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群体心理
一、群体的基本概念
(一)群体的概念:群体就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中介而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形成相互
依赖的关系
2.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经常
互相接触、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以完成共同的任务
3.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
度,从而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群体的功能
心理学家认为,群体的功能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群体的社会功能。
2.群体的个体功能
(三)、群体的分类
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而划分。
2.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按群体的识记规模大小和人数来划分。
3.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根据个人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而划分
4.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
根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而规划
5.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来划分。
二、群体心理的概念
(一)群体心理的概念: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群体心理的具有群体界限性。
3.群体心理形成于群体的群体活动之中。
三、群体的心理效应
(一)归属感
(二)认同感
(三)群体的支持力量
四、研究学校群体心理的意义
(一)有助于理解学生在群体中的特有表现与心理状态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
(三)有助于建立与发展班集体
(四)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角色地位
五、群体行为
(一)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成员的共同目标。
一个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是受若干因素影响的,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目标的整合程度
2.成员的相似性
3.群体的领导方式
4.外界的压力与威胁
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6.群体的规模
(二)群体的士气
士气指群体的工作精神。
一般地说,影响群体成员士气的因素有:
1.对群体和组织目标的赞同。
2.合理的经济报酬
3.对工作的满足感
4.有优秀的领导者
5.群体的和谐合作与心理相容
6.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群体影响
群体影响是指那种能够改变个人态度和行为的压力。
群体影响对个
人活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从众现象。
从众现象是一种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
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
象。
从众现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表面从众,内心也接纳,这
是真正的从众;表面从众,内心拒绝,这是一种权宜的从众;
内心接纳,表面不从众,这是一种表里不一的从众。
4.服从现象
六、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联系。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1.群体是人际关系产生的基础。
2.交往是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途径
3.个体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
4.以情感体验为特征
5.人际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
人际关系有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心理成分:
1.认知成分,它反映了个体对认知关系状况的了解,是人际知觉的
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
2.情感体验,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
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形状的满意程度。
3.行为成分,是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
(四)人际关系类型
1.舒兹的分类: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人不能脱
离群体而单独生活。
人际关系可分为三类,每一类反映不同的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a.包容的需要,这是希望与别人建立并维持相互容纳的和谐关系的欲
望。
b.控制是需求,这是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在权利和影响方面的欲望。
c.感情的需求,这是与别人在感情上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需要和欲
望
2.荷尼的分类。
根据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以下三
种类型
a.逊顺型、
b.进取型、
c.分离型
3.雷维奇的分类
a.主从型,一方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被支配或服从地位
b.合作型
c.竞争型
d.主从—竞争性
e.主从—合作型
f.竞争—合作型
g.主从—合作—竞争型
h.无规则型
(五)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
道德规范强是学校人际关系的总特点,是学校人际关系的主流,这种特点给学校的人际关系带来三种心理倾向:
1.向心性。
学校的集体荣誉感、班级荣誉感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很强烈
的。
2.同化倾向。
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在频繁交往的教育活动中,互相学
习、相互影响的机会很多,表现出强烈的同化倾向
3.稳定倾向。
尽管学生不断入学和毕业,但师生关系总是稳定在较长
的一段时间,学校工作人员也比较稳定
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
1.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学校集体的巩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
2.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3.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学校教职工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4.良好的人际关系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二)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1.时空接近性
2.交往的频繁性
3.态度的相似性
4.需求的互补性
5.仪表的吸引性
6.喜欢的相互性
7.才能的吸引性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1.加强交往,提高交往水平。
2.珍惜和发展友谊
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优化自身性格
八、人际关系的测量
九、班集体的社会心理
(一)班集体的概念:班集体是根据一定法定文件建立起来的正式群体。
班集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班集体组织结构的同质性。
2.班集体活动目标的统一性
3.班集体行为规范的法定性
4.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平等性
5.班集体教师指导的权威性
6.班集体教育活动的双边性
(二)班集体成熟的标志
1.师生对班集体活动目标人同,自愿为实现组织目标奋斗
2.师生分工明确,对班集体规范内化,组织严密,自觉遵守纪律
3.师生对班集体归属感强,集体舆论健康,富有感染力
4.师生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班风
5.师生具有共同的心理倾向,并在集体活动中都能获得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班集体的社会心理
1.集体目标的形成
2.集体的规范和舆论
3.心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