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条件平差原理在条件观测平差中,以n 个观测值的平差值1ˆ⨯n L作为未知数,列出v 个未知数的条件式,在min =PV V T 情况下,用条件极值的方法求出一组v 值,进而求出平差值。
9.1.1基础方程和它的解设某平差问题,有n 个带有相互独立的正态随机误差的观测值 ,其相应的权阵为 , 它是对角阵,改正数为 ,平差值为 。
当有r 个多余观测时,则平差值 应满足r 个平差值条件方程为:⎪⎪⎭⎪⎪⎬⎫=++++=++++=++++0ˆˆˆ0ˆˆˆ0ˆˆˆ221122112211οοοr L r L r L r b L b L b L b a L a L a L a n n n n n n (9-1) 式中i a 、i b 、…i r (i =1、2、…n )——为条件方程的系数;0a 、0b 、…0r ——为条件方程的常项数以ii i v L L +=ˆ(i =1、2、…n )代入(9-1)得条件方程(9-2)式中a w 、b w 、……r w 为条件方程的闭合差,或称为条件方程的不符值,即(9-3) 令⎪⎪⎪⎪⎪⎭⎫ ⎝⎛=⨯n n n n r r r r b b b a a a A212121⎪⎪⎭⎪⎪⎬⎫++⋅⋅⋅++=++⋅⋅⋅++=++++=022110221102211r L r L r L r w b L b L b L b w a L a L a L a w n n n n n b n n a ⎪⎪⎭⎪⎪⎬⎫=++⋅⋅⋅++=++⋅⋅⋅++=++⋅⋅⋅++000221122112211r n n b n n a n n w v r v r v r w v b v b v b w v a v a v a ⎪⎪⎪⎪⎪⎭⎫ ⎝⎛=⨯n n L L L L 211⎪⎪⎪⎪⎪⎭⎫ ⎝⎛=⨯n n L L L L ˆˆˆˆ211⎪⎪⎪⎪⎫ ⎛=⨯b a r w w W 1⎪⎪⎪⎪⎫ ⎛=⨯n v v V 211⎪⎪⎪⎫⎛=⨯οοb a A o r 11⨯n L nn P ⨯1⨯n V 1ˆ⨯n L 1ˆ⨯n L⎪⎪⎪⎫⎛=⨯n n p p P 000021则(9-1)及(9-2)上两式的矩阵表达式为0ˆ0=+A LA (9-4) 0=+W AV (9-5)上改正数条件方程式中V 的解不是唯一的解,根据最小二乘原理,在V 的无穷多组解中,取PV V T = 最小的一组解是唯一的,V 的这一组解,可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解出。
为此,设 ,K 称为联系数向量,它的唯数与条件方程个数相等,按拉格朗日乘数法解条件极值问题时,要组成新的函数:)(2W AV K PV V T T +-=Φ 将Φ对V 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得:A K P V T T =K A PV T =K A V V T 1-= (9-6)上式称为改正数方程,其纯量形式为)(1r i b i a i i i k r k b k a p v +++= (i =1、2、…n ) (9-7)代 K A P V T 1-=入0=+W AV 得01=+-W K A AP T0=+W NK (9-8)上式称为联系数法方程,简称法方程。
式中N 法方程系数距阵,为⎥⎥⎥⎥⎥⎥⎥⎥⎥⎦⎤⎢⎢⎢⎢⎢⎢⎢⎢⎢⎣⎡⎥⎦⎤⎢⎣⎡⎥⎦⎤⎢⎣⎡⎥⎦⎤⎢⎣⎡⎥⎦⎤⎢⎣⎡⎥⎦⎤⎢⎣⎡⎥⎦⎤⎢⎣⎡⎥⎦⎤⎢⎣⎡⎥⎦⎤⎢⎣⎡⎥⎦⎤⎢⎣⎡=P rr P br P ar P br P bb P ab P ar P ab p aa N(9-9) 因N A AP A P A A AP N T T T T T T T ====---111)()( 故,N 是r 阶的对称方阵。
法方程的纯量形式为⎪⎪⎪⎪⎪⎭⎪⎪⎪⎪⎪⎬⎫=+⎥⎦⎤⎢⎣⎡+⋅⋅⋅+⎥⎦⎤⎢⎣⎡+⎥⎦⎤⎢⎣⎡=+⎥⎦⎤⎢⎣⎡++⎥⎦⎤⎢⎣⎡+⎥⎦⎤⎢⎣⎡=+⎥⎦⎤⎢⎣⎡++⎥⎦⎤⎢⎣⎡+⎥⎦⎤⎢⎣⎡000r r b a b r b a a rb a w k p rr k p br k p ar w k p br k p bb k p ab w k p ar k p ab k p aa (9-10) r n Tn n n r rr A P A N ⨯⨯-⨯⨯=1()r b a rTk k k K =⨯1AK P V V T T 22-=∂Φ∂从法方程解出联系数K 后,将K 值代入改正数方程,求出改正数V 值,再求平差值V L L+=ˆ,这样就完成了按条件平差求平差值的工作。
9.1.2 精度评定当各被观测量的平差值求出后,下一步就是对观测精度及平差值或平差值函数的精度进行评定,下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1.单位权中误差条件平差中单位权中误差tn PVV T -±=0ˆσ(9-11)或 (9-12)从中误差计算公式可知,为了计算0ˆσ,关键是计算PV V T ()Pvv 。
下面将讨论PV V T ()Pvv 的计算方法。
