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 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
平素气短懒言,语音低怯、易疲劳、 易汗出、舌淡红或白,舌体胖嫩边有齿痕。
体质辨识 标准
常见表现
面色萎黄或淡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淡白, 毛发不泽,头晕,健旺,大便正常或便秘但不 结硬,或大便不成形,小便正常或偏多
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 患病倾向:易患感冒;病后疾病迁延不愈; 易患内脏下垂、虚痨病。
小儿体质特点
小儿为纯阳之体。 小儿为稚阴稚阳 之体。 小儿的五脏的有 余和不足。
青年体质特点
青年时期气血渐盛,肾气旺盛,机体发育渐趋成熟, 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 在心理特征及情感发展方面,青年初期的情绪体验 强烈,两极性突出。 由于性的觉醒,萌发对异性的爱恋,容易引起一些 心理问题。 青年后期,心理变化开始 形成稳定的个性发展,心 理发育基本成熟。
特禀质
过敏体质 遗传病体质 胎传体质
体质的分类(希波克拉底分类法)
古希腊医学家,哲学家希波克 拉底(Hippocrates)提出体 液说体质分类,分为: 胆汁质:性情急躁,动作迅猛 多血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 黏液质:性情沉稳,动作迟缓 抑郁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
巴甫洛夫体质分类法
老年体质
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段的划分标准做出新的规定, 老年应指60岁以上的人群。 ■ 60~岁为年轻老年人; ■ 75~岁为老年人; ■ 90岁以上的为长寿老人。 根据古代中古文献及现代临床实验观察,老年体质 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肾精亏虚 ■气血运行不畅
体质与性别的关系
男女有别,由于男女在形 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 代谢及遗传等方面的差异, 形成了男女不同的体质特 征。
中年的体质特点
中年时期,由于生理上由盛转衰,逐渐出 现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减退,形体走 向衰老抗病能力较差。 人到中年承担的社会家 庭责任较大,容易发生劳 役过度、将息失宜、调理 不当、起居不慎等情况。 女性还有经、带、胎、产 等因素的影响。
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 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
男性更年期体质
(Partial Androgen Deficiency Syndrome)
男性更年期多出现于45~60岁之间。 体质特点为脏腑功能衰退,并以肾气虚衰为主 而波及他脏。 现代医学认为,男性进入更年期,除机体逐渐 衰老外,还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 系统功能紊乱等改变,其中尤性腺功能变化较 为明显,雄性激素部分缺乏或相对不足,可引 起性功能障碍等。
气虚体质调养原则
(2)补气佐以理气:补气 调体药易于壅滞气机, 气健脾 若中有痰湿者要与化痰 【调体要点】 祛湿药同用,或少佐理 ( 1 )把握剂量,不可峻补: 气行滞之品。 气虚质者使用人参补气强 (3)补气须防虚中夹实: 质,注意把握剂量的多少, 气虚质者内脏功能脆弱, 缓图渐进,或配伍其他方 常因外邪或内在饮食积 药使用。气有余便是火, 滞产生内热等虚实夹杂 应用不当,易生内热。 之证,当予顾及。
适应能力:不耐风、寒、暑、燥邪.
患病倾向:易感冒、眩晕、头痛、心悸、不寐等病证。
血虚体质的调补原则
【调体方法】健脾养肝,益气生血。 【调体要点】 ( 1 )养血佐以益气:根据气血互根的理论,在 养血生血的同时,佐入适量益气之品,以达阳 得气血生化无穷。 ( 2 )养血兼顾脾胃:调治血虚之质,要充分考 虑顾护脾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 始能饮食多进,化源不绝,体质强健。
体质辨识 标准
常见表现
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患病倾向: 不易得病,病后易愈,体质、五味调和
采用平补阴阳之法,选 择多种食物来调养 体内阴阳。 2、四时调补: “和于阴阳,调于四 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二)气虚体质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如父母体弱,早产,喂养不当, 偏食、厌食,病后气亏、年老气虚等。
后天因素
饮食营养的影响 生活起居的影响 精神情志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影响社 会环境的影响 疾病与药物因素的 影响
体质与年龄的关系
不同的年龄阶段,随着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 化、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可表现出比较明显 的体质差异。 通常可分为小儿期、青年期、中年期、更年期、 老年期等几种体质。
女性更年期多出现于44~55岁。 大多女性或轻或重感觉到身体不适, 如潮热汗出、头晕耳鸣或头痛、心悸、心烦、 心绪不宁、健忘失眠、抑郁、急躁易怒、悲伤 欲哭、口燥咽干、倦怠乏力、浮肿、月经紊乱、 绝经等症状均存在个体差异。 现代医学认为,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由于卵巢 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不足以引起 子宫内膜的增殖,故月经开始紊乱以至绝经。
(四)血虚体质
成因:先天不足;脾胃虚弱,生血不足; 各种出血; 久病耗血,思虑过度,暗耗心血;瘀血阻 络新血不生;寄生虫等。
形体特征:形体偏瘦 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注意力不 体质辨识 标准
集中,易健忘 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淡白,心悸少眠,夜热盗汗, 手脚发麻,肌肤枯涩, 常见表现 心悸,健忘,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月经量少,或 闭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
