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文本浙江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区划目的 (1)第二条区划依据 (1)第三条区划目标 (2)第四条区划原则 (4)第五条区划范围 (5)第六条分类体系 (5)第七条区划成果 (7)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7)第八条地理概况和区位条件 (7)第九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8)第十条开发利用现状 (12)第十一条面临的形势 (14)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15)第十二条总体布局 (15)第十三条杭州湾海域 (18)第十四条宁波—舟山近岸海域 (18)第十五条岱山—嵊泗海域 (19)第十六条象山港海域 (19)第十七条三门湾海域 (20)第十八条台州湾海域 (20)第十九条乐清湾海域 (20)第二十条瓯江口及洞头列岛海域 (21)第二十一条南麂、北麂列岛海域 (21)第四章海洋功能分区及管理要求 (22)第二十二条海洋基本功能区 (22)第二十三条农渔业区 (24)第二十四条港口航运区 (25)第二十五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26)第二十六条矿产与能源区 (27)第二十七条旅游休闲娱乐区 (28)第二十八条海洋保护区 (29)第二十九条特殊利用区 (30)第三十条保留区 (31)第五章实施措施 (32)第三十一条区划实施管理 (32)第三十二条海域使用管理 (33)第三十三条海洋环境保护 (35)第三十四条基础能力建设 (36)第三十五条监督检查与执法 (37)第三十六条法制建设与宣传 (38)第六章附则 (39)第三十七条区划效力 (39)第三十八条区划附件 (3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区划目的为适应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协调和规范各种涉海活动,加强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快浙江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在国务院2006年批准实施的《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基础上,依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根据海域区位、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开发利用的要求,按照海洋基本功能区的标准,将全省海域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海洋基本功能区,作为全省海洋开发、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第二条区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2.《国务院关于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2〕13号)13.《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14.《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国函〔2010〕38号)15.《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06年10月24日国务院批准)16.《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7.《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国函〔2011〕19号)18.《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批复》(国函〔2011〕77号)第三条区划目标(一)海域管理调控作用得到增强海域管理的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不断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的整体控制作用明显增强,海域使用权市场机制逐步健全,开展凭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海域的国家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海域开发和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空间得到有力保障。

(二)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近海及海岸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提升,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构筑起蓝色生态屏障。

至2020年,全省重点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量得到初步控制,实现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40%以上,一类水质海域的面积比达到15%以上;新建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5处,海洋保护区面积占到11%以上。

(三)渔业用海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渔民生产生活和现代化渔业发展用海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重要渔业水域、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

至2020年,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得到有效保护,渔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近海生物多样性增加,渔业捕捞能力和捕捞产量与渔业资源可承受能力大体相适应,海水养殖用海的功能区面积不少于100000公顷。

(四)围填海规模得到合理控制严格实施围填海年度计划制度,按照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建设用围填海规模,全省围填海结构类型、布局和建设时序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增强海域使用规划对围填海的控制作用。

至2020年,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50600公顷内,符合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五)海域后备空间资源得到保留进一步强化对保留区的选划和管理,严格实施阶段性开发限制,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为未来发展预留一定数量的近岸海域和自然岸线。

至2020年,全省海域保留区面积达448200公顷,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

(六)海域海岸带得到整治修复重点对自然景观受损严重、生态功能退化、防灾能力减弱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海域海岸带进行整治修复。

至2020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300千米。

第四条区划原则(一)尊重自然按照海域的区位特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综合评价海域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海域基本功能。

(二)科学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各行业用海,合理控制各类建设用海规模,保证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海,引导海洋产业优化布局,促进集约节约用海。

(三)保障重点强化传统渔业水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海域使用结构优化,保障渔业、重要涉海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的用海需求。

(四)保护生态立足构建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类功能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河口、海湾、海岛、滨海湿地等海洋生态系统安全。

(五)陆海统筹根据陆地空间和海洋空间的关联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特殊性,统筹协调陆地、海洋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严格保护海岸线,切实保障河口海域防洪安全。

