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综述韩炜摘 要:在中国世界遗产地面临的问题中,保护与开发如何相协调是很多遗产地面临的问题。
遗产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必须要保护世界遗产;但是同时,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世界遗产可以为经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比如开展旅游活动、进行科学研究、遗产知识培训等,都是对遗产地利用的可行手段。
遗产在开发利用时,有时由于利益的驱使,使得开发的程度和手段不当,造成了遗产地的破坏。
本文的着眼点在于关注国内外的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及相关法规,对相关的法规和开发模式的文献进行综述,对比国内外世界遗产开发的异同点,希望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我国世界遗产开发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字: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综述1 国内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1.1国内遗产旅游研究分类在中国期刊网选择核心期刊,搜索“遗产”和“旅游”,得到的文献如下表:表1文献数量表主题篇名关键词2007年95 37 19 2006年76 19 14 2005年60 16 12 2004年42 12 6 2003年30 5 5 2002年36 6 6 2001年15 2 1主题篇名关键词92年—99年49 1 0 总数417 99 65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年到2007年之间的核心期刊中与“遗产”、“旅游”有关的文献占到所有这类文献的80%以上,所以可以知道近十年是我国遗产研究的集中时期。
以篇名和关键词进行搜索的文献多与以主题方式搜索的文献有重复,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除去会议报告等无效文献以及重复的文献,大致得到350篇左右的文献,再对这些文献研究方面进行分类,可以得出各研究方面文献的数量,大致情况如下表:表2遗产旅游研究分类表研究方向篇数研究内容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协调140 从遗产保护和开发相协调的角度或者单纯的保护角度出发,得出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旅游开发模式40 村镇遗产地开发模式、农业文化遗产开发模式、城市遗产、历史街区开发模式、风景区类遗产地开发模式等。
遗产地资源价值评价23 多方面遗产的价值评价,包括自然、文化、地质、非物质等各方面遗产的价值评价,多为未开发或未引起重视的遗产。
客流客源的研究9 分析门票价格或休假等客观现象对客流的影响、遗产地周边客源的空间分布等。
遗产地旅游市场营销36 主要是对遗产地房地产、票价研究、旅游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以建立模型或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为主。
遗产地信息管理及管理体制30 分为信息管理和管理体制两方面,信息管理研究多为先对遗产地建立评价系通,如承载力评价等,通过系统得到的结论,对今后遗产地管理产生的启示,管理体制的研究涉及多方面遗产管理上的缺点、可取之处及国外可借鉴的遗产地管理模式。
遗产地旅游形象开发20 包括开发形象的策略、遗产地品牌保护、形象定位等方面。
遗产地旅游规划与建设23 旅游地规划、景观设计、土地利用、建设用地开发控制等方面。
旅游地游客感知 4 多为问卷调查,关于对旅游地感知、旅游产品感知等。
从以上表中可以得到,我国遗产旅游研究涉及的研究内容最多的方面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协调(140篇)、旅游开发模式(40篇)、遗产地旅游市场营销(36篇)和遗产地信息管理及管理体制(30篇),这是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关的。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过度追求经济交易,开发过度,导致遗产的原真性遭到破坏,所以与其有关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发模式研究文献数量占到了以上文献总数的50%之多。
同时,遗产旅游时带来巨大收益的,所以对遗产地旅游市场营销及形象开发的文献也很多。
其次,我国遗产地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都管理监管不利而造成的,所以这部分的研究也占到一部分。
总体来看,我国遗产地旅游相关研究涉及方面众多,数量上的差距与我国国情相符。
以上相关研究内容占到了文献总数的90%以上,除了以上的内容,还包括一些其他研究较少涉及的方面,比如遗产地旅游空间格局变动及影响、遗产地旅游中概念的介绍、红色文化的发展研究、地质遗产研究、遗产旅游地成长研究、旅游活动对遗产地造成的影响、殖民地文化遗产等方方面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占少数部分。
1.2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世界遗产开发模式的研究是一个较热的研究方面,选取开发模式作为研究的着眼点,对已有文献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综述,可以对在我国现有国情体制下寻找适合的遗产地开发有所帮助。
对涉及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40篇文献进行分析,以文章中选取的研究点来分,可以分为古村镇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历史街区和城市遗产、风景区类遗产地及综合研究,相关的文章如下表:表3旅游开发模式文献分类表风景区类遗产地综合研究古村镇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历史街区和城市遗产16篇3篇2篇4篇 15篇Unesco目前的文化遗产还未涉及农业遗产,所以农业遗产不在本次研究之内。
通过对以上37篇文章的仔细分析,针对不同的遗产地可以归纳为几类不同遗产地的开发模式。
1.2.1古村镇遗产地开发模式我国古村镇遗产资源丰富,由于村镇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不易受到破坏性的开发,所以我国古村镇的旅游非常热,人们十分热衷于到诸如丽江、平遥、周庄和西递宏村之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庄旅游。
大量的古村镇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都还保留着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较落后的劳作方式。
如果对这样的村镇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很有可能造成当地特色建筑以及风俗的丧失,所以古村镇的开发模式对其是否能够永葆魅力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通过文章分析,得到了现有的古村镇旅游开发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主要的开发模式,分别是生态博物馆模式、台前—台后开发模式和双村模式。
