与南北向的立面机理的区别设计即考虑到功能性与节能环保效率,又为校区乃至整个片区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雕塑。

图书馆在本设计中作为大型地景建筑,将场地西面的景观有机的引入教学核心区,即满足了会堂及多个报告厅的大空间并存的特殊要求,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休闲娱乐平台。

其大弧线的立面造型结合大台阶和入口开敞广场烘托出宏伟大气的整体形象营造出强烈的场所归属感。

4、食堂本校区设置两个食堂,分别位于两个宿舍区的端头景观区内。

该建筑形体上采用圆形及半圆形,更为自然的融于景观区,也给用餐的师生提供了最大的观景及采光界面。

5、成人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位于校区东南角,是整个校区重要的城市界面的节点。

作为独立运作的成教学院,设置了独立的礼仪性入口广场及机动车出入口,便于单独管理。

建筑形体上更强调建筑的景观性及完整性。

大面积的出挑屋顶构成了校区南大门的设计意向,象征着成教学院向社会各界人士敞开怀抱。

6、培训中心& 教工宿舍培训中心地处校区西北角,包括培训,对外商业及一个四星级酒店。

整体为11 层的小高层建筑。

酒店的外立面作为校园面向城市的主要界面,采用了简约的建筑形体配以古典错拼的表皮布置方式,为城市贡献了又一丰富亮丽的沿街立面。

教职工单身宿舍位于学生宿舍区最北侧,与学生宿舍既联系密切,又互不干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