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研修日志
孔子的德育思想: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正确评价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包括: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主体意识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仁爱。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忠恕。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


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忠恕就是要宽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明智。

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其次,明智是一种道德品质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所谓知者不惑,也可以说是智者不惑,拥有智慧的人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认识,还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信。

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

“诚”的含义等同于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样,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精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意思。

“信”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诺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

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孔子的德育教育是其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内容。

以德治国的首要任务就是用道德去约束百姓的行为和思想,他认为理想中的国家治理应该不是充满刑罚的治理,而是通过言传身教的德育教育进行治理。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德育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现代社会延续了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礼仪之邦的
德育实践理论使当时的社会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在现代的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孔子的德育思想,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开展系统活动。

学校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在办学的全部过程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继承儒家把德育作为核心和本质的德育思想,更加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把德育置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

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再次强调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做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品德、心理、责任感、精神、观念等。

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其次,要从立身、行事和处世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然后根据思想形式形成处事之道。

再次,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

教育学生学习并实践孔子仁爱、礼义、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理论结合实际,把孔子的仁爱和诚信等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培养主体意识,建构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打好学生思想基础的下一个主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
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设定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德育教育通过不断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把个体道德的行为上升为社会道德的行为,把个人内在心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把教育者传达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志,并“外化”为道德行为。

首先,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培养恒心与毅力,接受严格的意志锻炼,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为自我修养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客观评价自己,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提高自我教育的起点和必要条件。

最后,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以校教育为主渠道,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横向联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互动的综合德育系统。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工作网络。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各具特色,相互补充。

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体系是取得教育合力,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