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和鼻窦影像诊断
第三章 头颈部
第三节 鼻和鼻窦
本节学习要求: 掌握鼻及鼻窦正常影像解剖;化脓性鼻 窦炎、粘液囊肿、鼻窦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
熟悉鼻及鼻窦真菌病、息肉、乳头状瘤
及鼻骨、上颌骨骨折影像。 了解粘膜潴留囊肿、血管瘤及脑脊液鼻瘘。
鼻及鼻旁窦解剖
一、 检查方法
1、X 线检查
鼻腔与鼻窦照片一般用 Water’s 位, 必要时辅以侧位片和 / 或体层片。鼻骨
★
MRI
◆
◆ ◆ ◆
筛窦黏液囊肿(图)
蝶窦巨大黏液囊肿(图)
(四)黏膜潴留囊肿
★
第三节
黏膜囊肿
◆
黏液腺囊肿(潴留囊肿):为黏膜腺体分泌物在腺 泡内潴留而形成
◆
浆液性囊肿(黏膜下囊肿):属假性囊肿,为渗出 的浆液在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内潴留
影像学表现
★
第三节
CT
◆
◆
上颌窦内球形或半球形低密度影,广基与窦壁相 连,常位于窦底,边缘光滑,锐利 增强检查,无强化
★
MRI
◆
◆
黏膜下囊肿因渗出液含蛋白量较低,呈T1WI低信 号,T2WI高信号 黏膜潴留囊肿于 T1WI 呈略低或中等信号, T2WI 高信号
左上颌窦黏膜囊肿(图)
(五)鼻窦霉菌病
第三节
★
常见致病菌有曲霉菌、毛霉菌和念珠菌等
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患糖尿 病、肿瘤等消耗疾病
放起搏器、金属夹等)CT较为适宜;费
用较低。
2)MRI: 由于不使用含碘造影剂,对于碘过敏
或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较好;无放射性损伤;
可获得多轴位的图像;无牙及其充填物的
伪影,软组织对比度优良;由于可区分内
肿瘤与瘤周水肿,对肿瘤大小的确定较准
确,对原发肿瘤的分期诊断优于CT。
二、 鼻与鼻旁窦正常解剖
1、外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窦出生后即形成,1-2岁发育迅速, 20岁左右气化完成,位于筛骨两侧的筛
迷路内,结构最复杂,筛窦被中鼻甲附
着缘分为前后两组。前组筛窦有时分为 前中组,经筛漏斗、半月裂开口于中鼻 道,后组开口于上鼻道。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左右各一,
是各鼻窦中体积最大者,也是发育成熟
最早的,上颌窦出生时即存在,为一管 状含气腔,2-4岁明显可见,6-7岁时发 育迅速,恒牙出齐后上颌窦已接近成人。
由鼻骨、鼻软骨、皮肤及肌肉
(鼻额缝及鼻骨间缝)
2、鼻腔
位于筛窦和上颌窦之间,鼻中隔
将其分成左右两半,前通鼻前庭,后
达鼻咽腔,呈顶窄底宽的狭长腔隙。
鼻腔由内、外、顶、底壁围成,顶壁
大部分由筛骨的筛板构成;底壁前2/3为上
颌骨腭突;后1/3为腭骨水平部;内壁为鼻 中隔;外壁由鼻骨、上颌骨额突和泪骨组
底开始,至额窦顶结
束。
层厚、层间距一般
5mm以下。
2)、冠状位扫描 仰卧位,头过伸, 扫描基线垂直 IOML。
扫描范围从额窦前壁
开始,至蝶窦后壁结
束。层厚、层间距一
般为5mm。
3)、增强扫描
一般仅作平扫,如有征象提示 肿瘤、富血管病变或提示病灶累及
窦外结构均应辅以增强扫描。
4)、窗宽、窗位
通常采用低窗位(10~30HU)、 宽窗宽(200~400HU)观察软组织及
3、后组筛窦 4、蝶窦
正常MRI
额窦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MRI) 第三节
★
常规序列(T1WI、T2WI)
多方位重建
★
★
脂肪抑制技术
增强检查
★
★
水成像技术
MRI
蝶窦冠状位
MRI
上颌窦
二、异常影像学表现
★
第三节
黏膜增厚
窦腔积液
★
★
肿块
窦腔形态、大小异常 鼻腔大小、形态异常 骨质异常 邻近解剖结构改变
◆ ◆
常规行横断及冠状位扫描 准确显示闭锁为骨性、膜性或混合性,并能显示闭锁板的 厚度
六、鼻窦炎性病变
★
第三节
(一)鼻窦炎
(二)鼻及鼻窦息肉 (三)黏液囊肿 (四)粘膜囊肿 (五)鼻窦霉菌病
★
★
★
★
(一)化脓性鼻窦炎
第三节
★
★
★
继发于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或邻近器 官炎症蔓延 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筛窦,可多发 或全组鼻窦 病理:
窦口鼻道复合体
钩突 筛漏斗 半月裂孔 中鼻道 上颌窦开口
第三节
★ ★ ★ ★ ★
常见变异的CT表现
★
第三节
★
★
中鼻甲气房、 肥厚或中鼻甲 反向 钩突气房、钩 突偏斜和钩突 肥大 眶 下 气 房 ( Haller 气 房)和筛大泡
鼻腔及鼻甲
上颌窦 鼻泪管
翼腭窝
1{ 4
2 3
1、前组筛窦 2、鸡冠(筛骨垂直板)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左右各一。蝶