(1)、由i V 直接计算[]2222211n n v P v P v P Pvv +++= (9-13)(2)、由联系数K 及常数项W 计算 因 0=+W AVK A P V T 1-= 故()K A PP V K A P P V PV V T T T T T 11--==K A V T T =()K W K AV T T-== (9-14) (3)、直接在高斯——杜力特表格中解算将(9-4)的矩阵方程写为纯量形式则有r r b b a a T k W k W k W PV V ++++=- 0 令 0=w W则 r r b b a a w T k W k W k W W PV V ++++=-[][]()[]()()[]111111-⋅⎥⎦⎤⎢⎣⎡-⋅-⋅--⋅⎥⎦⎤⎢⎣⎡⋅⋅-⎥⎦⎤⎢⎣⎡-=-r W r prr r W W p bb W W p aa W W PV V rr bb a aw T[])()(0w w r W w ⨯+=⋅= (9-15)(2)平差值函数的权倒数设有平差值函数为()nL L L f ˆ,,ˆ,ˆ21 =ϕ (9-16)它的权函数式为:nn L d L L d L L d L d ˆ)ˆ(ˆ)ˆ(ˆ)ˆ(2211∂∂++∂∂+∂∂=ϕϕϕϕ []rPvv ±=0ˆσnn L d f L d f L d f ˆˆˆ2211+++= (9-17)令()n T f f f f ,,21= ()T nL d L d L d L d ˆ,ˆ,ˆˆ21 = 则Ld f d T ˆ=ϕ (9-18)(9-19)这就是高斯约化表中 的计算公式,其规律与[]r W w ⋅计算规律完全相同。
§9.2 条件方程列立及线性化9.2.1 水准网水准网平差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网中未知点的最或然高程。
例如图(9-1)的水准网中,有四个已知水准点(图中以“⊗”表示的点),两个未知点(图中以“○”表示的点),并有六个观测值。
从图中可以看出,要确定E 和F 点的高程,必须观测两个观测值,如1h 和6h ,或4h 个数。
图(9-1)中必须观测个数2=t , 而条件方程个数426=-=-=t n r如果水准网中无知点,这时只能假定某点的高程为已知并此为基准,去确定其次各点的相对高程。
例如图(9-2)的水准网中,其中没有已知水准点,这时,通过平差计算,只能确定各点的相对高程。
为此,可先假定某一点高程值为已知,例如设000.50=A H m 并以此为基准,去确定B 、C 、D 等点的相对高程。
这样,只要观测三个观测值就行了,所以,在没有已知点水准网中,必须观测个数等于网中全部未知点个数减去1。
图(4-2)水准网中,必须观测个数314=-=t , 而条件方程个数为336=-=r 。
例(9-1)如图(9-3)所示的水准网中,A 、B 为已知点,21,P P 及3P 为未知点,⎥⎦⎤⎢⎣⎡⋅=r P ff ()()()⎥⎦⎤⎢⎣⎡-⋅⎥⎦⎤⎢⎣⎡-⋅⎥⎦⎤⎢⎣⎡-⋅--⎥⎦⎤⎢⎣⎡⋅⎥⎦⎤⎢⎣⎡⋅⎥⎦⎤⎢⎣⎡⋅-⎥⎦⎤⎢⎣⎡⎥⎦⎤⎢⎣⎡⎥⎦⎤⎢⎣⎡-⎥⎦⎤⎢⎣⎡=1111111r P rf r P rr r P rf P bf P bb P bf Paf P aa P af P ff P ϕϕP 17654321,,,,,,h h h h h h h 为观测高程,试列条件方程。
解:=t 未知点个数=3 437=-=r 按照水准闭合环平差后高差之和应等于零的关系,列出3个闭合环条件方程,又按照平差后高差与已知高差高应相等的关系,列出1个附合条件方程,它们是0ˆˆˆ521=+-h h h (1)0ˆˆˆ765=-+h h h0ˆˆˆ643=--h h h ˆˆ31-+-BA H H h h 相应的改正数条件方程为000431364327651521=+-=+--=+-+=++-w v v w v v v w v v v w v v v 式中图9-39.2.2测角网如图(9-4)的测角网,其中A 、B 为已知点,或者是已知A 或B 点坐标及AB 边长和方位角,C 、D 为待定点,共观测了9个水平角i i i c b a ,,(=i 1,2,3),根据两个已知点来确定一个待定点,至少需要观测两个角,或者两条边,或者一个角和一条边,因此确定一个待定点的必要观测值为两个,若网中有N 个待定点,则必要观测个数为待定点(未知点)个数的两倍。
于是,图(9-4)中,必要观测个数4222=⨯==N t ,则多余观测个数549=-=-=t n r 。
故总共应列出5个条件方程。
另外,如果网中没有已知点,或者不具备四个起算数据,则一个点的坐标(y x ,)和一条边的方位角α可以是假定或是已知的,而一条边的边长s是必须测定的,这就等价于已知有两个已知点的测角三角网,若设网中共有N 个三角点,则必要观测个数42)2(2-=-=N N t 。
测角网的基本条件有三种类型,现以此例说明。
一类是三角形内角和条件,通称图形条件,由该图列出三个图形条件,即180ˆˆˆ180ˆˆˆ180ˆˆˆ333222111-++-++-++︒︒︒c b a c b ac b a A H h h w h h h w h h h w h h h w -+-=--=-+=+-=324643376525211将 i ii c i i b i i a i i v c cv b b v a a+=+=+=ˆˆˆ (=i 1,2,3) 代入上式得:02222=+++w v v v c b a 图9-4 其中 ⎪⎪⎭⎪⎪⎬⎫-++=-++=-++= 180180180333322221111c b a w c b a w c b a w一类是圆周角条件或称水平条件,由图(9-4)可列出一个圆周条件,即0360ˆˆˆ321=-++︒c c c或 04321=+++w v v v c c c式中 ︒-++=3603214c c c w一类是极条件或称边长条件即这个条件方程是围绕中点D 推算边长的,故称为以D 点为极的极条件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