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运用与技巧发表时间:2011-09-19T15:04:48.890Z 来源:《学园》2011年7月13期供稿作者:康菲冯艳[导读] 通过本文的分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艺术的运用和发展进行探索及思路的拓宽。
康菲冯艳沈阳药科大学社科部【摘要】本文从教学艺术的教学语言艺术、提问艺术、课堂行为艺术三个方面对其运用和技巧加以分析。
以语言艺术作为基础,提问艺术和行为艺术加以辅助。
通过本文的分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艺术的运用和发展进行探索及思路的拓宽。
【关键词】语言艺术提问艺术行为艺术技巧【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004-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以极其抽象精炼的理论形式概括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规律。
其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是必修课,非学不可,涉及学分;另一方面,却又因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提高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艺术水平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如语言艺术、提问艺术、行为艺术等。
这其中,语言艺术是基础,因为语言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地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和技巧1.课堂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富有逻辑性第一,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
教师要能够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学生已了解的或不重要的内容可以点到为止,少说或不说;对于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内容,要详细解说,并且能够说得恰到好处,做到详略得当。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语言不精炼,甚至是拖泥带水的,都会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
有的政治课教师主观上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能力较低,讲课时又旁征博引、毫无目的地肆意发挥,结果是,老师一个人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如坠雾里、不解其意。
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能够做到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
学生学习的思路也清晰,对重点、难点的把握也更加清楚。
第二,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忽视其科学性、教育性,课堂语言苍白无力,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
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
第三,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其语言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拔古筝,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
另外语言的思路要清晰。
教师讲课要做到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其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第四,课堂教学语言要有逻辑性。
是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
教学时,教师如果忽略了所讲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过就是概念的罗列、观点的组合,就显得单调枯燥、呆板无趣,倘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层层深入,就能取得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第一,语言的节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接受情况,合理地控制语言速度的轻重缓急。
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
其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以此达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
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
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像放连珠炮,那么学生则无暇思考,难以听懂。
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可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
第二,语言要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
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
有时为了表达一些令人兴奋的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像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叙述一些背景介绍的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
如果教师总是用平淡低沉或慢慢吞吞的声调讲话,那么课堂气氛势必沉闷,最终只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
相反,教师总是用高亢震耳的声调,也会对学生的思考产生影响,容易引起疲倦。
好的声调节奏,要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例如:在讲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问题时,表达要豁然开朗,声调要雄壮而昂扬,坚定而豪迈,充满信心和希望。
通过这样的声调节奏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希望,中国人民有了新的希望。
第三,课堂教学语言还要能够展示感情。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
要使自己的语言感人,就应在语言里倾注激情,只有情深,才能理透,才能感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
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言”,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3.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第一,生动形象就是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比如讲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
这些语言生动形象,还有一些网络用语,例如神马、浮云、给力等,这些词语为学生喜闻乐见,将其运用到课堂当中,学生会觉得课堂的语言具有时代性,与他们的距离并不遥远。
第二,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
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味如嚼蜡。
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将课堂上的紧张气氛和师生对峙的局面加以缓解,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
”语言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
因此,学生十分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
当然,语言的幽默风趣一定要恰如其分。
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笑声,而牵强附会胡乱联系,那就把幽默庸俗化了。
只能是哗众取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4.课堂教学语言的音量要适中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音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音量过大,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听起来刺耳,不舒服,甚至产生厌烦心理,结果是听课情绪低落。
音量过小,学生听起来吃力,会失去兴趣,同样也会产生厌烦心理,最终无心听课。
一般来说,讲课的音量应以教室里任何座位上学生都能听清教师的声音为准。
但是在一堂课中教师是不能始终保持一个音量的,因为人的听觉系统对于来自外界的单调乏味的单项刺激有一种本能的抑制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抑制功能会令人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形成不安、厌烦和抵触情绪,使刺激效应减弱、消失。
要防止这种厌烦情绪的产生,音量就要有高低轻重之分,例如当教师在强调某一概念或原理中的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思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适当地增大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振奋精神。
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全部调动起来时,可适当降低音量。
教师对音量的科学掌握,要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不仅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同时也是一名教师世界观、政治倾向、道德观念、思想感情、理想情操、知识积淀及言语环境诸因素的综合体现。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如果没有爱憎分明,怎能义正词严;没有渊博见闻,怎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怎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何来风趣幽默!因此,掌握语言艺术,不是练磨炼嘴皮,而是增长学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头活水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修养得来的德、才、学、识四种素质的深厚基础。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和技巧思维的规律告诉我们,思维的启动往往从好奇和疑问开始。
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的本质就是解决矛盾。
教师的职责就是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并把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山重水复疑无路”,迫使学生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中,平铺直叙、索然寡味的讲授只能使学生生厌。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应在教学中制造适当的悬念,并适时设问、反问,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点燃其思想的火花。
当然,设疑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设置问题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既不能漫无边际地随意发问,也不可咄咄逼人,让学生毫无思考余地。
教学中,应巧妙设置疑问,于无疑处设疑,于紧要处包括问题处、重难点处、要害处设疑,形成矛盾,制造矛盾,使学生处在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激起学生“我想学,我想知道”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三行为艺术的运用和技巧许多大学教师上课时往往是一个状态: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从上课讲到下课。
现在强调运用多媒体,有的教师就用多媒体演示代替一切教学行为,教师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员和解说员。
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有太好的效果。
教师应成为一个“表演者”,三尺讲台就是一个“舞台”。
教师的动作、手势,甚至一些模仿的动作都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