(1)生态博物馆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创新的文化景观保护与展示方式,最初由法国人提出,其基本理念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特定地域某一特定群体的全部文化内涵为展示内容。
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其最明显的创新在于,它以社区为基础,以就地保护的方式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 [1]。
与生态博物馆模式相关的文章共有6篇。
刘沛林、Abby Liu和Geoff Wall研究了中挪合作的亚洲及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认为生态博物馆与活态文化意思一致。
从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行中,发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展示与保护内容的界定问题、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处理问题、区内接待规模与环境容量的测定问题;刘旭玲、杨兆萍和谢婷提出对喀纳斯禾木图瓦村的开发采取生态博物馆加“公司+村民+政府”的经营管理模式 [2];薛群慧认为文化民俗村是活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载体 [3]。
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村的开发模式与生态博物馆模式实质是一样的。
王云才等认为应该将传统村落划分为遗产性村落、特色性村落和保护性村落三种类型,然后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开发 [4]。
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多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其特殊的风俗习惯等使其较为适宜“博物馆”的展出开发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如何使得旅游者不打扰这些居民的传统生活,如果开展旅游活动,那么原始居民就不可避免要受到干扰,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为了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传统的耕作模式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生态博物馆这种开发模式能不能长久的存在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张薇和严梅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世界遗产旅游,建立起“表征民族化,设施现代化”的保护发展模式,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5]。
(2)“前台—后台”模式的理论,最初是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DeanMacCannell)将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Goffman)的“拟剧论”(dramaturgical perspective)大胆地演绎到研究旅游活动及研究旅游与“现代性”关系的尝试 [6]。
“前台”指演员演出及宾客与服务人员接触交往的地方,“后台”指演员准备节目的地方,只有关系更为密切的人才被允许看到“后台”所发生的一切,它是不能向外人随便展示的 [7]。
杨振之将“前台、后台”模式发展为“前台、帷幕、后台”的新模式 [8],他认为“前台”商业化是一个事实,在这里“原生性”、“真实性”越来越远,是一个“表演”的空间;“帷幕”是一个文化过渡区,是后台的缓冲空间和保护性空间;“后台”既是一个文化空间,又具有独立的文化意义,保留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保留传统的产业结构,不像前台为发展旅游业对产业结构作重大调整。
作者提出,如果用前述“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来审视今天的丽江古城,大研古镇应为前台,束河古镇为帷幕,白沙古镇为后台。
(3)双村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阮仪三提出“保护古城镇、开辟新区”的规划设想,并促使其成功实施,从而保下了平遥古城与周庄古镇。
李欣华等人对吐鲁番吐峪沟麻扎村旅游开发提出了双村模式旅游保护设想和体验性旅游开发模式相结合 [9];刘德谦提出双城模式是使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的较好途径 [10]。
双村模式与台前—台后模式的不同在于,双村模式是在保护旧城的基础上,建立新区,而台前—台后模式则是已存在村镇的地域分区,可以由下图表示:图1双村模式示意图图2台前—台后模式示意图1.2.2历史街区和城市遗产开发模式欧洲对历史街区和城市遗产的保护非常的重视 [11],所以保留下来了大批的整体的历史街区和城市遗产,比如巴黎老城、威尼斯城等。
相对而言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已有的历史风貌区没有进行良好的控制和保护,导致我国很多历史街区被拆除、改建等,例如北京旧城已经被环路层层围绕,剩下的胡同街道大多也破败不堪。
所以很多学者提出,中国许多城市丧失了自身的特色 [12],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的往高层、西式、广场、大草坪等方向发展。
以至于让人出现这样的感觉,走在一座城市里,辨别不出她到底是哪座城市。
我国也有少数几个避免被城市建设大规模破坏的历史老城,比如苏州采取的“保护老城、发展新城”的政策,同时对老城区新建筑限制高度,使得姑苏老城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13]。
这些措施都使得苏州市竞争力提升,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李创新等选择西安作为研究案例,提出根据历史老城区保存状况,开展不同的空间开发模式 [14]。
分为空间分离型发展模式、空间镶嵌型发展模式、空间融合型发展模式三种。
城市针对其历史格局保存完整、传统生活风貌犹存、文物遗迹集中分布的现实情况,可以选择空间分离型发展模式,新城建设和老城保护和旅游开发互不干扰;城市历史风貌犹存,骨架格局、空间形态仍有保护和开发价值,或城市的整体格局和风貌虽已不存在,但还保留有若干体现传统特色的历史地段和街区的遗产类城市,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文化遗产,同时又不完全排斥城市现代生活的介入,都市旅游开发宜采用空间镶嵌型发展模式;某些遗产类城市其内部已经难以找到几处保留完整的文化遗产,但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影响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事件,仍然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都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和主题应该转向深入挖掘城市独特历史文化内涵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