中医体质学
加强运动健身 增强人民体质
不同人种的体质
什么叫体质
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 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 有特性。换言之,体质是在生命过程中, 在先后天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 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心理状态的综合 而稳定的特质。具有个体差异性,同种 相似性,相对稳定性以及阶段变动性等 特点。
兴奋型(又称不可抑 制型); 抑制型(又称弱型); 活泼型; 安静型,
【黄帝内经】体质分类
黄帝内经把人体体质状态分为阴阳二十五种人 . 实际上是根据五行把体质分为五类. 火 太阳 木 少阳 偏阳 水 少阴 金 太阴 偏阴 土 阳明 阴阳平和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法
平和体质 气虚体质 阳虚体质 血虚体质 阴虚体质
体质可调性
体质可调性使调整体质、防病治病成为可能, 实际上临证治病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为 了改变患者的病理体质。 适宜的药食也是调整体质的重要方法,合理运 用药食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可以有 效地纠正体质的偏颇。 调整和改善体质还应注意调整生活习惯,针对 不同的体质类型,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生活指 导,通过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使体 质在潜移默代中得以改善。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对 体质与气质概念的诠释, 不尽相同,一种认为体 质与气质是分离的,是 不同的两个指向;一种 认为气质依赖于体质, 体质体现了气质的心理 特点。
体质与适应能力
体质的适应力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 适应力。 体质的适应能力除了先天禀赋以外,主要是通过 后天的调摄而逐步形成或增强的。因此,有着偏 颇体质的人,应主动调节内环境的平衡以适应外 环境的变化,或通过有意识的科学训练,来提高 自身的适应能力。 体质的形成是先后天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变的,这就使体质 的调节成为可能。
调养法则
【调体方法】补肾温阳,益火之源。 【调体要点】 (1)温阳佐以养阴: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在温壮元阳 的同时,佐入适量补阴之品,以达阳得阴助而生化无 穷。因此,调理阳虚质时要慢温、慢补,缓缓调治。 (2)温阳兼顾脾胃:调治阳虚之质,有益气、补火之别, 除温壮元阳外,当兼顾脾胃,只有脾胃健运,始能饮 食多进,化源不绝,体质强健,亦即养后天以济先天。
【调体方法】培补元气,补
(三) 阳虚体质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如父母体弱,年长受孕, 早产,年老阳衰。
形体特征:多形体白胖,肌肉不健壮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体质辨 识标准
平素怕冷,手足不温,喜食热,睡眠偏多, 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沉迟。
常见表现
面色白而不泽,眼睑晦暗,口唇色淡, 毛发易落,多汗,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适应能力:易感寒湿之邪,耐夏不耐冬。 患病倾向:发病多寒证,或感邪从寒化,易病痰饮, 肿胀,泄泻 ,阳痿。
女性体质
女子以血为本,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女子以肝为先天,主冲任二脉。 现代研究表明,女子单位血液中血浆含量高于 男子,免疫功能较子强,基础代谢率较低,因 此,女子虽然体质较弱,但寿命较长,这在长 大程度上也与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男性体质
男性为阳刚之体,脏腑功能较女性旺盛,气多 血少,阴弱阳旺。 男性以肾精为本,精气易泄,易亏,因而男子 精病多,其养生贵在节制房事以养其精,不可 “以欲竭其精”,即节欲葆精,宁神养精,以 注重保养肾精为重要原则。
中医体质的基本概念
中医体质的概念 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 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 生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 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 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 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 某种倾向性。它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 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 点。这种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 康和疾病过程之中。
特禀体质的特点
特禀体质,一般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和先天因素 所成的特殊的体质。 遗传是指亲代的特征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的过程,遗传性疾病是因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形 成的,并在上下代之间按一定的方式垂直传递 和具有终生性。 先天是指个体出生之前的过程,先天性疾病没 有相应的遗传基础,是胎儿在生长发育期间受 到有害因素的影响,并在出生后即表现出来的 病。
(五)阴虚体质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纵欲伤精,积劳阴亏, 或曾患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