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戏曲的发展

论中国戏曲的发展

论中国戏曲的发展
摘要: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色,它是中国的民族文化瑰宝。

西方的歌剧、舞剧和话剧,主要以某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剧情中不管是歌、舞它都
死服务于剧情需要的,而中国戏曲中歌或者只是起到的辅助作用。

它是一种以歌
舞为主,广泛吸收并高度综合各种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成分的戏剧形式。

一、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中国戏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原始时期的歌舞,一般都与仪
式性和宗教色彩性有一定关系,但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成分因素的原因,
慢慢冲淡了原有的仪式性和宗教色彩。

供人娱乐的戏剧成分开始日益加强,便产
生了戏剧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一
定的满足,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歌舞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西周、春
秋战国时期,《诗经》和《九歌》里,就已经有一些戏剧性片段的描写。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戏和歌舞戏都属于戏曲的发展的早期形态。

百戏
的节目——《东海黄公》,已经开始出现了人物装扮和简单的故事情节为戏曲的
发展作了一定的铺垫。

南北朝末年兴起的歌舞戏促使了戏曲的产生。

在歌舞戏的
重要节目《踏谣娘》中就已经体出戏曲的成分。

这是描写隋朝末年有一个姓苏的
男人,长得很难看,一无官职,二无钱财,却既好吹牛,又好喝酒,喝醉酒就回
家打老婆。

他的老婆是一位能歌善舞的美女,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满肚子的愁
怨通过歌舞表达出来。

这个生活中的片断就逐渐被移植到舞台上,成为唐代歌舞
小戏中的代表作品。

其演出情状大致如:一个男演员穿着女人的衣服,学着女人
走路的样子,摇摇摆摆地慢慢走进场地,一边走一边唱,介绍着自己的遭遇,抒
发出自己的感情。

每唱完一小段,观众们就齐声呼应道:"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

接下来的内容是在这对夫妇的打与被打,追与被追之间。

最后以上二人
戏中又增添出一个以台词为主要表演手段,专为造成滑稽效果的角色。

于是,一
种比较完整的综合性舞台表演方式,就终于脱颖而出了。

《踏谣娘》中的戏剧因
素主要体现在角色扮演上(出现了反串),比如:剧中的男扮女装,小丑扮相等
角色的体现,整个表演具有讽刺性和戏谑性。

隋唐时期的散乐是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是百戏的同义语,是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歌舞戏、参军戏等形式在内的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在戏曲史上直接继承《踏谣娘》以言语、动作、歌舞演故事的传统,并促使后世
戏曲的产生,是兴盛于唐代的“参军戏”。

参军戏是一种兴盛于民间的通俗艺术,
但它是来源于宫廷,是宫廷艺术家——“优”的创造。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8世纪,宫廷里就有优的活动了。

优的工作是以说笑话或简单的动作表演,供君主
和贵族享乐。

公元4世纪初,宫廷里的俳优根据皇帝的旨意,巧妙的编导了一出
戏弄贪官的节目,取得很大的成功。

由于被讽刺的贪官的职务是“参军”,所以这
种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

“参军戏”成为保留节目就从宫廷流传到民间,流传到
后代。

他们的表演除了原有言语,动作之外,还吸收了歌舞的成分,出现了乐器
伴奏,表现出“舞戏合流”的趋势。

这种各类艺术交融交流的趋势,为日后戏曲的
形成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歌舞戏和参军戏的出现都促进了戏曲的产生,到了宋
元时期南戏和北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

二、戏曲的发展
宋代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为市民文艺的兴起,艺
术商品化和艺人的职业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发展条件。

出现了许多“瓦舍勾栏”的
民间游艺场,在这些场所中向市民观众常年卖艺。

我国的戏曲艺术至宋元时期得
到了高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戏曲主要有杂剧与南戏两大体系。

杂剧杂剧兴起于
北方,在北宋时已很流行。

宋代杂剧继承了“古优”和唐代“参军戏”的优良传统,
又大量吸收了宋代通俗文艺的艺术成分,因此有了较大的发展。

南宋时杂剧已超
过了歌舞艺术,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

宋杂剧的表演结构与歌舞戏
有些相似,但并未完全发展。

分为艳段、正杂剧和散段;宋杂剧已经形成了固定
的角色行当,其中主要的角色有付净、付末、姑等。

元杂剧由于元朝的统治粗暴
有余,严密不足,在思想统治方面出现了某些疏漏和松动,客观上使杂剧达到了
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并拥有一大
批杰出的戏曲作家。

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等知识精英成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批杰出的戏曲作家。

在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扬州梦》等。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元杂剧代
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部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歌颂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作品富
于斗争精神与浪漫主义色彩,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

1368年,明王朝建立,元末南戏逐渐演变而来的传奇,其创作和演出却日
益繁盛,终于取代了杂剧,中国戏曲史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明清传奇
时代。

传奇著名的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记》
和《邯郸梦记》四部传奇中都有梦的情节,人称“临川四梦”,其中最高成就的就
是《牡丹亭》。

进入明清传奇时代和地方戏时代。

明清时期的传奇不像元杂剧一
样是一个统一的剧种,它是在各地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声腔剧种,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大声腔。

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
衰落,留下了约有2600种作品。

据记载,康熙至乾隆期间,已有梆子腔、乱弹腔、秦腔、二黄腔等十种地方戏曲的出现。

在全国地方戏蓬勃发展的局面下,乾
隆五十五年,扬州盐商派“三庆”徽班进京为皇帝祝寿。

“三庆”班在扬州时就以唱
二黄调为主,并兼唱昆曲、吹腔、四平调等各种腔调。

徽班进京后,很快以其诸
腔并奏和剧目多样化的两大优势压倒其他
剧种。

此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形成了“四大徽班”称盛一
时的局面。

在此时也涌现了一批以谭鑫培为代表的著名的演员。

他们吸收了地方
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上进行革新,促进了皮黄戏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
的剧种——京剧。

京剧拥有1200多个传统剧目,涌现了一大批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像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艺术大师。

结语:
戏曲的发展与各种因素相关,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人文因素上都会有
一定的影响力。

戏曲在发展的同时体现出继承与创新,也只有在继承与创新中才
能走得更远。

但也始终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初心,坚定不移将中国
音乐文化推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郑景扬编著.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弓萍.歌舞戏的艺术特征及历史定位诠释[D].西安音乐学院
[3]王馗.而今迈步从头越——2018年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J].民族艺术研究
[4]陈智林.中国戏曲的文化自信[J].中国音乐.
作者简介:徐倩(1995-),女,湖南岳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