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PPT
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 侧重点是什么?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化, 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为什么?
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 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 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 防,巩固政权。
取消自 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实行配 给制
实行按劳分 配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 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 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 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 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
33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开辟了一种新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 结 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 论 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A.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 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B.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正确探索)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 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
出生于格鲁吉亚 一个鞋匠家庭。20 岁就成为了一位职 业革命家。1905年, 他第一次见到列宁, 从此成为了列宁的 支持者。列宁逝世 后,斯大林开始领 导争爆发 而被打断
26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
——第聂伯河水电站
27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 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 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原先 怀疑的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
……有些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开 始了持续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 济危机。
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
Ⅰ.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 胁
Ⅱ.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 制约
Ⅲ.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 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
——普京
36
(3)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常见比较
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 纲
背景:1918年~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 目的:取得战争的胜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 不允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 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 量供应 普遍义务劳动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1
列宁的困惑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 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 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 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 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 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 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2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9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10
实验之二
新经济政策
11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
余粮收 集制
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全面推行工 允许私人经营 业国有化 租让外资经营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 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 收外国资金和技术
(1)集中了全国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 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脱离了当时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8
列宁的转变
(列宁)“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 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 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 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 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重重工业,轻农业轻工业; 三重三轻 重产值产量,轻品种质量;
重积累,轻消费。
后果
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 极大损害农民积极性。
32
●评价:
积极: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对促进 苏联的工业化实现和二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苏联国力的增长为后来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生产资 生产资料私有 料所有 制 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制 资本主义大农
度
场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制
制
政治制 君主立宪制、
度
内阁制、两党
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结合相关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俄(联)农业 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没收地主、皇 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 政权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实行余粮收集制, 保障军事胜利,但损害了农民利益。
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 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 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
3、评价:
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
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
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
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
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3
实验之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与目的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 实行余粮收集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 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 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 主义的主要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
用
B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600%
243%
100%
75%
13%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32年
1937年
系列1
三、★斯苏大联的林五模年式计划 ★苏联的五年计划
1928年— 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 工业-农业国
1933年— 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
3、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 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提高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4、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一
定程度上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
38
实验之三
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的建立途径
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是农业集体化 三是阶级斗争尖锐化
19
斯大林的选择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 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99%的耕种要靠 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对此斯大林说了这样一段话: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全球通史》[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 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 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 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 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 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 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 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1955年 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2、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①经济:高的度公有集制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一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
崇拜风盛行。 ③分配:平均主义严重。
22
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 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 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这就是计划经济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
材料: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 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牛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