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2温病学形成与发展:隋唐、宋金元、明清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2温病学形成与发展:隋唐、宋金元、明清

因为《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这四本书,大家都知道是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特备是《伤寒论》它是咱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第一部讲辨证论治的临床重要经典著作,所以后世把伤寒论成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成为医中之圣。

因为伤寒论里边提到了温病,所有后世的医家一本都认为,伤寒法就包括了治温病,伤寒论里边的所有治法,也包括了温病在内,这个也是事实,比如说伤寒论的清法,下法,清法的代表方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下法的三个承气汤,也确确实实被后世温病学派所采用,防广泛的应用这是事实,但是伤寒论对外感病初起他用辛温解表,二温病初起时表热证,不能用辛温解表,所以伤寒法不能完全包括温病,虽然它里面一些法,一些方对后世温病学派很有启发,,而且知道今天也被采用,但是并不能说伤寒论就包括了温病,因为伤寒论的地位非常高,他是经典著作,所以一直到公元1200年左右,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人们研究温病,始终是在伤寒论那方面,不仅人为温病是伏寒化温,是寒邪造成的,春夏发病,而且认为伤寒论的一些治法,包括了温病的治法,所以伤寒论呢,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应该说温病学说的形成,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有所发展,但是反过来说,伤寒论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所以一直到宋以前,温病学说一直是徘徊不前,没有进展,这个也不能归咎于伤寒论,因为伤寒论现在我们并没有见到他的全貌,人家也许那六卷是温病,但是毕竟是没有,所以后人的研究方法有问题,他思想上就认为伤寒包括温病了,所以就在伤寒那个圈里研究,跳不出这个框框,《伤寒论》所画的框框有一千多年,谁也跳不出去,所以温病学说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在伤寒论之后,有几部重要的著作,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隋唐时期有这么几部重要著作。

诸病源候论这是隋代巢元方主持编写的,成书大概是公元610年左右,在这本书里面,他把温病分成三十四侯。

大家看这个书名,诸病源候论,源是病因,候是症候,这本书对各种病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温病,他列出了三十四候,对它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就三十四候,而且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说比《内经》《伤寒》,条目清楚一些,但是并没有形成辩证论治的体系,唐代,这个大家都知道《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后世把他叫做孙真人,活了110岁,他这部书,备急千金要方,大约是公元652年写成的,这个《千金翼方》要晚一些,是在他的晚年681年,在这两部书里面,他有关于温病的记载,在伤寒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他提出这两个方剂,葳蕤汤,后世用加减葳蕤汤,葳蕤汤的原方出自《千金方》,还有犀角地黄汤,这两个方剂,葳蕤汤经过加减,犀角地黄汤,过加减治疗温病常用,滋阴解表,清热凉血,后世常用,对后世有很大的启示,但是他这儿方剂不多,现在也不都用,这两个是最有名的,《外台秘要》作者,王焘,他这部书大概成书于公元752年都在唐朝,比孙思邈《千金要方》要晚100年,它里面也有20几个治疗温病的,还有预防的,防止稳定的方剂,总归在这几部著作里面,是在内经和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但是从理论上从辩证论治的体系上并没有大的发展,还是继承了内经和伤寒,所以我们说在这个时代,从战国开始,到隋唐时期,温病学说,在这些个经典著作里面还有后世,这些重要的著作里面有记载,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学派,也没有形成温病学,这么一个完整的学说,所以我们在历史上分期,把这个阶段叫做萌芽时期。

给是后世提供了研究的题目,可以说是提出了研究的课题,他本身并没有完成温病学说。

第二个阶段是宋金元唐以后不就是宋吗?从宋到金到元,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温病有所研究,在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有所发生,这里面具有代表性的宋代郭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所以,后世的伤寒学者叫他郭白云,他生于北宋南宋之间,他的著作叫《伤寒补亡论》,这个大概成书于公元1181年。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这段话说的非常明白,在《伤寒补亡论》里面,他提出“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这就《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那句话,铜仁他又提出来“冬不伤寒”冬天并没有感受寒邪,而是春天感受了风寒温气但是他比较笼统,风寒温气,当然,春天早春,天气比较寒冷,它也有寒,或者是暮春,感受了温邪。

总而言之,也有春天,自己感受风寒或者温气而发病的,这根本和冬天无关,也叫做温。

这段话很明确,他继承认伏寒化温,同时特别明确的提出冬不伤寒,冬天并没有感受寒邪,而是春天自感风寒温气,而发病。

和冬天的寒邪没关,这个观点,就是春天新感邪气,实际上就为后世提出来温病分为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这么两大类,一直到今天还是这么分的,从温病学的角度来说,当然有各种分类发法,其中有一种就是伏气和新感,他们俩的区别就在于,伏气温病起初以里热为主,他可以没有表证,一发病就是高热,当然,也可以有表证,那叫新感引动伏邪。

这个咱们在后边再讲,新感温病和它不一样,初起必然有一个表证的过程,然后再由表入里,就是以初起是里热还是表证来曲分,这么两大类,这两类治法是不一样的,病种也不一样,所以直到今天还有这种方法方法,从谁开始,可以说是从郭白云发端,这个学说了不起呀,从战国一直到隋唐,都认为温病是伏气和新感无关,这是多少年?到他这本书1181年,战国到什么时候结束呢?秦始皇统一六国,战国结束,1300多年,最晚也有1300多点,这段时期,中医对温病的认识始终是在伏气学说这个范围内徘徊,而且没有很大的进展,没有新的东西,到他提出这句话,很不简单,为后世研究温病,不仅是伏气,而且有新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虽然话不多,就这么一句话,这句话的价值很高。

