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班级管理课件

小学班级管理课件


松散型
松散型班级是任何班级成立之初的典型特征。刚
开始,学生之间互不认识,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家庭,带有各自不同的人文传统、生活方 式和个性特征走进班级,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动 机不同。 松散型班级表现的特点为: a、学生交往无感情基础。 b、学生个人缺乏自主权。 c、没有形成认同的群体行为规范。 d、班级凝聚力较小。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而且个人通常被强制安排在 某一个班里,选择余地较小,不能随意调换。
(3)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即班级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以及有针对性
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设置的管理组织,具有明确 的社会指向性。当然,不同时期,社会对学生的 素质要求不同。但必须保证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为此,学生要按照规定的学习科目和学习时间而 聚集在一起。
5、对教育环境的管理 6、对时间的管理 7、对班级财务的管理
1、对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班级管理最直接最复杂的对象。任何班级管理
的成效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表现上,通过学生的发 展变化体现出来。所以班主任离开了对学生的管理, 班级管理也就不存在了。这里既有对学生学习的管理, 又有对学生生活的管理;既要管优等生、班干部,又 要管后进生,还有特长生及特困生的管理问题;既有 集体管理,亦有个别管理,甚至还涉及到学生的学籍 档案管理等。另外,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精 神世界,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就决定了对 学生管理的复杂性,所以对他们的管理不能死板教条, 应灵活多变。了解、研究管理对象的目的,主要是为 了解决怎样进行班级管理的问题

3、班级的特点
与其他群体相比较,班级有以下几个明
显的特点: (1)、组成人员的相似性 (2)、组织纪律性 (3)、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4)、教师占主导
(1)组成人员的相似性
即学生年龄相仿,文化程度相当,学
习目标一致。
(2)组织纪律性
即学生进校之前已经规定了相应的班级规章制度,
3、对教育内容的管理
对教育内容的管理,也就是对学生发展的诸方面的管理。
首先是对德育的管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了解班级
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归档管理,特别是对思想品德 较差的学生要加强管理、教育。 其次是对智育的管理,要掌握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情况,激 励学生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鼓励差生树立信心,通过 课外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 同时还要管好体育、美育等。不仅要求学生上好体育课, 做好课间操,还要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养成自觉 锻炼身体的习惯;不仅要求学生上好音乐课、美术课,掌 握感受美和创造美的知识、技能,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培养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和习惯。另外,还要对各种教 育内容进行协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班级管理的意义
(1)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可以提高所有任课教师的


