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速公路初步设计咨询报告

@高速公路初步设计咨询报告

1概述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是《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中规划的“651”骨架公路网第一横,是横贯我省中北部的一条东西向省际通道,是对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其规划建设有利于促进我省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推动西北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麻城至红安段是整个麻竹通道中的黄冈段,其建设对促进麻竹公路建设,加强东西经济交往,进一步完善湖北省骨架公路网布局,加强大别山区与武汉城市圈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大别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咨询依据1)咨询合同。

2)初测初勘验收纪要。

3)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编制的《麻竹高速公路麻城至红安段初步设计》文件。

4) 国家和交通部颁发的现行“强制性条文”、“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等。

1.2咨询内容根据合同要求咨询内容包括总说明书、路线、路基路面及排水、桥梁与涵洞、路线交叉、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环境保护、筑路材料、地质勘探等内容,分别从文件编制深度、方案的合理性、结构的安全性、特殊路基的稳定及技术指标掌握的合理性等方面提出咨询意见。

1.3咨询过程本公司接受业主委托后,根据委托书要求及项目的进展情况,我公司经常与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项目负责人联系、协商设计咨询相关事宜。

2009年5月日~日抵达项目所在地进行了初测外业资料收集咨询工作。

根据现场提供的资料,从外业资料收集、记录及路线方案、构造物布置、地勘资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

向业主提交了《麻竹高速公路外业咨询检查报告》。

……1.4建设规模麻竹高速公路麻城至红安段起点位于麻城市宋埠镇以东,在周德村与麻武高速公路(K74+174.05处)相接,设宋埠东枢纽互通,于麻城市宋埠镇野鸡岗村跨越张贤大桥,进入红安县永佳河镇的张煜村,穿宋长线(省道304)设桃花互通,跨尾斗山干渠,倒水河后,在永佳河镇高益村布设红安服务区,然后在红安县城关镇曹门村处跨阳福线(省道109),设红安互通,于红安县上新集镇水口寺村再次跨越宋长线和滠水河后,终点止于红安县上新集镇北岗村。

路线全长42.99km。

1.5技术标准本项目主线采用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采用100km/h,路基宽度26m。

连接线采用二级路标准。

桥涵与路基同宽。

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执行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总体评价及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2.1总体评价1)在本项目施工图设计中,设计单位较好地贯彻执行了本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精神,对建设规模、技术标准、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对路线、桥梁、互通等方案进行了较为合理的优化。

2)各项工程方案较为合理,主要技术指标满足部颁标准、规范规定;施工图设计深度较合适,图表内容较齐全,基本符合部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规定。

3)全线路线布设较好地结合了地形、地物等自然条件,平面线形较顺适、流畅,纵面设计较均衡、合理,平纵配合比较协调;全线桥涵构造物布置基本合理,墩、台等结构形式选型适当;互通式立交与分离式立交总体布局与方案选择较为合理;主要技术指标基本满足部颁“技术标准”、“规范”规定。

全线地质调查勘探资料及结论基本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

4)本项目施工图设计尚有一些差错、遗漏和不妥之处,建议设计单位根据本报告咨询意见进行核实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2.2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1)主线采用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基本符合本项目初步设计批复精神。

2)路线、路基路面、桥梁、互通等方案基本符合审查意见精神,未执行的意见应在总说明书中予以交待。

2.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1) 深化特殊路基、特殊岩土(软土、膨胀土)设计说明。

2) 现设计缺乏针对膨胀土挖方边坡坡率、防护方案,建议补充。

3) 对深层软弱土层砂垫层排水板预压或水泥湿喷桩处治,应补充沉降计算与预压施工要求。

4) 各取土场未见详细地勘报告。

5) 各合同段清淤数量巨大,应分工点设弃土场,如弃方用于后期绿化,可计为临时用地。

6) 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横向排水与路基施工相关工程(如集水井、横向排水管) ,应列入路基标段。

7) 对于采用16m跨径的空心板桥也采用了先简支后结构连续的结构形式,请核算在公路汽车荷载作用下,是否会产生拉力支座的情况。

否则,建议改用先简支后桥面连续的结构形式。

8) 16、20、25m空心板结构连续均采用普通钢筋,请校核墩顶截面的抗弯、抗裂能力,建议25m桥跨采用预应力实现结构连续。

9) 部分桥梁采用20m简支空心板,而通用图未提供该形式设计图,在采用通用图时,应重新核算。

10) T5册通用图中25m连续空心板采用荷载标准为公路-Ⅰ级,而主线桥梁并未采用25m空心板结构,仅在汽车、机耕、人行天桥中采用。

汽车天桥荷载标准为公路-Ⅱ,人行天桥更低,天桥采用通用图设计欠妥。

11) 1~5标段与6~9标段中,部分路基、路面及排水、桥涵、分离式立交等设计存在一些差异,建议统一。

3总说明书、总体设计说明书内容基本符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编写要求,工程设计方案论证较充分,但其深度尚显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充。

