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成因与治疗方法摘要:自闭症属于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早期由于发病率较低,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而未被人重视,但近年的研究显示自闭症的流行率已经从1975年的1/5000上升至2009年的1/110,因而逐渐引起了关注。
本文主要从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两方面总结了自闭症的成因,并且介绍了感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绘画治疗和游戏治疗等在治疗自闭症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旨在为更好的减少自闭症的发病率和更好的治疗自闭症儿童。
关键字:自闭症感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游戏治疗1、引言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
《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
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1]。
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三个主要症状。
美国精神病学家Kanner于1943年报道了11例病患。
并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
这被认为是自闭症的首次提出。
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
最初,Kanner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
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报道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
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
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孤独症的发生。
Kanner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
由此,逐渐把孤独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
在此时期,Lotter发表了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
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现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独症发病率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
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孤独症的病因,并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
Kolvin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
1980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将童年孤独症视为~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之后,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人们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到孤独症的致病原因。
但直至目前,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孤独症的病因。
所以本文主要从社会学和生物学角度总结自闭症的成因。
尽管不能完全解释自闭症的病因。
但旨在为后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还介绍了几个主要的自闭症治疗技术,近年来自闭症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但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全治愈自闭症,尽管如此本文还是总结了一些在自闭症治疗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收效较好的方法,为叫来找到更好的治疗自闭症的方法而不懈努力。
2、自闭症成因2.1 社会因素从自闭症被发现时起。
就被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的。
而且Kanner也提出自闭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
后来一些调查也发现,自闭症患儿大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多具有高智商或高度抽象思维能力,但情感冷淡,不愿与人交往,亲子间缺乏沟通和接触,因此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父母的人格和不良亲子关系有关。
而且“冰箱父母”的理论,认为自闭症患儿的大脑并没有损害,只是父母在心理上对孩子的排斥和虐待,对孩子缺乏温暖,使孩子在情绪发育中受到干扰。
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儿童自闭症可发生在任何社会阶层的家庭,与家庭环境、父母职业、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没有明显关系[2]。
一部分自闭症患儿父母表现冷漠或教养形式化其实表明父母本身可能存在有轻型的类似障碍,所以基本否定了有关自闭症病因的社会心理因素假说。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良的生活环境或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影响自闭症的发展,不利于自闭症的治疗和康复。
2.2 生物因素2.2.1 遗传因素1991年Folstein和Piven报道了自闭症的双生子研究后,引起了人们对自闭症遗传学研究的关注,后来包括Bailey在内的一些学者又对自闭症进行了双生子研究,所得结果较一致,即单卵双生子(Mz)的自闭症发病一致率较双卵双生子(Dz)明显为高,Mz同病率为90%以上,而Dz同病率约为O—10%。
这表明自闭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背景。
Bolton等(1994)对99例自闭症及36例Down氏综合症患者进行了系统性家系研究发现,自闭症家系中自闭症和广泛发育障碍(PDD)发病率增加,自闭症同胞的患病风险是群体发病率(1/10000~4/10000)的30~100倍,而Mz的患病风险又增加10倍,并且此患病风险在MZ、Dz 之间及从一级到二、三级亲属大幅度的衰减(二、三级亲属患病风险为O.18%和0.12%)[3]。
