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茂(日文よしだしげる英文Shigeru Yoshida 1878-1967)日本首相(1946~1947,1948~1954)。
生于动荡无常的明治前期,死于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前夜。
其前半生为外交家,以亲英美而干涉中国内政而闻名。
后半生,以坚毅而充满智慧的表现就任五次首相,长达7年之久,任期间进行农地改革,制定《日本国宪法》,根据道奇路线调整经济,建立警察预备队,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同时配合朝鲜战争,制定《破坏活动防止法》,镇压日本共产党。
与蒋介石集团签订《日台条约》。
是日本战后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巨人之一。
世界当代史列举题1、组成欧共体的其他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2、按先后顺序列举最先爆炸核武器的五个国家:1945年美国;1949年前苏联;1952年英国;1960年法国;1964年中国3、按照先后顺序列举70—80年代美国总统的名字: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4、60s中苏关系恶化的三个重要事件:1960年苏联撤走在华科技专家并挑起边界纠纷1962年,苏联在新疆伊犁地区策动叛乱并指责中国对印的自卫反击战为入侵印度1969年3月苏联入侵我国珍宝岛事件。
5、列举50s美国出面组织的四个军事集团的名字:1951年:《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澳新安全条约》;1953年:《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美蒋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巴格达条约》名词解释5x5`=25`、1.不结盟运动万隆会议之后,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倡导了不结盟运动。
其成员国,已由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时的25国增加到1995年10月在卡塔赫纳举行第十一次会议的113个国家,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近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它是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讲坛。
不结盟运动是时代的产物。
它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首脑会议,集中地反映了它在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代表了时代的呼声。
不结盟运动诞生以来的历史表明,它是顺乎世界潮流的一股强大的革命运动,已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它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的发展时期,但这一运动发展的潜力依然存在,它将适应形势,调整政策,继续前进。
2.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在古巴玩弄核诈骗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的事件。
1959年古巴革命后,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1962年8月,美国发现苏联这一行动,9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决定封锁古巴,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
国际局势严重紧张。
11月,苏美两国达成协议,苏联在30天内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终止海上封锁。
美苏两国都宣布自己是这一回合的胜利者,但实际上双方各有得失。
在美国的压力下,苏从古巴撤走导弹,在全世界面前丢了面子;美承诺不入侵古巴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也使苏达到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部分目的。
这次危机一方面使美苏两个大国认识到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转而以保持对话防止意外冲突的出现;但另一方面也使双方更加激烈的互相攀升的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军备竞赛。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18—24日召开。
它的正式名称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因为是在印尼的万隆召万隆会议开而得名。
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发起的。
除这5个国家外,还有18个亚洲国家和6个非洲国家,共29个国家参加。
用东道主印尼已故总统苏加诺的话说,这次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
周恩来总理应邀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万隆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是对战后两极格局的第一次大冲击,它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它成了第三世界的发祥地。
会议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而载入史册。
4、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又称铁幕演说。
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
3月5日,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5、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具体内容是: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帮助他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
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阐述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其影响将不仅是东方,还将殃及西方的民主制度。
6、猪湾事件:猪湾事件是1961年4月17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向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进行的一次武装进攻。
猪湾事件标志着美国反古巴行动的第一个高峰。
由于古巴担心美国再次进攻,因此古巴开始与苏联靠近,这个靠近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7、超越遏制战略美国总统布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
1989年5月12日,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农业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提出其政府经过三个多月的回顾和审议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
布什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
“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
超越遏制是鉴于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而作出的政策调整。
布什上台伊始,即指定其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罗伯特〃盖茨组织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专家成立专门小组,就美国对苏政策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
布什正是根据该小组提交的《对苏政策审查的报告》而宣布“超越遏制”战略的。
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
在对苏保持警惕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发挥美国的相对优势,抓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机会,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改变苏联制度的基础,使苏联同过去的政策彻底决裂。
对苏联国内,促使其实现政治多元化和经济自由化;对外,要使苏联采取不干涉主义,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来,成为国际体系中的正式成员。
要使苏联的这种变化不受苏联某一个人的观点、权力和在位时间长短的影响,能长期巩固下来。
8、吉田茂(1878—1967)日本首相(1946—1947,1948—1949,1949—1952,1952—1953,1953—1954)。
东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日本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团员。
1928—1939年,历任外务次官、驻意和驻英大使。
日本投降后,1945年9月起任外相,1946年5月起任自由党总裁。
1946—1954年,先后五次组阁,奉行亲美反华政策。
9、阿登纳(Adenauer,Konrad 1876~1967)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1949~1963)。
1876年1月5日生于科隆天主教家庭,卒于1967年4月19日。
先后在弗赖堡、慕尼黑和波恩的大学里学习法律和政治。
1906年选入科隆市议会;191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科伦市长;从1920 年起他是普鲁士各省议会中央组织的成员,1928 年任议长。
纳粹统治期间曾两度下狱。
1946年当选为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
战争一结束,他不失时机地在盟军的占领区里建立并扩大党的组织。
在美、英、法把3个占领区合并建立统一的联邦时,他就任联邦议会议长,为即将建立的联邦共和国制订了宪法。
1949年8月,就任总理。
阿登纳反对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实现在法律统治下的个人主义,深信国家必须保证公民有独立研究学术和发展经济的最适合的机会,并使公民得到完全的法律保护。
在他执政时期,他的兴趣侧重在外交方面。
他对于与共产主义世界和平共处的可能性没有信心,并认为西方只有保持优势的威慑力量才能遏止共产主义集团的直接军事威胁。
他竭力支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它的核装备,反对德国中立化。
在他任职期间,联邦德国恢复了主权,重振了国力,并赢得在欧洲事务上的发言权。
1963年阿登纳以88岁高龄辞去总理职务,继续担任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到1966年。
简答题3x10`=30`一、简析尼克松主义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背景:1、五、六十年的朝鲜、越南战争,导致美国财政状况恶化,国内大规模群众反对越战和黑人民权运动使美国实力地位下降,而苏联势力地位有所增强。
2、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第三世界的崛起,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
主要内容:1、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经济、军事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2、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3、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4、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二、简析阿以冲突原因。
1、20世纪上半叶,犹太复国运动组织大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造成与阿拉伯人争夺土地的冲突。
2、耶路撒冷的旧城同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但三大宗教彼此互不包容。
3、美国和苏联为了在中东渗透自己的影响,各自扶植了一批国家,一步步升级了阿以冲突。
4、以色列为解决水荒而拦截约旦河及其支流河水,使阿拉伯国家也受缺水问题的困扰。
5、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了原本属于阿拉伯国家部分领土,并定居之上。
三、简评战后美英特殊关系。
1、美英特殊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天然性: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共同的文化背景是英美联盟的自然纽带。
必然性:战后美英在称霸世界战略中,美英两国都必然要互相利用。
两面性:两国的利益关系是既互相一致又相互冲突的双重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