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剖学——小脑,间脑课件

解剖学——小脑,间脑课件


小脑的传出纤维通 过对大脑皮质下行的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 束及由脑干下行的运 动传导束发挥影响, 最终调控γ 运动神经 元和α 运动神经元的 易化和抑制,实现维 持机体平衡、姿势稳 定,调节肌张力和共 济失调的作用,并通 过运动的学习使运动 真正的随意和精确。
总之,小脑通过其复杂 的回路结构和广泛的纤维联系, 特别是和大脑之间的往返联系, 象比较器(comparator)一样 调整脑下行运动通路的输出, 对脑控制运动指令的意愿 intention与实际执行的运动本 身进行比较,实现对运动协调、 校正和补偿的调控作用 ;同 时,小脑还有运动学习和记忆 功能。Ito(1986)由控制论 观点分析后提出:小脑是运动
一、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位置-----小脑位于颅后窝,前 借3对小脑脚(是小脑传出和传 入纤维的进出通道)连于脑干 背面,它们之间有第四脑室。 外形—-小脑上面较平坦似山坡, 下面中间凹陷、两侧膨隆似狭 缝;小脑中间缩窄部称小脑蚓, 两侧膨大部称小脑半球 cerebellar hemisphere), 在蚓垂两旁延髓背面后者向下 膨隆称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rebellum),颅压高时可出 现小脑扁桃体疝危及生命。
掌握 下丘脑 和 后丘脑的主要核团及纤维联系。了解它
们及底丘脑、上丘脑的位置、组成和机能特点。了解下丘
脑与垂体的关系。
力求将间脑各部纤维联系和功能特点结合起来理解其作用, 尤其以特异性核团为重点。
一、间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1、位置:间脑和端脑均由胚胎早期的前脑发育而来, 前脑头端迅速发育成端脑,前脑尾端发育相对迟缓为 间脑,被包裹居于两侧大脑半球中央,连接端脑和中 脑,所以间脑大部分被端脑包绕掩盖,只有腹侧面的 一部分在脑底表面可见。 2、外形:在脑底表面由前向后可见(视交叉、灰结 节、漏斗、乳头体等下丘脑部分和垂体)。 3、分部:以背侧丘脑为中心分为五部:背侧丘脑、 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和底丘脑。
2、旧小脑-包括小脑前叶和小脑后叶 中小脑蚓的绝大部分,或者说小脑半 球的内侧部和小脑蚓的大部分。它主 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维,但 也接受脑桥小脑束的纤维。其皮质的 传出纤维由顶核和间位核中继分别经 小脑下脚和小脑上脚止于脑干的前庭 神经核、红核和网状结构。后经前庭 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影 响运动神经元,调节肌张力并协调肌 的运动。此部又称脊髓小脑。 旧小脑损伤 出现肌张力低下和深反射亢进,因失去对自主神 经的调节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脏活动,这是小脑对脑干网 状结构影响的结果。
在脑底面由 前向后依次
为:视交叉、
灰结节、漏 斗、正中隆 起、乳头体 等下丘脑部
分和垂体。
二、背侧丘脑和后丘脑
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又称丘脑 thalamus为两个卵圆
形的灰质团块,中夹
第三脑室。 在背侧丘脑背侧 面,内侧以丘脑髓纹 为界,外侧与端脑的 尾状核之间以终纹 stria terminalis为界;
二、小脑的分叶
据小脑表面的沟和裂将其分成3个叶: ①绒球小结叶,在小脑下面该叶借后外侧 裂与小脑余部分隔;②小脑前叶,小脑上 面借原裂与小脑后叶分隔;③小脑后叶。 小脑又据其进化程度和传入纤维联系可分 为: ①古(原)小脑(前庭小脑),② 旧小脑(脊髓小脑),③新小脑(大脑小 脑)。
三、小脑的内部结构
3、新小脑----接受对侧的脑桥小脑束 故称脑桥小脑,因脑桥核中继同侧的 皮质脑桥束传递大脑皮质始动的随意 运动信息(正要发生或正在进行着的) 又称大脑小脑。新小脑皮质的传出纤 维到齿状核,后者的轴突形成小脑上 脚交叉纤维到红核和背侧丘脑腹外侧 核,最后经丘脑中央辐射返回到大脑 皮质的躯体运动区,修正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起始神经元的活动,参与运 动指令的编程,协调随意运动,保证 了运动力量、方向和范围的精确性, 提供了运动的时相和顺序。 新小脑损伤出现共济失调(不能准确指鼻和作快速的轮 替动作),辩距不良,并出现意向性震颤,及运动学习的障碍。
metathalamus。
背 侧 丘 脑 的 核 团
背 侧 丘 脑 的 纤 维 联 系
三、下丘脑 下丘脑虽小,神经 元、核团众多,纤 维联系广泛,结构 复杂而弥散分布, 常常边界不清。其 中最早引人注意的 是视交叉上方的视 上核(加压素)和 紧贴第三脑室壁的 室旁核(催产素)。
