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共40张PPT)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共40张PPT)
明朝末年,由于社会动荡,农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 清朝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主 要表现有(D) ①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等 ②耕地面积逐 步扩大 ③粮食产量因新品种的推广明显增加 ④甘 蔗、茶叶、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A.①③④
C.①②④
B.①②③④
D.②③④
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发展,主要涉及
《前门街市图》
3.商帮
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 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 如,山西商人组成的 ,主要贩卖粮食、 食盐、绸缎等;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 府商人组成的 ,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 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 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 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B) 哪些行业(
①制糖业 ③印染业 ②棉织业 ④矿冶业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下列关于清朝徽商说法错误的是(A) A. 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 B. 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 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C. 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D. 徽商与当时的晋商相匹敌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 1 亿多。乾隆末年, 全国人口发展到 3 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1/3。人 口的迅速增长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是( A) A.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 到破坏
清代纺织图
清蜀锦机
清景德镇陶瓷制坯和入窑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 、 、 ,矿 冶,制糖,制茶等方面 , 品种繁多 , 产 品 精 良 。 江 宁 著 名 的 机 户 、 等,各有织机 五六百张 , 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 工工场达 2500 家 , 织工超过 50000 人。
2.商业 (1)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 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商业网。在 、 、江宁、 扬州、苏州、杭州、等大城市中,工商 业非常繁荣。
晋商大院
(2)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 ”; 徽商从事食盐、典当等行业的经 营活动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 济的发展影响很大。
晋 商 代 表
徽商代表
胡雪岩
徽商大宅院2.商业 Nhomakorabea(1)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 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商业网。在 、 、江宁、 扬州、苏州、杭州、等大城市中,工商 业非常繁荣。
人口的迅速增长,也带来了 ,有 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 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 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 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 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持续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概况: 康熙时 , 全国人口总数达到 1.5 亿 ; 乾隆末年 , 全 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影响 逐渐突出,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 林遭到破坏, 严重,地力下降。
C.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持续发展
D.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明朝末年,由于社会动荡,导致人口锐
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
人口的数量有很大的增长。下列说法中
有利于清朝人口增加的有哪些( A)
①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A. ①②③ B. ②③ ②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③粮食产量增加
C. ①③ D. ①②
江西乐安县龚坊中学
主讲:陈国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 济的 发展
阅读课本96到97页 •1.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
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 政策。 •2.表现: (1)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 近 亩。 (2)对 、 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 理。 (3)修建了堤坝,渠堰,海塘 (4)推广 、 等高产作物。 (5)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 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意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推动了 和 的发展。
清 朝 前 期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农业生产的 恢复和发展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手工业和商 业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 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花生
《耕织图》(右 图)留下的从事 农业生产的图像, 为研究农业特别 是农具留下了无 法从文字资料中 得到的珍贵资料。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 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 田,边远地区也得了开发。到乾隆末年, 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3亿亩。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 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 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2.表现: (1) 乾隆末年 , 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亩。 (2)对 、 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3)修建了堤坝,渠堰,海塘 (4)推广 、 等高产作物。 (5)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 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意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推动了 和 -------------的发展。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100页课后活动
• 1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增加近35%)。导 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2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 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
清朝初期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经 济的措施,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B ) ①耕地面积扩大 ②促进农业的恢复发展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 ④对手工业和 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⑤为 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 、 、 ,矿 冶,制糖,制茶等方面 , 品种繁多 , 产 品 精 良 。 江 宁 著 名 的 机 户 、 等,各有织机 五六百张 , 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 工工场达 2500 家 , 织工超过 50000 人。
1.手工业 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 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 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丝织、棉织、印 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右图为清乾隆三十三 年由云南布政使司颁 发的开荒执照。为使 农业生产能进一步发 展,政府奖励开垦荒 地,扩大耕地面积, 促进了农业发展。
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 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 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 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 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和繁荣。
2.商业贸易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各地的商品贸易十 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 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 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 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在北 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 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盛世滋生图》
继宋代《清明上河图》 后的又一宏伟长卷
山西的 ,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团,这 个集团,是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 位置发展起来的,活动范围从黄河流域遍布全 国,远至俄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号称 “足迹遍天下”。明朝中后期,史称:“富室 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晋商曾雄踞国内商界达五百年之久,到近代才 衰败下去。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 破坏,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 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 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 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 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的表现:
玉米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向日葵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 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 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 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很大的增长。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 。乾 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 ,占当时世界 总人口的
甘薯
玉米
棉花
甘蔗
茶叶
玉米、甘蔗原产于美洲,明代时传 入中国,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 引进农作物 的意义? 1.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 2.增加粮食产量。 3.改善饮食结构。 4.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原料,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阅读课本98页第一段 •1.原因:(背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 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 政策。 垦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