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诵、背诵。
2. 欣赏作者以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高超艺术技巧。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比喻和通感,化无形的音乐为可感的视听形象。
2.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诱思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
《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着历史前行。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诗是这样写的: [投影诗歌]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这位诗人是谁?(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两篇代表作是什么?(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文学常识1、歌、行、引刚才谈到了《琵琶行》、《长恨歌》,下一课我们即将学习的是《李凭箜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杂言。
2、作者小注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有《白氏长庆集》。
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3、填空检测:(学生笔记) [投影]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从诗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可知,白居易的这两首诗当时极为流行。
三、基础知识(检查预习)[投影]1、识记生难字浔阳(xún)荻花(dí)声声思(sī)捻(niǎn)霓裳(ní cháng)间关(jiàn)冷涩(sè)舫(fǎng)2、读准多音字曲调:diào 其它读音:tiáo 组词:调节幽咽:yè其它读音:yān 组词:咽喉其它读音:yàn 组词:狼吞虎咽铁骑:jì其它读音:qí组词:骑马3、识别通假字曲终收拨当心画。
“画”通“划”意思:划4、掌握词类活用琵琶声停欲语迟。
(语:名词作动词,说话)移船相近邀相见。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5、辨析古今异义(1)琵琶声停欲语迟。
古义:迟疑,停顿。
今义:慢。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古义:形容声音轻快流利。
今义:光滑;滑动。
四、整体感知1、欣赏名家朗诵《琵琶行》,了解故事梗概。
[投影]《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天。
作品借着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政治上受打击、遭贬谪的抑郁悲凄之情。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一)江头送客闻琵琶(二)江上聆听琵琶曲(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四)同病相怜伤迁谪(五)重闻琵琶青衫湿2、课文节选的是前两段,请同学们划分起止语句。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浔阳江头夜送客……犹抱琵琶半遮面”(二)江上聆听琵琶曲“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投影](同桌合作,口头翻译,互相订正,提出疑难点,老师点拨指导。
)(投影字词)江头:江边。
管弦:这里代指音乐。
惨:悲伤。
浸:沉在水中。
暗问:轻声地问。
欲语迟:想回答又有些迟疑。
回灯:重新掌灯。
始:才。
犹:还。
掩抑:声调抑郁幽咽。
思:悲伤。
低眉:低头。
信手:随手,指技艺娴熟。
拢捻抹挑:均为琵琶演奏的动作。
为:弹奏。
间关:鸟鸣婉转。
滑:流畅。
错杂弹:交错弹奏,写出了音乐的宏微急缓的变化。
幽咽:形容低微的流水声。
难:水流不畅。
冷涩:水流冰冻,流动不畅。
凝绝:停止;中断。
歇:音乐休止。
幽愁暗恨:隐含着的愁与恨。
乍:突然。
迸:溅射。
鸣:兵器碰撞声。
曲终:乐曲结束。
画:通“划”。
舫:船。
[投影翻译]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绿腰。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像清泉在冰层底下流淌。
好像冰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第二课时五、课文精讲(一)谁悟琵琶(语)[投影](教师空出“语”字,学生读后填空。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可能填“琵琶语”“琵琶情”“琵琶声”“琵琶意”……教师点拨指点)请同学们集体背诵——江上聆听琵琶曲“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1、找出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提示:节奏、旋律、音调、休止、情绪……)整个演奏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投影板书:转轴拨弦——和缓低沉,声声思——失落压抑,低眉信手——忧郁伤感)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激情浪漫的青年时代。
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投影板书:拢捻抹挑——轻松舒缓,嘈嘈急雨——粗重急骤,切切私语——细腻委婉,珠玉落盘——清脆圆润,花底莺语——宛转流畅)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心情沉痛、肝肠寸断,音乐也越来越低沉,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投影板书:泉流冰下——阻塞压抑,冰泉冷涩——清冷凝滞)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投影板书:银瓶水浆——激越奔涌,铁骑刀枪——高亢雄壮,一声裂帛——戛然而止)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
高超的乐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
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
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
我们也要学会感悟艺术,从音乐中感受艺术家们的情思。
观看视频《琵琶行唱诗片段》,感受音乐和文学的魅力。
(二)谁解风物(情)[投影]学生自由朗读江头送客闻琵琶语段:“浔阳江头夜送客……犹抱琵琶半遮面”(教师空出“情”字,学生读后填空。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可能填“风物情”“风物意”“风物昀蕴”……教师点拨指点)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
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折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六、写作技法 [投影]这段音乐描写最为人称道,仔细品读,同桌讨论,写出你的赏析意见,5分钟后举手回答。
(要点如下,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能抓住关节点谈谈意见即可。
)1.比喻贴切美好,叠加效应明显,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表现出了音乐的沉重、急促、细碎、清脆、清亮、婉转、轻快、流畅、幽微、激越、雄壮、高亢、凄厉等特征。
2.运用通感,调动了多种感官体验,尤其是听觉和视觉的交织。
3.表现了音乐的过程性、动态变化的特点,尤其展示了琵琶弹奏的渐渐停息之美、冷涩凝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