室旁核 视上核 垂体上动脉 初级毛细血管网 垂体门微静脉 次级毛细 血管网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1、古(原)小脑------绒球小结叶, 主要接受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神经的纤 维,即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的内侧 进入,整合后其传出纤维除一部分直 接进入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外,其它纤 维由顶核中继,也经小脑下脚进入前 庭神经核和脑桥、延髓的网状结构等。 后经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和网状脊 髓束来调节机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即 “前庭眼反射, VOR” )。因 此又称前庭小脑。 古小脑损伤患者出现“醉酒步态”、眼球震颤,但肢体的 单独运动不受影响,而肌张力和腱反射不受影响。该病多见于
小脑表面被覆的灰质部分是小脑 皮质(cerebellar cortex),小脑皮 质深面的白质是髓体,包埋于髓体 内的灰质核团称小脑核(cerebellar nuclei)。 1、通过小脑脚进入小脑的传入纤维 均分别止于不同叶的皮质中。 进入小脑皮质的纤维都直接或间接影 响梨状神经元,最后由梨状神经元发 出轴突止于小脑核。 2、小脑核----有4对,从内向外依次 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 (dentate nucleus)。球状核和栓状 核合称为中间核或间位核 (interposed nuclei)。
subthalamus
包括底丘脑 核、未定带 等
谢谢大家
的控制增益系统(control augumentation system),与端脑基 底神经核的稳定增益系统(stabidization augumentation system) 形成辅助运动传导通路的对立统一体。
Central Nervous System
间 脑
The Diencephalon
弓状核 第三脑室 下丘脑腺垂体束 下丘脑神经垂体束 轴突
静脉窦 毛细血管网
分泌颗粒
毛细血管
垂体下动脉
静脉窦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模式图
神经末梢
四、上丘脑
epithalamus:
包括丘脑髓纹、 缰三角、缰连 合、缰核、后 连合及松果体、 第三脑室顶等 结构。与睡眠 和生物钟有密 切关系。
五、底丘脑 位于 背侧丘脑和 中脑被盖之 间有底丘脑
二、背侧丘脑和后丘脑
背侧面外。背侧丘脑的前端 有狭窄的隆凸称为丘 脑前结节;后端有膨 大的丘脑枕。
二、背侧丘脑和后丘脑
丘脑枕的外下方有隆 起的外侧膝状体和内 侧膝状体,前者借上 丘臂连上丘,后者借 下丘臂连下丘;外侧
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
共同组成后丘脑
间脑以背侧丘脑为中心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脑 和底丘脑;国外常将后丘脑归到丘脑。
间脑的位置和外形、分部 背侧丘脑和后丘脑 下丘脑、上丘脑和底丘脑
教学要求:
掌握间脑的位置、分部(五个丘脑部分);掌握背侧丘脑 的位置和分部及第三脑室的位置。掌握其特异性核团(腹 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的纤维联系和功能特点。
小脑脚有三对:小脑上脚、小脑 中脚和小脑下脚;小脑中脚起自脑 桥基底部,其内侧是起自脊髓和下 橄榄核的小脑下脚,而其前内上是 较薄的小脑上脚(主要为小脑的传 出纤维),左右上脚之间有上髓帆。 下髓帆自小脑向下移行到延髓。
小脑三对脚和上髓帆、下髓帆与 菱形窝之间形成第四脑室,有正中 孔和两外侧孔通珠网膜下腔。小脑 皮质形成许多薄片样结构,称小脑 叶片,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小脑灰质 的量,提供了完成复杂功能的基础。
小脑、间脑
The Cerebellum 、 the Diencephalon
主讲人:冯 志 博 Lecture by Feng Zhibo

二、小脑的分叶

一、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三、小脑的内部结构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教学要求:
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分部(蚓部和两 侧小脑半球)、分叶和小脑脚。掌握小脑 扁桃体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小脑核的位置及其纤维联系。了解小 脑的机能。 力求将小脑分叶(名称)、各叶的纤维联 系和功能特点及损伤后出现的症状共同联 系起来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