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孝的现实意义

论孝的现实意义

论孝的现实意义
这学期开设了素质教育课,总共安排了四次讲座,第三次讲座的主题是国学经典阅读,老师介绍了什么是国学,从易经一直讲到论孟尔孝,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师对孔子《论语》中孝的看法的阐述,值得我们深思。

一、孝的定义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

儒家指养亲、尊亲。

②指居丧。

如:守孝;戴孝;孝服。

③保育。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孝的解释如下:①孝顺,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②孝道,奉养父母的准则。

③孝敬,孝顺尊敬长辈,把物品献给尊长,表示敬意。

④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

⑤指孝服、丧服。

《论语》中关于“孝”做了更多方面的要求,首先“孝”是个人品德修养的要素之一,并且在物质层面的“孝”是较低层面的“孝”,更为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的“孝”。

二、我对孝的理解
从古至今,孝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核心之一,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

早在公元两千多年前就有孝感动天的故事,歌颂舜帝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
两个女儿嫁给了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时仍然对父亲恭敬有加。

当今国家也一直在倡导这一美德,在每年评选的全国道德模范中就有孝老爱亲模范。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是孝,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考虑:
1、个人层面上的孝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最基本的就是要对父母、长辈尽孝,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做:一是孝心。

对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我们要时刻牢记在心中,用心去关怀和爱护他们,知道父母爱好什么,喜欢吃什么,平时吃什么药,衣服鞋子穿多大码,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

二是孝顺。

孝顺就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作为子女要虚心听取父母、长辈的教导和建议,顺从他们的意志,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开心、快乐。

常回家看看是孝顺父母、长辈的重要表现,常回家看看已入法,已形成社会共识,特别有些特殊日子,如父母生日、妇女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国庆节等都要回家看看父母、长辈,如果条件不允许也一定要打一个电话,问一声冷暖。

三是孝敬。

对父母、长辈除尽奉养之责外,更重要的是敬重他们,若没有敬,那么父母和犬马便没有区别。

除了经常买些食品、衣服、鞋子等物质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多陪父母、长辈聊天,带他们出去走走散心,不给父母、长辈脸色看,从精神上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
心情愉快。

孝敬父母、长辈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

父母有恩,恩重如山,父母有情,情深似海。

报恩众人夸,不孝世人骂。

2、国家层面上的孝
除了我们自己的父母亲,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母亲,那就是我们的祖国。

所以我们也要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对自己的国家尽孝,可是怎样做才算是对国家尽孝?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国家自然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努力:一是要不断学习,正确处理好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努力做到思想理论修养和岗位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是要提高效率,正确处理好办事速度和办事质量的关系,努力做到凡经手的工作在讲求办事速度的同时,尽可能谨慎过细,力争准确、周到,不走样、无疏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事高质量、高效率。

三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正确处理好与周围同志的关系,做到脚踏实地,少说多干,提高工作主动性,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在点滴实践中完善提高自己。

三、孝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培育人们的感恩意识
感恩, 是社会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道德天平, 是道德良性
互动的一种润滑剂, 也是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

知恩、感恩、报恩, 是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 也是在这种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责任感。

知恩、感恩、报恩, 是一种美德, 是一种修养。

人世最大的恩情首先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们要感谢父母把我们带到人世并用几十年甚至一生的心血辛勤的养育我们,他们无私的为我们奉献着一切,他们在用心的爱着我们。

我是名副其实80后,是家中的独生女,我是在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爸爸妈妈的呵护和关爱中长大的。

如今我们成人步入社会,可以独立生活,而我们的父母以及亲人却在慢慢变老,今年初姥爷已经离开我们,面对亲人离世,我们都很难过,但这是自然规律,无法回避。

为了不留下遗憾,所以感恩和回报要尽早。

其次就是老师的教育之恩。

我们每个人从上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可能还要读博士生,在这20几年求学过程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多少,大概很少有人去数,我粗略算了一下将近100名,是他们的授业解惑,使我们学到知识,懂得道理,获得文凭,可以说没有老师的教育培养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感谢老师就像感谢父母一样。

