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产业结构总体情况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产业结构总体情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济宁市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意义。
整体较优的产业结构,能够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够改善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济宁要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必须尽快适应改革大局,拿出不破不立的决心和勇气,必须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一、产业结构现状基本分析(一)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质量性指标,也是系统研究某地区产业结构演变情况的基本依据。
改革开展以来,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尤其是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7.5:46.8:35.8,第三产业占比达到相对高地,2004年之后,产业结构经过调整放缓、平稳发展等几个时期,至2013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51.1%,第三产业占比调整至36.9%。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显著,且第一与二三产业呈“剪刀形”发展趋势,“二、三、一”产业结构格局逐渐趋于稳定,经济增长的动因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显著提升。
伴随着三次产业增加值总量结构的调整,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00-2010年,一产从业人员占比下降19.5个百分点,二、三产从业人员占比分别提高7.7、11.8个百分点。
受此影响带动,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全社会从业人员人均GDP已由2000年的12981元/人提高至2013年的67629元/人。
图1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演变情况(%)图2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情况(%) (二)产业贡献率结构分析。
贡献率是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产业部门贡献率结构情况,可以直观的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演变趋势情况。
总的来看,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的仍然为第二产业中的工业,2006至2012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50%,至2013年底,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1%。
分析工业经济部门内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一是采矿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略大于制造业,仍然是工业经济部门中拉动经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隐射出济宁市经济增长对资源型产业的依存度仍然较高。
二是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愈来愈突出,2013年底,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超出采矿业(贡献率21.4%)9.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部门内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较大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零业等传统服务业,金融业和营利性服务业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其中营利性服务业中的租赁、居民服务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表现较突出。
近年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减弱,2010至2013年二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2006至2010年分别低了3.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提升了2.8个百分点,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提升了1.8个百分点,金融业提升了1.6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服务业部门产业对经济增长虽呈现积极变化,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波动性较大,显示了结构调整中不稳定性特点。
2010年至2013年,批零业和金融业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动趋势,而营利性服务业和非盈利性服务业均呈现波浪形的变动趋势。
表1 产业部门贡献率结构情况二、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分析(一)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产业结构演变保持较好的稳定性,会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相反,如果产业结构的演进忽略了稳定性,就会造成增长结构性的大起大落,这势必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效益。
2013年,济宁市服务业占比在全省居第11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3个百分点,比鲁西六市服务业结构最高的临沂市低5.8个百分点。
近年来,济宁市服务业比重与省内各地市相比,提升缓慢,其中很大因素是结构发展稳定性负影响造成的。
衡量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否具有稳定性、有序性,可采用标准差系数即离散系数来分析,本文选取2010至201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其中离散系数值越大,表明结构发展稳定性越差。
整体来看,济宁市产业结构发展稳定性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鲁西六市中仅居第4位,德州、临沂、菏泽市分居前3位。
其中济宁市第二产业发展较为突出,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鲁西六市中居第2位;第一、三产业结构发展稳定性较差,在鲁西六市中处于中游靠下。
产业结构发展的稳定性,影响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要注重产业结构效益,更加要注重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尤其是服务业经济发展基础。
表2 鲁西六市产业结构发展稳定性评价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较大区域(比如省或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行业门类,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其中份额分量是指按所在较大区域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结构偏离分量(用P表示)是反映部门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此值愈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愈大;竞争力偏离分量(用D表示)是反映区域的某产业部门相对竞争能力,此值越大,则说明区域此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本文三大产业研究时期选取2006至2013年和2011至2013年,门类产业研究时期选取2005年至2012年和2010年至2012年,考察三大产业和门类产业近10年和近3年结构整体发展情况和结构优劣演变情况,根据结构偏离分量产业发展状况分析表对三次产业结构优劣和竞争力进行评价。
(1)以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竞争能力不强,二、三产业竞争力较强,但发展基础较差;第二产业近年来发展基础有所改善,但效果不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但具有较强的潜力,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说明如何走出产业结构发展困局,关键仍在第三产业下功夫。
(2)结合产业类型与偏离分量的关系与分类特点,可以将全市产业部门分为四类:一是仍具有较强的竞争产业。
工业、批零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具有较突出的竞争力,可见工业、批零业等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提升与改进,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发展模式,亦能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好的提升作用,要科学合理的设计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增强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调整的效能。
二是潜力产业。
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及住餐业尽管发展基础不如全省平均水平,但显示出较好的增长能力与竞争力,值得进一步培育发展。
三是稳定调整产业。
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产业发展总体一般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增长能力趋弱,主要得益于较好的发展基础。
提升这些产业的创新能力对于全市未来的经济发展极为关键。
四是无优势产业。
房地产业、教育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等产业在全省的发展优势已经受到限制,发展基础和竞争力薄弱,增长动力和后劲明显不足,只能依傍发展方式转变寻求出路,力争培育出新的优势产业。
表3 产业部门份额-偏离分析中间结果(一)科学发展制造业,提供产业转型后劲动力。
近年来,虽然第二产业结构发展稳定性评价良好,但经济基础发展基础仍然较差,如何走出“煤城”困局,关键在于如何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
2012年底,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超过采矿业,优势初现,今年初,在能源行业发展遭遇瓶颈时,国内制造业PMI仍略高于临界点,排除春节因素影响等因素,表明我国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态势,同时,今年又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破冰”之年,为我市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和结构优化契机。
做强制造业首先要做强制造业企业。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越是发达的地区,品牌性的强企越多。
国内500强企业,济宁市鲜有上榜者,为企业谋发展,优化企业结构已是刻不容缓,而强企的产生除了需要政府提供充裕的资源外,人才更加重要,相对科研型人才来说,在企业强大之初,管理型人才更加重要。
要建立合理完善的人才选拔和培训制度,更加要重视企业家的培养,树立人才兴业的观念和意识。
(二)稳步提升服务业比重,引领产业转型。
提升服务业比重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业比重偏低一直是我是经济发展的软肋。
提升服务业比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尤其是附加值较高的现代工业经济,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后劲动力,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此为强化外在动力;二是优化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
逐步优化升级服务业结构,是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解决服务业结构不稳定性问题的根本出路。
现代服务业优势性显著,可以被称为朝阳产业,前景看好,也有较好的国内发展环境,但对于我市来说,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传统服务业发展不能放松,升级做强传统服务是优化服务结构的内在动力。
只有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稳步推进,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
(三)优化发展环境,助力产业转型。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层次,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和教育制度,创造清新的育人环境,政府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吸引更多层次的优秀人才来济生活、工作,丰富在济人员年龄、学历层次,完善户籍制度和租赁市场体系,并制定省外人员暂住优惠政策,形成人口辐射效应带动济宁经济发展活力;各级政府应该因势利导, 加强资源的有效配置, 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 尤其是对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的具有潜力的前瞻性的关键产业的技术投入, 使内需的启动更多地成为能给经济带来高收益回报和高质量增长的优质投入, 以形成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的潜力。
(四)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提速产业升级。
济宁位于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北有环渤海经济圈、南承长三角经济区、西邻中原经济圈、东接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经济发达的东亚经济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战略腹地,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而济宁作为鲁南经济带的经济发展高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成本较低,承接产业转移具有更为突出的资源优势。
抢抓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的不断加快,东亚经济带和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的部分产业加速向外转移的良好机遇,积极主动承接劳动密集型、能源资源消耗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项目,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资金。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加快以道路、水、电、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及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