(六)军事优先优先满足军事用海和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限制进入军事区及在军事区内从事海洋开发利用活动。

保障海上交通安全和海底管线安全。

加强领海基点及周边海域保护,维护海洋权益。

第五条区划范围区划范围北界从浙沪交界的金丝娘桥起向海延伸到领海外部界限,南界从浙闽交界的虎头鼻经七星岛(星仔岛)南端至27°N往东延伸到领海外部界限,总面积约为 4.44万平方千米。

本区划边界不作为海域划界依据,省际界线以国家公布的界线为准。

第六条分类体系海洋基本功能区指具有特定海洋基本功能的海域单元。

海洋基本功能是指依据海域自然属性和社会需求程度,以使海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确定的海洋功能。

海洋基本功能区分海岸基本功能区和近海基本功能区两类。

海岸基本功能区是指依托海岸线,向海有一定宽度的海洋基本功能区。

近海基本功能区是指海岸基本功能区向海一侧的外界与省(区、市)海域外部管理界线之间的海洋基本功能区。

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分类体系中的一级类进行海岸基本功能分区和近海基本功能分区。

海洋功能区划分类体系如下:表1-1 海洋功能区划分类体系表第七条区划成果1、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文本2、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登记表3、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图件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第八条地理概况和区位条件(一)地理概况浙江省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东南沿海中部,陆域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7°12′N~31°31′N和东经118°06′E~123°09′E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

浙江海域地处东海中部,全省范围内的领海与内水面积为4.44万平方千米,连同可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达26万平方千米。

浙江全省海岸线总长约6700千米,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2878个。

(二)区位条件浙江省海域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北联上海市海域,南接福建省海域,毗邻台湾海峡和日本海域,对内是江海联运枢纽,对外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在我国内外开放扇面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浙江沿海地区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是长三角地区与海西地区的联结纽带,依托广阔腹地和深水岸线等资源,既可作为我国海上交通运输主枢纽,也可作为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战略物资的储运、中转和贸易主基地,还可作为海防前哨,是加强“海上通道”安全保护的“主阵地”。

第九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一)自然环境地质特征。

海域地质构造上属于东海构造单元,是大陆边缘拗陷和环西太平洋新生代沟、弧、盆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

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大型的迭置在不同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陆架边缘为东海陆架边缘隆起带,亦称钓鱼岛隆褶带,具有南窄北宽的特征;海域东部为冲绳海槽张裂带(即冲绳海槽盆地),是环西太平洋新生代沟、弧、盆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扩张型半深海舟状盆地。

浙江海岸带地跨杨子准地台及华南褶皱系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以基岩港湾海岸为基本特色。

地貌特征。

北部海岸处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南缘,南部则为浙东、南火山岩低山丘陵,海岸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海岸类型包括淤泥质海岸、基岩型海岸和砂质海岸,各岸滩类型交错分布。

海底地貌以滨岸地貌类型为主,所在的东海陆架是世界最宽的陆架之一,内陆架为全新世以来形成的现代滨岸地貌及沙波地貌,外陆架则为晚更新世的滨岸地貌及古河谷、湖沼地貌的遗迹。

海底沉积。

海域沉积物按成因可分为陆源碎屑物质、生物源物质、火山物质和自生矿物四类,陆源碎屑物质是主体。

根据沉积物的粒度结构特征、成因,与目前所处的水深、水动力状况,可将海域划分为三个沉积环境区:陆架浅海现代沉积环境区、陆架古滨岸残留沉积环境区、陆坡—海槽次深海现代沉积环境区。

长江和入海河流带来的陆源物质是浙江海域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海域泥沙含量分布特点是:愈近大陆含沙量愈高,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底层含沙量高于表层,岛屿周围的含沙量高于其邻近海域。

气候条件。

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年温适中、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热量充裕的气候特点,但四季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的袭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