那么,在郭白云之后,咱们大家都知道的,特别明确,金代的刘完素,就是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

是四大家里面对温病学贡献最大的,首先应该说是刘完素,他生活在北方,当时金和南宋两个政权是共存的,南方是宋,他是生活在金代,他是北宋末年到金,他的著作也都是在金代完成的,所以咱们把他列为金元四大家,这在不同的书上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应该算宋朝人,实际上他生活在北方,他字守真,号通玄先生,因为他生在河北的河间府,就是现在的河间市,后世就直接把它叫做刘河间,他的主要著作很多,主要是具有代表性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

这几部书,不是温病的专著,但是里面都谈到了温病的问题,这本书对他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扩展了《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大家都很清楚,病机十九条是内经里面讲病机讲的最明确的,他在这十九条的基础上,把火热病范围扩展了,在病机19条,关于火证热证的基础上,他加以大大的扩展,范围很广,特别提出来,外感六淫,热症居多,提出来寒凉清热,用寒凉的药来治热病,所以后世就把它叫做“寒凉派”,寒凉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后人总结说刘河间的学术思想是什么呢?“六气皆从火化”,这句话不是他本人说的,不是刘河间说的是谁说的呢?是叶天士,叶天士总结刘和间的学术思想,他提出来,刘河间的学术思想核心是六气皆从火化,他对用寒凉药来治热病,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这个很了不起。

他特别提出来这么几个方剂,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六一散),为什么强调这几个方呢?这两个方(双解散,防风通圣散)是表里双解,伤寒论明确的提出来,表不解不可攻里,刘河间认为表不解也同样可以攻里,只要有里热就可以攻里,所以他用表里双解的方法,里面用石膏,用大黄,用芒硝,外面用麻黄,他是辛温的药和寒凉的药,配合使用,表里双解。

防风通圣散,大家都很熟悉,现在有成药经常用,所以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天水散就是咱们说的六一散,滑石六,甘草一,这也是常用的方这几个方,这几个方剂都是他创的,所以后世用寒凉清热的药来治温病,影响非常大,所以后世说他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

因为他这几部著作都不是专门的温病著作,他也并没有把并形成完整的辩证论治体系,所以只能说他奠定了基础,是奠基人。

后世有这种说法“伤寒宗仲景,热病用河间”什么意思呢,伤寒病应该遵循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六经辨证,六经治法,热病,当然就是温病,用刘河间的寒凉清热的方法。

这个地位非常高。

可以说在温病的治疗学上,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温病治疗用寒凉清热。

他给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河间之后,是元代的,王履。

王履,他生于元末明初。

字安道。

他是江苏昆山人,他的著作《医经溯洄集》他的这本书里非常明确的提出来,说了一句非常明白的话。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温病,不能和伤寒混在一起,为什么不能混称伤寒?区别在哪里?”伤寒即发于天令寒冷之时,而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火郁自内而达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这段话说的很明确。

这是令。

不是冷,伤寒是冬天感受了寒邪,气候寒冷的时候,感受寒邪,天令是气候,当时就发病,所以他是寒邪在表。

闭其腠理寒主收引,受寒之后皮肤肌肉,毛孔收缩。

寒主收引吗?腠理闭塞。

所以非用辛甘温的药,之德是麻黄桂枝,麻黄辛温,桂枝辛甘温,非用麻黄桂枝这一类的药物组成方剂发散寒邪不可,寒邪必须要散,辛温表散,而温病热病统称都是温病。

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

它是主张新感温病还是伏气温病,还是伏气的观点,他还是认为冬天感受寒邪,当时不发病。

什么时候发的,伏而后发,所以后世把,温病叫做伏而后发。

寒邪潜伏在体内。

到春天气候温暖了,阳气生发了,腠理开泄了。

体内的郁热从里向外发,所以他说。

火郁内而达于外。

里面的热向外来,他不是外表的寒邪有体表向里去,而是热邪从里向外发,大家注意这句话,郁其腠理,这个是闭起腠理。

寒主收引,腠理是闭塞的,所以非发散不可,热邪从里向外发,腠理并不闭塞,是火郁在体表发散不出去,体表并没有寒邪,腠理并不闭塞,二只是气机郁滞,所以非用辛凉的,苦寒的,或者是酸苦的这一类的药物组成方剂不可,这不用散之,用“解之”用辛凉苦寒来清解里热,不能用辛温发表,这句话虽然还没有完全脱离伏气温病的这个框框,但是他明确地提出来,伤寒温病的病机不一样,一个是腠理闭塞,一个是腠理郁滞,一个是寒邪在表,非发散不可,一个是热邪从内到体表来了,一清就解了,所以这边用辛温,这边辛凉或者苦寒,整个儿提出来温病和伤寒的病机不同,治法也不同,这句话说的是再明白不过,所以他的结论是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吴鞠通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里边说,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至王安道也就是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他第一个从理论上突破了,突破了用辛温解表来治疗温病,这个框框,而懂得了辩证温病,这个变评价相当高,但是也指出来,“惜其论之未详,方法未备”吴鞠通提的很中肯,王履从理论上把温病和伤寒两个不同的,治法不同提出来,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但是就这么一句话“论之未祥”,具体应该怎么办?温病是怎么发生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应该怎么治疗,不详细?立法也不完备,就提出一个心凉,苦寒,酸苦之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