以后许多研究也都表明高发自闭症家系的家族中,社交、交往缺陷和刻板行为发生率较高,以及自闭症双亲的人格特征多为冷淡、刻板、敏感、焦虑、谈话专断、固执、缺乏言语交流、很少发展友谊等。
这说明白闭症存在家族聚集现象,遗传因素对自闭症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并且从自闭症患病风险的逐级亲属递减规律也提示了自闭症不是单基因疾病,很可能是多基因协同致病。
还有不少学者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来探究遗传和自闭症的关系为自闭症候选基因的定位提供线索。
2.2.2 神经因素有研究发现,部分自闭症患儿脑部体积比同龄正常儿童相对要大,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异常。
尤其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有人应用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4]发现2~3岁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2.1l岁患儿随年龄增大的额、颞、顶叶生长较正常对照组慢。
也有人用定量MRl分析发现自闭症患儿有颞叶内侧面异常,双侧杏仁核增大,左颞叶语言区体积较正常人为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自闭症的杏仁核假说,即认为杏仁核发育畸形是自闭症患者社会认知损害的基础;另外Fetemi研究报道自闭症患儿小脑浦肯野细胞部分性受损且有体积萎缩现象[5]。
wilcox等检查发现自闭症患者大脑额叶、颞叶等部位血流灌注减低,且以左侧半球更为多见。
91。
以上研究均说明自闭症患儿的功能障碍可能与脑神经结构或生理异常有着直接的联系,尽管临床资料显示,绝大多数自闭症患儿的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仅极少数有脑部结构异常或病理性改变。
3、自闭症治疗技术3.1 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根据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爱丽丝(Ayres)最早提出的感觉统合理论发展而来的,基于儿童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对自闭症儿童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使其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脑神经生理发展,达到改善儿童运动协调、语言功能等目的。
现在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矫治方法。
感觉统合就是把从身体各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组织和综合处理,将所有散乱的信号组成一个个完整一致的整体信息,然后再发出指挥肌肉关节的运动指令的过程。
大多数孤独症儿章有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感觉统合训练可以促进儿童的四肢功能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兴趣及参与意识。
感觉统合训练疗法的核心是通过使用滑板、秋千、按摩球、滚筒、跳袋、蹦床等整合前庭、本体感和触觉、视觉等刺激的适当运动项目,控制感觉信息的输入,帮助患儿启动通往神经系统部分的通路,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改善自闭症儿童运动协调、感知觉功能的目的。
感觉统合训练疗法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多种训练器材的辅助。
如阳光隧道:让孩子俯卧身体,从隧道中爬行通过,以加强肌肤的各项接触刺激,并调节前庭感觉;此外还有跳跳床,袋鼠跳,独脚椅,脚步器,滑板爬等等[6]。
一项典型的感觉统合训练一般持续6个月,每天训练1次,每次40分钟。
训练项目包括粗大运动及平衡训练,前庭功能平衡训练,触觉过分防御训练和学习能力不足训练4种[7]。
从训练本身来看,感觉统合训练不直接强化学习,而是避开教学,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在玩的快乐中学习,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困难,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迟缓和人际关系淡漠等,改善感觉统合失调的脑功能障碍和学习困难。
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8],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是同时给予儿童前庭,肌肉.关节,皮肤触压,视,听,嗅等多种刺激,并将这些刺激与运动相结合,在脑干,丘脑,小脑,基底节,大脑皮质广大区域分级发生感觉运动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促进脑细胞成熟,神经通路专门化,并开拓新的神经专门化通路。
感觉统合训练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三方面的互动协调,而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
儿童在训练中可获得熟练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训练敢于对想象进行挑战的意志。
在训练中,儿童在大脑适当的被激活和控制躯体的肌肉骨骼系统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快乐和体验。
3.2 音乐治疗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9]。
基本过程是先使自闭症儿童与音乐(包括乐器)建立关系,从而使其走出封闭的内心世界。
音乐治疗运用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音乐及音响的激发力可以直达潜意识,可以引起自闭症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应。
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更重视心理、情绪的调适,而不以行为训练为主。
应用音乐治疗法,被动聆听法、主动参与法、即兴法及暗示放松疗法。
音乐治疗6 次/周,每次课30-35 分钟,持续做三周,休息10 天,60 次为一个疗程。
目前最为核心的治疗手段有自由即兴法,结构性即兴法,包括歌谣式以及听音乐式。
在音乐治疗过程中,即兴音乐创作可以有效的帮助自闭症患者提高交流技能和社会互动能力。
音乐治疗当中的即兴音乐治疗方式能够为患者提供一种非语言或是前语言形式的的互动模式,这样可以帮助语言能力薄弱的患者建立起无语言的交流互动,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患者对交流的积极情绪[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