3.1总说明书1) 本项目分期进行,应对一、二期工程项目内容进行阐述,对于二期工程项目也应提供简要说明。

如:路面厚度、随州连接线工程的里程、技术标准等相关内容。

2) 本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说明书内容及条款编排不统一,内容深浅不一。

如:第6~9合同段缺路基路面设计的相关说明书。

3) 对批复意见执行情况交待过于简单,应结合批复意见的内容有重点地加以说明。

如:第7合同段K61+205跨汉丹铁路特大桥由于汉丹铁路复线路基标高较其初步设计方案设计时提高5m多,导致本桥梁增长、桥高增加,均应在设计说明中详细阐述。

4) 取土弃土方面,应对拟用土源土质的适用性进行评价。

5) 深化特殊路基、特殊岩土(软土、膨胀土)设计说明。

6) 充实防护、排水工程所用土工合成材料规格、质量要求。

3.2总体设计1) 各合同段说明深浅不一。

建议项目整体编写。

2) 关于公路平面总体设计说明路线方案及其走向已在初步设计中解决,只要简要说明其一致性(特殊情况除外),应重点说明技术标准的掌握、指标的选用、平纵横配合、互通及服务设施布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土地利用、返耕还田以及与路网、水利、铁路、沿线城镇、工矿等配合协调情况,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3) 关于公路平面总体设计图(1) 应示出改路、改河位置,以及取土坑、弃土场位置和数量。

(2) 宜示出边坡加固型式(可用符号表示,亦可用文字表示)。

(3) 补充县、市分界线及桩号。

(4) 补充图例。

4路线4.1概况及评价本项目路线全长76.295km,划分为9个合同段。

平纵线形布局合理,能较好地与沿线地形、地物相适应,技术标准掌握恰当,平纵配合较好,技术指标运用基本合理,采用的技术指标符合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及路线设计规范,设计图表基本完备,设计文件基本符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要求。

主线主要技术指标表4.2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及走向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及路线走向符合初步设计批复意见要求。

4.3路线方案设计单位结合初步设计审查、审批意见及初步设计之后的多次专家审查,对路线方案进行了充分研究,路线较好地适应了沿线地形、地物的变化,与构造物、路线交叉及其它工程设施、地方规划、环境等总体配合较协调,平面线形顺适,技术标准掌握适当,采用的技术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批复及专家评审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研究落实。

结合现场条件,对初步设计局部路段的平、纵线形作了进一步优化调整。

1) 对起点处的平曲线半径进行了适当调整,以适应地形变化,减少挖方与边坡高度,避免了缓和曲线伸入河南境内。

2) 为减少占用农田和借方量,对K6+500~K8+000、K10+300~K12+900段进行深入研究,按照专家意见在初步设计线位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3) 调整了楼子湾大桥线位,缩短了桥长。

4) 本段为丘陵地形,按专家意见,将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8000m调整为≥10000m,全线调整5处,对工程量影响甚微,改善了行车条件。

5) JD38~JD39向右调整,避开了汪家湾、王家台两处的文物点。

此外,K14+350~K14+880段,定测完成后,鉴于挖填方工程较大,对四十里冲的自然景观影响较大,对平面现形进行了调整。

4.4平、纵面设计全线共设平曲线43个,平均每公里设交点0.563个,路线增长系数1.058,最小平曲线半径1600m,直线最大长度1970m,平曲线长占路线长的75.622%。

纵面共设竖曲线96个,平均每公里变更1.258次,最大纵坡3.5%,最短坡长430,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10000m,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6900m,竖曲线长占路线长的53.752%。

以下意见供设计参考:1) 第3合同段:(1) K22+000~K23+000总挖方87552m3,总填方219722m,该处纵坡坡长2135m(i=2.562%),建议研究增设一个坡点,以减少填方与占地,建议纵坡作如下调整。

(2) K25+000~K28+000段挖方276330m3,填方299763m3。

据每公里土石方量表中废方89043m3(其中土方8103m3),此废方用作挖淤、软基回填,再调入所差填方。

该段本身就欠方这种调离方式是否合理,一般调配首先满足本段需要,多余土石方调出或废方,如欠方则调入或借方,上述调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①产生重复运距。

②挖淤、软基回填一般处于施工前期,容易产生工期冲突。

③请核查每公里土石方调配是否平衡。

其它合同段亦存在类似现象。

2) 第6合同段K48+000~K49+000段,废方191504m3,其中K48+270~+600路堑段废方多,该段最大挖深19m,为减少废方,建议纵坡作如下调整。

调整后深挖段平均提高2.2m,可减少废方。

3) 第7合同段(1) K61+205跨汊丹铁路、G316的大桥,应在纵面图上注明铁路轨顶高程、净高要求、G316设计高程等资料。

(2) 公路平面总体设计图中K61+205跨汊丹、G316国道跨线桥的桥墩横向布置的斜交方向线划反了,应予更正。

4) 第8合同段本合同段起点K62+950~K64+000段,借方91620m3。

该处地面自然坡度较平缓,边坡不高,宜适当增加挖方、减少填方。

建议以保持土石方基本平衡为原则调整纵坡,提出以下坡点位置供参改。

可将坡点K63+100前延至K63+140(H—81.754m、设∨R—10000m),再将坡点K63+760前移至K63+880(H—106.573m、设∧—24000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