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思想道德教育许华春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
我国正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中国社会又一次发生了巨变,这30多年的道德变迁,从伦理道德的基本形态来看,从一种要求高蹈(高标准、突出)的道德走向一种坚守底线的道德,从一种价值和规范统一的道德走向一种区分价值和规范的道德。
新的社会要求与传统的道德基础有相脱节的情形,导致人们常对目前的社会道德状况感到不满。
高职院级肩负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大责任。
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核心价值观践行模式,全面推进与深化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当务之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探索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模式,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道德教育。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把这四个方面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并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是我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
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2年2月12日,《浙江日报》根据省委部署在我省发起了“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邀请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探究大讨论的现实意义。
有关学者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自主性增强,价值观多元已成必然趋势。
然而,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长期和谐发展,必须形成能够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
显然,我国存在如何尽快形成这种价值观的紧迫感。
近几年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有些企业产品造假、部分官员权力腐败、少数社会成员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甚至有人见死不救,这一切,充分说明我们对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素养、精神家园建设的关注,还不如对经济增长的关注多。
人们对是和非、美和丑、善和恶、真和假有些混淆,在经济领域的坑蒙拐骗、诚信缺失,还有以牺牲环境、牺牲公众的利益为代价来增长自己的财富等等,都显示出在精神领域、价值观的建设,在道德素养的养成方面,有所缺失。
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意义十分重大。
2012年2月16日,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要求和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我们的价值观”为主题,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研究浙江科学发展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的价值取向,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浙江特点的准确、简明、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形成社会普遍认同、共同遵循及具体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将其内化为自觉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对高职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当前,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价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立、竞争、公平、效率、民主、法制等意识明显增强。
但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失范和秩序的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 使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消极化”的倾向,对其人生观、道德观、学习就业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据湖南师范大学刘国平调查,当前高职生思想道德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生观上的个人主义倾向。
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的被调查者占17.5%,对“人与人的关系是你争我夺关系”的观点,持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的被调查者占了17%。
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上,有24%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完全偏向个人或稍微偏向个人,只有23%的被调查者选择稍微偏向社会或完全偏向社会。
虽然大多数被调查者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实践;在实现追求中,他们更加看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物质利益,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动摇、困惑及焦虑。
二是价值观上的享乐主义倾向。
有22%的被调查者完全赞成或比较赞成“有钱就有一切”的观点,有14%的被调查者认为“人活着没有必要不停地奋斗”,更有11%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前途毫无信心或信心不大,只有22%的被调查者肯定“现代社会中贡献大小决定着收入高低”。
还有不少同学把高消费看做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这直接导致了当代高职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
三是道德滑坡严重。
被调查者中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比较严重,如考试作弊、随便旷课、小偷小摸及对他人漠不关心等。
所以,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职思想道德教育。
潘懋元认为,必须以对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反思为契机,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他指出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人的错误造成的:错误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以及一连串不道德的经济行为。
对于一连串不道德的行为,要检讨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缺失。
我们培养人才的时候,没有培养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所以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思想道德教育。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道德教育,至少有三层涵义: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把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
积极探索和创新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二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建议活动,培养高职生热爱集体、热爱社会及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以及诚实守信、服务人民、艰苦奋斗及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
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要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中的职业道德建设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使高职生在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时,对学习的目的、动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端正学习动机,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积极探索核心价值观践行模式道德的根本属性是践行,道德教育重在践行。
《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恒》,德之固也”。
意思是说,道德践行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始终如一地践行道德是道德修养的根本。
我们学院历来重视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爱心”、“责任心”培养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构建高职生道德教育和践行模式。
自2004年2月开始,探索构建以“四想四对照”教育活动为主要载体的道德践行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其内容和方法。
主要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①“四想四对照”教育活动,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整个活动。
②必须把“四想四对照”教育活动从目前的低层次的“感恩教育”,上升为“理想教育”,把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活动的根本目标。
③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四想四对照”教育活动。
要把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作教育的重点内容,与“四想四对照”有机结合起来。
着重在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诚实守信、责任担当上下功夫。
④要积极创新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把理想教育搞得有声有色有成效。
总之,必须把创新“四想四对照”教育活动,作为我院价值观教育的一件大事来抓,以此引领全院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今天的高职生,就是明天的企业员工或者老板。
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如何,直接关系今后我国社会道德整体水平的提高。
要杜绝“三聚氰胺”、“廋肉精”、“地沟油”等等社会不道德现象,必须从现在的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上下功夫。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两课”教学主渠道。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要全面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要创新理论教学,打牢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增强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基础;创新教学过程,转换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夯实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基础;创新考核方式,转变对高职生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奠定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评价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两课”教学主渠道,切实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完善全员育人格局。
要以素质教育尤其是想道德素质教育为主要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员育人的全过程,贯穿“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改革、行政后勤”方方面面,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真正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四、创新网络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这充分体现了我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信息化条件下文化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新空间、信息传播新渠道、文化创作的新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
在高职学生的群体中,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通过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上网获取信息已经非常普遍,越来越多的学生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
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低俗之风、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害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