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大学开题报告模板(A4双面,1份)解析

湖南大学开题报告模板(A4双面,1份)解析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蜀汉中央官制研究院系: XXXXXXXX专业: XXXXXX年级: XXXXXX姓名: XXXXXXXXX导师: XXXXXXX开题日期:XXX年XX月XX日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的质量。

为了提高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特制定本暂行规定:一、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构成1.文献综述2.选题背景及其意义3.研究内容4.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5.论文工作量及进度6.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7.完成本课题拟阅读的主要文献二、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具体要求1.文献综述反映研究生对研究选题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应对研究选题有较全面的历史回顾,对国内外研究动态有较系统、深刻的陈述,并就研究出发点阐述立论依据。

2.选题必须符合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特点,要求说明背景、来源(来自何种科研项目)及意义,要有一定理论和学术深度,不宜过大、过空。

3.研究内容需说明研究框架、技术路线、研究思路,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

4.论文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要予以说明,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5.论文应有一定的工作量,用于论文撰写的时间硕士生不得少于一年,博士生不得少于两年。

6.应表明研究工作的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7.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三、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文本制作1.每位研究生均需制作开题报告纸质文本数份供评审用。

2.参加公开开题的研究生,原则上要求用PPT技术制作开题报告电子文本一份(软盘),用于公开开题报告,报告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报告结束后应接受评审教师的提问)。

3.开题报告通过的研究生,应填写(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以归档。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文献综述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大分裂时期的开端,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其在行政、职官上的建制也各有异同。

由于蜀汉存在时间相对较短,史家一般又将曹魏作为正统,加之蜀汉自己不置史官,所以相较于曹魏与东吴,不仅史书对蜀汉的记录较少,人们对蜀汉的研究相对也较少,特别是关于蜀汉的职官制度。

蜀汉自认为是正朔,在职官制度上既有对东汉的继承,又有一定的发展,同时,还与同时期的其他政权存在一定的差异。

现将研究所需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古代文献《三国志·蜀书》作为唯一较全面记录蜀汉的正史类史书,其史料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其在各传、记中,对大量人物的官职都有详细记录,只是由于《三国志》中没有志,对各种制度也没有详实的整理。

所以,需要对所载官职进行统计整理,形成一个体系,以方便与东汉、曹魏作对比。

此外,《三国志》中魏书与吴书也有相关内容的涉及。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关于三国时期的记载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开的,这就十分方便将同一时期蜀汉的职官制度与曹魏作比较。

其相关记载也是对《三国志》的有力补充。

《通典》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录各朝典章制度的通史,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学者必读之作。

《通典·卷十三·选举二》介绍的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从卷十九到卷四十,作者用了二十二卷的篇幅介绍了各代的职官制度,这是研究蜀汉职官制度又一不可或缺的史料。

《华阳国志》是由东晋常璩所撰的一部记录我国西南地区的方志类著作,在内容上是历史、地理、人物的结合。

其一到四卷,主要介绍了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状况,其中也不乏对这一地区政治的记载。

第六卷与第七卷记载的是刘备父子统治蜀汉的情况,其中也涉及到了部分职官。

该书考证翔实,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以及蜀汉史的重要史料。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介绍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其中《职役考》、《选举考》、《职官考》、《兵考》等对各朝各代相关制度记载的都比较详细。

此外,清人杨晨的《三国会要》中《卷九·职官上》与《卷十·职官下》也有相关资料的记载。

清代纪昀等著有《历代职官表》和洪饴孙的《三国职官表》也可作为参考。

2、近现代研究成果关于蜀汉职官制度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专著类的著作,只在部分政治制度类的书中有涉及。

如白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只是把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其中主要介绍的还是曹魏、两晋的制度,只是略微提到了蜀汉。

左言东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对这一时期的介绍比较详细,作者从皇权、官僚机构、任官与奖惩制度等方面对三国中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介绍,其分类介绍的方法很值得借鉴。

曾资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沈任远《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黄惠贤等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余行迈《中国古代官制》,楼劲、刘光华合著《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书中也都有蜀汉制度的涉及,只是都过于简略,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论文类方面,涉及到蜀汉职官制度方面的还是相对较多的。

在蜀汉职官方面,记录比较全的是罗开玉的《蜀汉职官制度研究》(《四川文物》,2004年第5期)。

他指出,蜀汉虽承袭汉代官制,但因其国情,与汉制又不全相同。

文中通过对刘备当益州牧、汉中王时以及蜀汉王朝成立后的职官以及地方职官等方面的分类总结统计,整理出了蜀汉职官制度的大纲和基本体系。

最后,又指出蜀汉官制的特点,如多承汉制,相权过大,官宦子弟入仕太便,文官武称,高位低职普遍等等。

该论文对职官的统计极其详尽,但只是职官构架,对官员构成、职责权限、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分析不足。

