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模式

翻译模式


威尔斯模式
• 第一阶段是分析, 即译者对原文文本的主要 意图和修辞进行仔细思考 • 第二阶段是用译语重现原文的意图
缺点:威尔斯认识到了翻译时译者的思考活 动与翻译的结果密切相关,他将分析原文作 为翻译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提出要考 虑原语的语义和修辞, 但是却没有考虑文化、 语境等因素, 也没有深入探讨思维活动的过 程。
Sender source language translator targeted language Receptor



• 第一阶段, 原语发送者作为接收者的译者之 间的交流活动; • 第二阶段, 从原语到译入语的代码转换活动; • 第三阶段, 作为译入语发送者的译者与译文 接收者之间的交流活动。 缺点:只将翻译转换活动 作为一个重新编码的过程, 而没有考虑社会文 化以及一些非语言的因素, 更没有考虑译者 的思维活动。
Restructuring
Transfer
分析:从语法和语义对原文进行思索,理解 原文 转换:处理经过分析后的信息,将其转换成 译语 重构:把经过转换的信息重新组织,将其以 确定的译语形式固定下来 缺点:没有分析在转换这一环节发生的诸如 语言、非语言特别是思维活动等现象, 因而 显得过于简单化。
卡德模式
信息加工模式
贝尔构建了分析-合成翻译模式,把翻译过程分为分析和综合 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三个不同的领域:语法、语义及语 用。 译者阅读文本阶段 阅读文本中的句法加工分析阶段 阅读文本中的语用分析阶段 合成译本时的语用综合阶段
阅读文本中的语义分析阶段 获得语义表达
合成译本时的语义综合阶段
输出译本的句法综合阶段
翻译模式
定义:翻译模式就是对翻译过程所 作的概括性描述,对翻译活动规定 的一套标准的操作程序。
奈达模式
语言学角度
卡德模式
威尔斯模式 释义派模式
翻译模式
交流模式
心理认知角度
信息加工模式
主要的翻译模式
奈达式
SOURCE LANGUAGE
Text
RECEPTOR LANGUAGE
Text
Analysis
贝尔翻译模式评价
贝尔的翻译模式展示了译者的大脑运作过程, 展现了相当完整的翻译理论研究框架,结合 了语篇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信息学、系统 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释义派模式
翻译不是语言符号A 和B 之间直接进行对等 的转换, 而必须经过“语言符号A ”转化为 “意义”, 然后“意义”再转化为”语言符 号”B这两个程序。
缺点:缺乏对语言本身的思考和关注,对笔 译的指导有限
贝尔(Roger T.Bell)的翻译模式
翻译交流模式
翻译模式
信息加工模式
该模式从信息学角度出发,将翻译的交流过程分为了9个步骤: 信息接收、识别、解码、获取、理解、选择、编码、传输、 再接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