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的中的作用
摘要: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从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来看,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个社会风险问题。
引发这个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中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
一、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乌尔里希·贝克是从学理的高度来探讨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并将之阐述清楚的第一学者。
他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用“风险”一词来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用其来描述当代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阶段,并进一步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
在本书中,贝克指出:风险是一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可以看出,贝克着重突出了当代社会的风险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中人们所认识的自然灾害。
虽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它为我们全面把握当代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风险类型同时存在着,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已开始进入风险社会。
在笔者看来,我国长期存在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险,这种社会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而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是由于我国医疗体制缺陷而引起的一种制度性的社会风险。
二、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配置的格局是非平衡的,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基层和社区医疗资源缺乏,导致纵向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据资料统计,200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14535.4亿元中,政府卫生支出3593.9亿元(占24.7%),社会卫生支出5065.6亿元(占34.9%),个人卫生支出5875.9亿元(占40.4%)。
卫生总费用城乡构成: 城市11255.0亿元,占77.4%;农村3280.4亿元,占22.6%。
人均卫生费用1094.5元,其中:城市1862.3元,农村454.8元。
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卫生总费用,而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城镇居民享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卫生总费用。
且城镇居民的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居民人均费用的4倍多,卫生费用方面的不平等
是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等的一种突出表现。
2.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城市中基层小医院占有的医疗资源非常有限,导致横向的医疗资源配置失衡。
我国现有的城市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而基层的医疗机构占有医疗资源的比例较少,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计算,2009年,在城市的医疗资源配置中,只占医疗机构总量2.2%的医院,却占据82.3%的医疗总资产和53.3%的医疗人员。
而2008年的相关数据是:医疗机构总量7.3%的医院的数量占医疗机构总量的7.3%,医疗总资产额和医疗人员分别占80%和60%。
而占机构总数16.1%的门诊部,其资产总额和人员只占1.4%和1.25%。
可见,近年来,医疗资源更加向大医院倾斜,更加加剧了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城市各种医疗机构所拥有的物资资本情况(表1)。
表中显示,占机构总量2.2%的城市医院,其拥有的房屋使用面积、万元以上的设备和床位数,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3.3%、82.8%和70.66%。
根据统计年鉴进一步计算可知,每个医疗机构建筑面积平均是357m2,医院平均建筑面积为10105m2,门诊部平均为44m2,妇幼保健机构平均为3912m2。
在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中,50万以下的医院占总数的73.4%,50~99万的占83.8%,100万以上的占90.8%。
3.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私营医院难以发展,导致医疗资源的垄断。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市场化的医疗改革,在医疗领域引进“放权让利”的市场机制,这为我国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环境,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私营医院的发展是步履维艰,我国政策的补贴或政策性的优惠更多地给予了公立医院,国家对公立医院职工工资、福利及药品采购上准予部分补贴。
与民营医疗机构相比,公立医院无论在资金实力还是获得的政策支持上,都有民营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统计,2009年我国医疗机构的总收入为113,099,266.9万元政府办医疗机构的收入为92,624,040.00万元,占了总收入的81.9%,政府办医疗机构获得的财政补助收入占全国医疗机构获得的财政补助总收入的比例更是高达94.78%,在这样的政策倾斜下,私营医院的竞争力非常低下。
三、我国政府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我国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我国的卫生状况在全世界一直是受到肯定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在社会资源的配置方面也不例外。
应该说,市场机制被引进医疗卫生领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然而近年来的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医疗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
大、公共卫生医疗资源在城乡间分配的失衡、个人卫生保健支出的迅猛增长、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进一步加剧等,医疗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应当肯定的是,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在公共卫生医疗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作用。
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在性质上具有准公共性、非盈利性和救助性的禀赋特征,而由于公共产品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私人没有提供公共产品的积极性,也就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获得补偿,这就需要政府承担起相应的供给责任。
(二)风险社会理论下,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
正如前文所述,笔者认为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是由于我国医疗体制缺陷而引起的一种制度性的社会风险。
医疗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风险。
政府作为社会风险的管理主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管理“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社会风险:第一,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加强风险意识。
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的出现,政府应当承担相当的责任,从1985年旧医改的开始实施到2007年新医改的提出,期间下发了几份关于“医疗市场化”的政策条文,由于对政策的解读“有失偏颇”,出现了公立医院被卖掉,完全“市场化”的现象。
可见,政府在制定这些政策的时候没有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预防、处理风险手段的储备薄弱,当风险出现以后不能及时遏制,
第二,实现风险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就要及时获得相关的信息。
政府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和应用机制,随时掌握最新的信息,通过信息发布机制,定期发布人员、设备、医疗机构等医疗服务要素信息,完善市场机制作用,调整要素供给。
而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就要建立明确的决策程序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决策者、有关管理者、专家、实际工作者、群众的作用,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发挥专家的作用。
第三,建立配套的风险反馈机制。
政府反馈机制是联系政府前期风险预防性管理和后期风险事件爆发后管理的桥梁,它的有效发挥将决定政府全过程风险管理良性循环路径的建立,决定管理的总体绩效。
在管理“医疗资源配置”这个问题上,就是要在稳步地推行试点的同时,同步地获取相关的成果信息,用以分析政策的执行、作用情况,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修正和补充,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钟东波.市场与政府在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经济.
2000(11).
[3]吕国营.从两极分化到均衡配置—整合城乡医疗资源的一种基本思路[J].经济管理.2009(12).
[4]代英姿.城市医疗资源的配置:非均衡与校正[J].城市发展研究.2010(9).
[5]李秀梅.医疗改革中的有关医疗资源配置的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