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ppt59页).pptx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ppt59页).pptx


统一基准可以大大简 化夹具设计,可以减 少工件搬动和翻转次 数,在自动化生产中 有广泛应用.
统一基准常常会带来 基准不重合的问题, 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满 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 决定最终的精基准.
互为基准
互为基准采用 反复加工的办 法来达到位置 度要求,常用于 某些位置度要 求很高的表面.
3-7为互为基准
第1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1.1 基本概念 1.2 工件的安装、定位与基准 1.3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1.4 制订工艺规程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5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1.6 机械加工的生产率与经济性分析
返回总目录
工艺线路的指定
要考虑的问题: 1)如何选择定位基准? 2)如何确定加工方法? 3)如何安排加工顺序? 4)如何选择热处理? 5)如何进行检验?
2)最终热处理 目的:提高硬度及耐磨性 方法:淬火(安排在精加工之前) 渗碳淬火、渗氮(安排在精 加工之后)
第四节 加工余量、工序间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1)基本概念 1)总加工余量—从毛坯表面切去全部多余
的金属层厚度 2)工序余量—完成某一工序所切除的金属
层厚度即前后两工序尺寸之差。
返回本章目录
0.8 3.2 R150
工序集中有利于保证各加工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 度要求,节省装夹工件的时间,减少工件搬动的 次数,生产效率较高,多采用高效自动化机床, 贵,不易转产;
工序分散可使设备和夹具简单,调整、对刀容易 ,操作水平要求较低。传统的流水线、自动线多 有采用。
加工阶段的划分与安排:
1)粗加工——以高生产效率去除加工面多余的金属。 进刀大切削多表面质量差。
R150 3.2
0.8
毛坯尺寸 粗加工尺寸 精加工尺寸 轴的最终尺寸
孔的最终尺寸 精加工尺寸 粗加工尺寸
毛坯尺寸
最终加工余量
精加工余量 粗加工余量
毛坯加工余量
粗加工余量 精加工余量 最终加工余量
毛坯加工余量
图1 加工余量和加工尺寸分布图
返回本章目录
a
b
Zb
b a
a)
b)
zb
Zb
db
Zb
Zb
db
Zb
2)先主后次 ①主要表面加工容易出废品。 ②次要表面安排在半精加工后。
3)先面后孔 平面大而平整容易定位,利于保 证相互位置精度。
4)先基面后其它
(2)热处理工序安排 1)预备热处理 一般安排在粗加工之前 目的: ①消除内应力
②改善切削性能 ③为最终热处理作准备 方法:正火含C < 0.5% 提高硬度 退火含C > 0.5% 降低硬度 调质 淬火+高温回火 细化晶粒, 提高机械性能时效 消除内应力
4)粗基准一 般不得重复 使用
B、C错误 B、d正确
限转动 允许
精基准的选择: 1)基准重合原则——尽可能选择被加工表面的设 计基准为精基准; 2)统一基准原则——尽可能找出能照顾大多加工 面的基准; 3)互为基准原则——对某些要求很高的表面,应 该尽量采用互为基准,反复加工; 4)自为基准原则——主要为减小表面粗糙度,减 小加工余量和保证加工余量均匀; 5)便于装夹原则
所谓工序集中,是使每一个工序中包括尽可能多 的工步内容,使总的工序数目减少,夹具的数目 和工件的安装次数也相应减少;
所谓工序分散,是将工艺路线中的工步内容分散 在更多的工序中去完成,因此每道工序的工步少 ,工艺路线长。
工序分散的特点: 1)机床与工装比较简单,便于调整; 2)容易适应产品的变换; 3)可以采用最合理的切削用量,减少机动时间; 4)有利于加工阶段的划分; 5)减少安置次数,缩短辅助时间。 适用: 1)大批大量生产有集中也有分散 2)单件生产一般多用工序集中
da
da
c)
d)
图2 加工余量
返回本章目录
单边余量
对外表面
Z b
a b (图2a)
对内表面 Z b a (图2b) b
可获表面粗糙 度至0.02微米
可获表面粗糙度至0.02微米
孔的加工路线
最广的路线
适用小批量生产 适用大批量生产
最多的路线效率高
淬火安排
也很广泛的路线
大批量生产
有色金属
加工工序安排
1)先加工基准面,再加工其他面; 2)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 3)先加工主要面,后加工次要面; 4)先安排粗加工,后安排精加工。
自为基准
以导轨面作基准加工导轨面
加工精度与加工方法的选择
各种加工方法(车、铣、刨、磨、钻、镗、铰)所能 达到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是在一定的范围的。
典型表面的加工路线
外圆表面加工路线
最广的路线
适合有色金属 (不好磨)
特别适合半精 车后有淬火者
研磨剂一为氧化铝、碳化硅、金刚石、碳化硼、氧化铁、氧化铬微粉
热处理工序和表面处理工序
1)为改善切削性能而进行的热处理工序(如退火、 正火、调质),应该安排在切削加工之前;
2)为消除内应力而安排的热处理(如人工时效、退 火、正火等),最好安排在粗加工之后;
3)为改善材料力学物理性质,半精加工之后精加工 之前安排淬火、淬火-回火、渗碳淬火等,对于热变 形小的热处理工序如高频感应加热淬火有时允许安 排在精加工之后进行;
2)半精加工——减少粗加工留下的误差,使加工面达 到一定的精度,为精加工做准备。
3)精加工——达到零件设计要求的尺寸、形状、位置 和表面粗糙度。
4)精密、超精密或光整加工——对特殊要求的加工面 进行,采用珩磨、研磨、超精加工、金刚石车和镗等。
加工顺序的安排 (1)切削加工顺序安排原则
1)先粗后精 按照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工— 光整加工顺序。
其他工序的安排:
包括检查、检验、去毛刺、平衡、清洗等。 检查、检验:安排在零件加工完毕之后、转移车 间之时、工时较长或非常重要的关键工序;内容 包括外观、尺寸、位置、探伤等。
采用磁力夹具夹紧的工件还要进行去磁处理。
工序的集中与分散:
同一个工件,同样的加工内容,可以安排两种不 同形式的工艺规程:工序集中、工序分散
一、定位准的选择
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1)保证相互位置要求——如果必须保证工件 上加工面与不加工面的相互位置要求,则应 该以不加工面做为粗基准。
三爪自定心
2)保证加工表面加工余量合理分配

不好
3)便于工件装夹
要定位准确、夹紧可靠、便于操作,要 求选用的粗基准尽可能平整、光洁和有足 够大的尺寸,不允许有飞边、浇冒口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