再次就是社会的接纳之恩。

我们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并融入其中,要感谢社会给我们提供的就业机会,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我们学到了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和锻
炼了各种能力和水平。

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我们还会得到报酬,还会有包括医疗、住房、失业、养老等各种保险的保障,使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社会给予的一切而感恩吗?
假如每个人都能心怀感恩, 从感恩父母, 到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 社会就会减少很多埋怨、牢骚、摩擦和仇恨, 个人也会减少烦恼和痛苦。

人与人的相处, 如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 仇恨嫉妒便会消失于无形,
是非烦恼自然匿迹无影。

孝道思想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 使人们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以感恩的心创造快乐的人生。

2. 有利于培养道德观念弘扬家庭美德
中央电视台在走基层“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栏目中,以《栓着那份爱》为题,报导了沈阳一名17岁的女孩祁文博用孝心照顾患病妈妈的事迹,非常感人。

在文博上初中时爸爸因为癌症去世,临终前嘱咐文博照顾好妈妈,要听妈妈的话。

由于巨大的打击,不久妈妈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经常深夜往外跑,为了看住妈妈,睡觉时文博就用绳子将自己和妈妈栓在一起,绳子的一头拴住妈妈的手,绳子另一头拴住自己的手,妈妈一动文博就知道了。

在妈妈病重时,不仅不认识自己的女儿,有时还打女儿,文博带妈妈看病,始终不离不弃。

就这样在文博的精心照顾下,妈妈的病有了好转。


年文博刚参加完高考,就出去打工,她同时打两份工,为了贴补家用,因为妈妈没有工作。

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博的内心始终是坚强的乐观的,因为她坚信“只要妈妈在身边,生活总会有希望”,她懂得爸爸临终前对她说的“照顾好妈妈,听妈妈话”的全部意义。

17岁女孩祁文博的事迹感动着我们,同时也教育着在现实生活中, 那些不孝敬父母, 甚至为争夺财产,虐待老人、家人反目的个别人。

在80、90、特别是00后,以自我为核心,以小公主、小皇帝自居的独生子女中,提倡孝、培养良好道德观、弘扬家庭美德显得尤为重要。

和谐的家庭呼唤孝道,有了孝的进入, 家庭成员的关系会进一步拉近, 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真正对父母尽孝,争做和谐家庭,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3.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是由不同的家庭构成,每个家庭都美满幸福了,那我们的社会就能和谐。

孝道思想饱蘸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富有人文主义情怀,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我国物质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 但是由于有孝道思想, 老人能够得到人文的温馨关怀, 所以他们幸福指数高于西方老人。

据统计, 预计到2025年, 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20% 。

老龄化程度超过美国, 养老负担加重。

而我国当前养老体制尚不健全, 特别在农村,大多数老人在从事体力劳动, 还抚养留守儿童, 没有收入来源, 生活是
很艰难的。

当前, 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未富先老,社会养老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养老主要靠子女, 这时孝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要想达到社会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我们就要提倡和弘扬孝道, 孝敬自己的父母, 为他们尽孝,从而减少社会和企业的负担。

我们在心里树立起孝敬父母的观念, 才有可能去孝其他老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行孝是每个人天经地义的事情。

很难设想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能够主动地爱别人、主动地帮助别人、能够有效地融入集体而为社会所接纳。

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后代少些冷漠、多些爱心,有了敬爱之心,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关心和爱护别人,才能自觉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必须让后代体验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以及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使他们完成爱亲人、爱家、爱社会、爱自然、爱国家的使命,尽到从小家到天下的责任。

我们自己也应义不容辞地爱父母,主动地爱别人和帮助别人,热爱自然和国家,为全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片孝心,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以上是自己对孝的一些粗浅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