课堂教学效果和全班学生的文化课成绩。 (2)通过对课外活动的管理,可以提高课外活动的教育 价值,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特长。(案例:《暖冬》) (3)通过对学生交往的管理,可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案例:《“打架风波” 之后》) (4)通过班级常规管理,可以使管理制度化,有利于培 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案例:《良好的学习行为习 惯》) (5)通过班级管理行为的运作,可以强化学生的管理意 识,提高其管理能力。(案例:《谁收钱,谁负责!》 《和谐有序的集体》)
(一)班级管理的意义
1、基本概念
2、班级管理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管理的概念(参见教材第9页)
(2)班级管理的概念(见第10页)
(2)班级管理的概念
所谓班级管理,是指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班
级外部的管理)和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班级内 部的管理)。 前者是指校领导对班级的宏观调控,包括班级编 制、委任班主任等。后者是指班主任按照学校计 划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调动班级内外的各种 力量,进行班级教育任务的组织、指导、协调、 控制等各种活动。
“国语学校的一切儿童规定在校度过六年,应当分成六
班,如有可能,每班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次。” “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独是可能的, 而且也是紧要的;因为,为教师,为学生,这都是一个 最有利的方法。教师看到跟前的学生的数目愈多,他对 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对学生便愈 会显得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 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 励,互相鼓励。” 在《泛智学校》中,他还说:“分班制度通过把学生按 年龄和成绩分成班组,在学校中建立起关于人员的制 度。……班不外是把成绩相同的学生结合为一个整体, 以便更容易地带领学习内容相同、对学习同样勤勉的学 生奔向同一目标。”
二、班级管理的意义、内容及基本要求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出效益。在教育领域,管
理育人已与教书育人相提并论。管理育人就是通 过科学的管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育人 的目标。 (一)班级管理的意义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三)小学班级管理过程 (四)小学班级管理特点 (五)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就一般的管理而言,它 2、对教育目标的管理 无非涉及到对人、物、 3、对教育内容的管理
事、信息以及时空的管 理。而班级管理是把学 校中的一个班级作为管 理的对象,所以它所涉 及的内容也有其自身的 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1、对学生的管理
4、对教育途径的管理
(一)班级的产生
1、班级的产生
2、班级的定义 3、班级的特点
1、班级的产生
通常认为,按照年龄阶段区分的“班级”,始创
于15-16世纪的西欧。在当时西欧国家创办的古典 中学进行了班级组织的尝试。率先使用“班级” 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伊拉斯谟。 他在1519年描述了伦敦包罗大教堂的学校情形: 在一间圆形的教室里,将学生分成几个部分,分 别安排在阶梯式座位上。 但是采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的真正奠基者, 应该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图片)。他在 《大教学论》中描述了他所设计的“国语学校” 的教育方式:
但针对处于级是班级发展的 初级阶段,正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存在,管理者才 能更有心留意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生活 环境及学生的能力差异,从而对学生重新进行资 源配置与教育,为后续发展阶段的到来做准备。 这一阶段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热情,有更 多的机会相互接触,友好相处,进而发展学生的 社会性,提高交往力。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班级活动开展的丰富性与学 生群体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关,越是班级初期,学 生对班级活动越是感兴趣,积极性越高,这是自 然的发展趋向,而班级后续的发展则需要进行更 加科学合理的管理。
4、对教育途径的管理
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家庭、学校、
社会。 学校是育人的最主要途径。班主任不仅要管好课 堂教学,更要管好课外活动。这中间要借助于各 科任课教师和班干部来协助管理。同时要通过家 访和家长会等来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传授 和交流家教经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对家 庭教育实施间接管理。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的 教育资源(如少年宫、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教 育),为学生拟定出接受社会教育的目标和计划。 并要对不同的教育途径进行协调,使之形成教育 合力。
班级管理
授课教师:贾艳红
第一章 班级管理概述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 案 例 讨 论
教学内容
思 考 题
教学目的
让学生简单回顾班级的产生与发展历程。重点把
握班级管理的意义、内容、基本要求,为学习本 门学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班级管理的意义、内容、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3)紧密型
相对于前两者,紧密型是班级发展的最高类型,
是前两种类型的提升。所谓紧密型是指班级群体 形成了稳定的且具有很强内聚力的心理取向,整 个班级群体在班委会的带领下坚持不懈地为班级 发展目标而奋斗。 紧密型班级的特点表现为: a、学生能够民主参与班级管理。 b、形成很强的内聚力。 c、非正式组织较为活跃。 d、班级成员取得成绩较多。
2、对教育目标的管理
加强教育目标的管理有利于增强教育行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无论哪类学校都比较重视教育目标体系的建立,实施目标管理, 不仅有利于对教育行为的管理,也有利于对教育行为结果的评 估。 就班级而言,教育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学校为班 级确定的目标;二是班级自定的目标;三是学生个人目标。 班级目标要以学校目标为参照,个人目标要以班级目标为参照。 管理者要把目标管理的重点放在个人目标上,使以上三个目标 协调一致,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 和谐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如果按实现目标的 时间长短划分,教育目标又可分为短期目标(一周或一个月 内)、中期目标(一学期或一年以内)和长期目标(一年或六 年以内)。管理者不仅要重视目标的制定,更重要的是应督促 目标的实现。
对“管理”一词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一、班级的产生与发展
二、班级管理的意义、内容及基本要求
三、小学班级与小学班主任
一、班级的产生与发展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然而,班级
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 阶段的产物。 (一)班级的产生 (二)班级的发展
2、班级的定义
定义一:
班级就是按照年龄或知识层次编成的有一定 人数的学校教学基本单位。它是学校的基层 组织,即学校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 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定义二: 班级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群体,是 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 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 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