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第六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第二编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
•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 第二节 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共育思想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 (一)经济基础
• (二)思想基础
(一)经济基础
• 有组织的学前教育史经济发展到大工业生产以后 的产物。
• 中国近代工业在鸦片战争之后产生
• 洋务官僚办的工业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 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开始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 郑观应
• 所著《盛世危言》是早期维新派中具有典型性的书籍。《盛世危言》 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 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他竭力主张速行君主立宪;广办报 纸;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官吏应由民选产生;发展教育,注重掌握西 方天文、地理等新式人才的培养;改革科举考试,增设格致、电子、 医学等新科目,录用精通西学的人才。
(二)思想基础
• 1. 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代表人 物是龚自珍、魏源、严复、林则徐等。
• 魏源(1794-1857): 士大夫阶层代表“师夷长技以制夷” 对当时社会盛行的空谈心性的“宋 学”和专事考据的“汉学”提出批 评,倡导“经世致用”的新学风, 提出变通科举,学习实学,培养有 真才实学的人才。
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 (一)封建传统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 • 1905年8月,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会试 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停止。” • 封建科举制度自此废除,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 上宣告结束。
(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 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其中就包括了蒙养院 制度,我国的近代学前教育才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
• 严复(185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921)
“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 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 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 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 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 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 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 “其三曰滋游手”。 很重视妇女教育。 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观点。
(1)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
• 教育可以改变中国 • “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 改变落后的教育,必须从孩童教育开始 • “春秋万法托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 学。”
(2)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 的科学化
• 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 • 介绍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及心理特点。 • 将儿童学程分为4个时期,5岁以下是家庭教育期或为 幼稚园期。 • 介绍儿童心理特点,按年龄阶段实施教育。
• 林则徐(1785-1850)
• 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 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 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 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 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 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 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 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 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 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 王韬 • 于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以《 弢园文录外编》最能反映其政治、经济思想。 王韬鼓吹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 纺织等工业以自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变法”的口号。他在探讨君主制制度下的 君民关系时,提出了重民思想,介绍了西方 国家“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种政 治制度,最早提倡废除封建专制,建立“与 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度。
• 总之,在教育方面,提出学西学、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 方科学技术、改良科举制度等主张。
3. 维新变法运动
•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 学前教育主张: (1)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 (2)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 (3)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4)提倡子女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舆论基础
(3)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 入教育体系
• 积极介绍欧美近代新学制。 • 康有为建议清廷大办学校,曾专门建立人本院、育婴院等 学前教育机构的主张。
(4)提倡子女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 舆论基础
• 主张女子与男子有同等受教育权利 • 梁启超《论女学》,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阐释女子受教 育的重大意义。 • 女子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家庭和种族的后代,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 写了《倡设女学堂启》,并附《女学堂试办略章》,对女学的办学宗 旨、课程设置、教职人员、管理制度、招生对象等方面,都有明确的 规定。他计划这所女学堂招收8-15岁的“良家闺秀”,其教学内容: “中文西文各半”,设三种学科:算学、医学、法学,另设师范科, “专讲求教育童蒙之法”,学成后,发给文凭,即可充任医师、律师、 教习。
• 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不少妇女走进工厂,参加了近代大 工业的生产劳动。
• 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适应,这便从经济上提出了 建立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要求。
三种工业: 1.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非法开设的工厂; 2. 清政府洋务官僚兴办的工业企业; 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教育上产生了三种不同性质的学校: 1. 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兴办的教会学校; 2. 洋务派办的洋务学堂; 3. 民族资产阶级办的新学校。
2.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冯桂芬的维新思想 主要体现在他的名著《校邠庐抗议》中,他指出清政权的弊政“人无弃才 不如夷,地无遗产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第一次 明确具体地提出了内政、外交、军事、文化全面改革的必要,如博采西学、 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奖励科技人才、减均赋役、发展农业、兴修水利 等;他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 诸国富强之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