窦在出生后即有很小的气房,双侧对称, 9岁后窦腔较明显,青春期发育迅速, 此时双侧多不对称,20岁发育完全。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X线)
⒈鼻骨侧位
第三节
⒉鼻骨轴位
⒊华氏位(Water位) ⒋柯氏位(Caldwell位) ⒌侧位 ⒍视神经孔位
三、正常影像学表现
1、正常X线表现 鼻与鼻窦平片检查主要是顶骸位 (Waters位,华氏位片),是显示 上 颌窦最好的位置,还可观察额窦、筛 窦、鼻腔。还有侧位及体层片。
窦腔内情况,同时用骨窗了解窦壁是
否受累。
3、MRI检查
1)、扫描序列:
一般采用自旋回波序列(S E),仰卧位,标
准头颅正位,常规T1WI横轴位和冠状位成像及
T2WI横轴位成像。必要时辅助以矢状位T1WI扫
描。扫描基线、层厚、层间距及扫描范围与CT相
同。
对于肿瘤病人可使用脂肪抑制技术T1WI扫描,
对病灶及淋巴结显示清晰。
影像学表现
★
第三节
CT
◆ ◆ ◆ ◆
一侧鼻腔和同侧上颌窦,有时筛窦内软组织密 度肿块 不规则分叶状,密度均匀 部分肿瘤可见钙化 邻近骨壁可有吸收、破坏 于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 增强检查,呈轻度强化
★
MRI
◆ ◆
左鼻腔内翻 乳头状瘤 (图)
血管瘤
第三节
★
★
★
为血管组织先天性异常,多起源于粘膜,少数可原 发于骨内 以鼻腔、上颌窦多见,呈膨胀性生长 CT:
★
MRI
◆ ◆
慢性鼻窦炎(图)
全组鼻窦炎伴骨质增生(图)
(二)鼻及鼻窦息肉
polyps of nasal cavity
★
第三节
★
★
★
鼻黏膜在变态反应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形成的带蒂 肿物 多见于上颌窦、筛窦和鼻腔 病理:呈大小不等的质软、半透明状水肿样组织块。 镜下息肉为高度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组织间隙明显 扩大,有嗜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鼻镜检:表面光滑、灰色或淡红色如荔枝肉样半透明 肿物,柔软无痛,一般无出血
2)、增强扫描
对于鼻窦内的感染并不常规使用
对比剂,在怀疑肿瘤或怀疑病变累及 窦外结构时可进行增强扫描。 用量0.1mmol/kg,静脉注射对比 剂后立即进行T1加权扫描。
4、CT及MRI在鼻窦疾患检查中的比较 1) CT、
CT扫描速度快,对于不合作的病人 产生的运动伪影较少;发现骨骼受侵蚀的
敏感性较高;对于不能做MRI的病人(安
影像学表现
★
第三节
CT:
◆ ◆ ◆ ◆
◆
窦腔膨大,有薄层囊壁包围 囊内密度依蛋白含量不同可呈低、等或略高密度,密度均匀 骨壁变薄外移或部分消失,但无虫蚀样破坏 可压迫邻近结构,如眼眶及眶内容物 增强扫描:病变不强化;若为脓囊肿,可见边缘环状强化
囊内液体信号取决于囊液中的蛋白含量、水含量和水化状态 以及粘稠度 含黏蛋白少、水分多—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 若含黏蛋白较多时T1WI及T2WI均为中等或高信号 当分泌物十分粘稠时,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
鼻窦CT正常解剖(图)
窦口鼻道复合体
(Ostiomeatal complex,OMC)
★
第三节
广泛开展鼻内窥镜手术时提出的新概念
◆
◆
◆
◆
独立的解剖学结构,指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 区域 是指上颌窦开口、筛漏斗、半月裂孔、钩突和 中鼻道构成的一含气通道 提供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的空气引流和借 助于黏膜纤毛运动将窦腔内分泌物排出 窦口鼻道复合体附近有轻微的黏膜病理改变就 可以干扰黏膜清除功能,进而干扰鼻旁窦的通 风换气和引流
★
(二)恶性肿瘤
⒈上皮性 ⒉非上皮性
(一)良性肿瘤
⒈内翻性乳头状瘤
⒉骨瘤 ⒊血管瘤
第三节
内翻乳头状瘤
★ ★ ★
第三节
★
★
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为鼻部新生物的3% 男女比例为2~7:1,40~50岁为好发年龄 病理 : 呈息肉状,好发于鼻腔侧壁,常侵入筛 窦和上颌窦,组织学上为移行上皮或柱状上皮 细胞增殖,特点是增生的上皮团块向水肿的基 质内倒生 鼻镜检查:鼻腔内息肉样肿物,质软,触之易 出血 30~60%术后复发;5~15%恶变
◆ ◆
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分泌物增多,黏膜肿 胀 慢性期,黏膜肥厚、息肉样变、黏膜纤维化 萎缩、乳头状增生、窦壁骨质增生
影像学表现
★
第三节
CT
◆
◆
◆
◆
鼻窦黏膜增厚与窦壁平行,黏膜肿胀明显可 呈分叶状或息肉状 分泌物潴留,呈气液平面 慢性期窦壁骨质硬化增厚 增强检查,黏膜明显强化
增厚的黏膜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 渗出液信号受蛋白含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