罗开玉的另一篇文章《蜀汉行政建制研究》(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主要介绍的是蜀汉地方行政建制的构成及其特点。

文章详细统计列出了蜀汉的各郡县,并归纳了蜀汉行政建制的三大特点:继承汉制,战时军事管制纳入行政建制,大量新置郡县。

其详细的归纳,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刘啸的《魏晋南北朝九卿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主要讲述的是九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功能职责的演化,其中有部分篇幅是介绍蜀汉九卿制度的。

三公九卿是汉代重要的官制体系,蜀汉基本上承袭了这一制度,如太常依旧位列九卿之首;但九卿的功能却有部分改变,如卫尉宿卫职能的下降。

整篇文章以承袭变化为主线,结构清晰,只是依旧以曹魏为主线。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介绍蜀汉地方都统的文章,如《论蜀汉汉中都督》(刘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论蜀汉江州都督》(刘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略论蜀汉庲降都督》(刘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蜀汉北伐战略与凉州刺史设置》(刘雁翔,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蜀汉永安都督考》(刘华,胡剑,重庆工商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蜀汉蜀郡郡守考略》(张彬,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3期),《蜀汉镇戍都督略论》(张鹤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6期),《蜀汉汉中都督考论》(雷勇,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永安都督与蜀汉东部边防》(刘华、胡剑,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等。

这些文章主要是就蜀汉政权所设立的地方都督,作为一个个单独的对象展开研究的,介绍了设立这些职务的背景,职务的职责,所起的作用等,但缺乏一个相互之间的总体把握。

在官员的人员构成上,《论蜀汉政权出现的特征与方式》(赵昆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阐述了蜀汉政权人员的三种构成:以张飞、关羽为代表的追随刘备起兵镇压黄巾军发家的,以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为代表的散落天下的士大夫及不得志于其他势力的谋士,以刘巴、何宗为代表的益州本地势力。

《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白杨、黄朴民,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则划分得更细,分为草莽势力、荆襄势力、益州势力与外附势力。

该文详细分析了各派系的典型人物,存在的矛盾及相互之间的妥协与合作。

《蜀汉政权重要官员的地域构成及变化》(许蓉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2期)介绍了刘备与诸葛亮在蜀汉政权重要官员具体人事安排上的基本组织原则,即以荆州士人集团为依靠,极力笼络“东州”人士,使二者融为一体,成为政权的组织基础;对益州人士,则笼络利用和戒备打击兼而用之,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益州的目的。

《主客矛盾与蜀汉政权的失败》(颜勇,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2期)指出,主客矛盾,即益州本土势力与刘备集团外来势力之间的矛盾贯穿整个蜀汉政权。

益州本土势力努力向蜀汉政权靠拢,但面对的却是刘备、诸葛亮及其接班人的压制和不信任,最终采取了不合作的抵抗态度,并盼望着曹魏灭掉蜀汉,以达到“蜀人治蜀”的目的。

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

《蜀汉兴亡的政策因素研究》(马宁,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第四章,提到了蜀汉政权的人事管理与人才选拔,认为蜀汉的人才,一方面是刘备虚怀纳谏,广纳英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重视教育这一主观努力的结果。

此外,延续前朝的察举征辟制度,也为蜀汉政权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蜀汉秀才孝廉察举考略》(罗新本,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一文对这方面做了详细的实例考证,并对蜀汉“特重察举”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诸葛亮与蜀汉教育》(黄胜华,文史杂志,1999年第1期)指出,蜀汉作为一个国家,虽然在制度上还不太完备,但却对教育与文化给与了足够的重视。

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设立州郡学,使益州的教育步入了正规;后来又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太学中设立博士。

蜀汉政权特别是诸葛亮对教育的重视,推动了蜀汉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刘庆忠,军事历史,1996年第1期)一文则指出,刘备的善于用人及令人称颂的德行,使得一批贤士归附。

文章概括了刘备用人之道的四个特点:屈身求才,为人谦恭;诚信待人,不起二心;宽仁有度,不计宿怨;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但是,蜀汉在人才培养与利用人才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从人才观上看蜀汉之兴亡》(钮海燕,山西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就指出,蜀汉人才选拔范围较小,排斥益州土著集团人才,在用人上谨慎太过,如对魏延心存戒备;且存在用人不当,如马谡失街亭。

再者,诸葛亮什么都管的做法,不利于发现和使用人才,不利于后备力量的培养。

《论蜀汉人才缺乏的原因》(刘国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与《人才·发展·强盛——蜀汉灭亡原因初探》(周庆义、孟肇咏,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等文章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蜀汉政权用人政策的失误》(方原,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还详细分析了存在这种用人缺陷的原因,如统治者在用人上存在任人唯亲现象,当政者未能很好采纳他人建议及当政者自身性格的影响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