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语言文字运用基础知识答案解析考点A.B.C.D.下列语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广州的地铁没有黑暗的角落、危险的隐蔽处,以及供藏污纳垢的地方。
学习委员张亮读起书来声音清脆,声调抑扬顿挫,我们都为之着迷。
陈佳几年前离家到广州打工,除了节假日偶尔和母亲通电话,至今杳无音信。
历史告诉了我们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骄傲的人最终总会黯然失色,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会永远鹤立鸡群。
3C 试题分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藏污纳垢:指某人藏不干净的人或物,比喻隐藏或包庇坏人坏事,形容坏人聚积的场所。
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
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
杳无音讯:指没有一点消息,形容信息断绝,了解不到对方的情况。
句中既然是偶尔通电话,就不能称之为“杳无音信”,不符合语境。
鹤立鸡群: 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语言文字运用基础知识A.B.C.D.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孟非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常常妙语连珠,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感感受。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改革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
4DA 偷换主语。
修改时在“有很高的收视率”前加上主语“节目”。
B 重复啰嗦。
修改时“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删掉其中一个。
C 成分残缺。
修改时“随着”“使”删掉其中一个。
语言文字运用基础知识答案解析考点A.①⑥⑤③④② B.④⑥②⑤③① C.①②⑤③④⑥ D.④⑤③⑥②①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一样,在各自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3000年以上的,只有汉字。
②这种文字对3000多年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③后期的隶、楷、行、草,均发轫于斯。
④在河南安阳殷墟文字博物馆,可以看到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甲骨文。
⑤十几亿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即源自甲骨文。
⑥它不仅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造字法则。
5B 句子排序题型解答时可考虑用排除法,四个选项中可以看出第一个要么是①要么是④,明显④介绍最古老的文字体系先引出甲骨文作为开头最为合理,排除A 、C 选项,剩下B 、D 选项⑥②、⑤③是组合在一起的,那我们就看④后面是先⑥还是⑤即可。
⑥中的“它”指代甲骨文,应该接在④后面。
综上,选B 。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运用《红星照耀中国》与书本同名的电视剧于2016年10月在湖南卫视播出,该剧被列为“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片”重点电视剧项目。
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6(1)答案解析考点《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它通过一个外国人 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请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并概括他的形象特点。
(至少回答两点)人物:形象特点:(2)1:西行漫记2:埃德加·斯诺(1)毛泽东;性格质朴纯真、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很复杂的人。
(2)考察文学常识的熟记。
(2分)(1)考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3分)(2)语言文字运用基础知识语言运用古诗文默写7 A.B.C.D.E.F.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花滋。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荇、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晴川厉厉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1)根据课本,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六题选五题作答,若全部作答,则按前五题算分。
)(2)树树皆秋色, 。
(王绩《野望》)1,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2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3,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45,千里殊风雨。
(曹植《梁甫行》)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6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3)2016年,历史底蕴深厚的杭州举办了G20峰会。
作为杭州的一张文化名片,西湖自古以来饮誊无数。
欧阳修曾在他的词作《采桑子》中以①“ ,。
”展现水面无风,光滑如镜,而船动不觉的美妙情景。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②“ ,。
”从莺燕的活动来表现初春的盎然春意,带我们领略西湖之绝胜春景。
(1)CF(2)山山唯落晖1萧关逢候骑2似曾相识燕归来3常记溪亭日暮4八方各异气5壮心不已6(3)1:无风水面琉璃滑2:不觉船移3:几处早莺争暖树4:谁家新燕啄春泥(1)A“漂”应为“飘”B“花”应为“华”D“水中荇、藻交横”应为“水中藻、荇交横”E“厉厉”应为“历历”(2)易错字:唯1易错字:萧2易错字:燕3易错字:暮4易错字:异5易错字:已6(3)考察对诗句的理解与运用。
综合运用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解析考点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字或词的意义。
8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答谢中书书》)(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与朱元思书》)(4)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5)消散(1)很,甚。
(2)大概是。
(3)向东或向西(4)同“返”,返回。
(5)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1)句意: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2)句意: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大概是水中交错的藻、荇。
(3)句意:(我乘船)随着江流飘浮游赏,任凭(它)向东或向西(自由荡漾)。
(4)句意:那些整天忙碌于正事的人,望见这清幽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5)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三峡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9二、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47分)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A.B.C.D.下面句子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其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不见曦月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自非亭午夜分 自康乐以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哀转久绝(1)把“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
(2)A.B.C.D.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本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3)D(1)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驭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A(3)A.两地之间;中间B.看见;了解C.假如;自从D.消失(2分)(1)注意把“虽”“以”“疾”的翻译。
(2分)(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选文第二段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故A 项错误,符合题意。
(2分)(3)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考点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诗中尾联的“怜”字意思是 ,“故乡水”指 。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景物特点简要分析。
(2)1:喜爱2:蜀中的江水(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考察诗中字词的含义。
(2分)(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需联系整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内容,结合诗歌颔联的含义,描述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注意文字通顺优美,遵从原句中的意象性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第一次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分)(2)古诗文阅读古诗鉴赏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人工智能的曙光式微11①在前不久,霍金描述了人类的命运:“在未来100年内,结合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将会变得比人类更聪明。
”但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为人类征途画上句号。
”特斯拉汽车公司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CEO伊隆·马斯克则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所要面临的最大威胁。
②人们害怕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会反客为主成为自己的主宰,或是刽子手——虽然这种观点还很新,但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趋势。
而这一观点也被用来反对诸如谷歌、微软等大公司对于人工智能开发的巨大投资。
随着超级电脑的日益普及,机器人在各个战场的无往不胜,只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定义在科学领域就显得太自欺欺人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该担心什么?③得益于加工工艺的发展以及越来越丰富的数码数据,人工智能的能力得到了爆炸性增长。
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元以及摄入大量的数据,如今的“深度学习”系统可以教会它们自己完成诸多任务。
从图形识别到翻译,人工智能几乎可以和人类做得一样好。
结局就是,那些需要动脑完成的游戏,如“青蛙过河”,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电脑程序解决。
④尤为关键的是,这项能力是有特定用途的。
如今的人工智能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数值计算来伪装成“智能”,而不是像人类智能一样是在自主地思考,或是出于对某物的兴趣和渴望进行思考。
现在的人工智能尚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灵活的推测判断的能力。
⑤不过,人工智能已有足够的力量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
它可以与人类互补,从而增强人类的能力。
有了人工智能的帮助,医生可以更方便地标记癌症;智能手机中的语音识别系统可以将互联网带给数百万发展中国家的文盲人群;数字助理会对学术研究提出有用的假说;图像分类系统让可穿戴电脑将真实世界的有用信息直观呈现在人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