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关于财富的观念

中国人关于财富的观念

1 中国人关于财富的观念 财富一直是人们热衷探讨的话题,对于财富的观念也是自古便有。通过阅读文运老师《从中国文化视角看财富的奥秘》系列文章及聂云台所著《保富法》后,对古人的财富观略知一二: 中国文化从万事万物互相联系、互相作用里面,引申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律性的认识——取类比象。所谓取类比象,就是说,万事万物、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变动轨迹,都可以类比,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都可以模拟。 取类比象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我们的文化把一切事物都能够抽象到八卦、五行,再抽象到阴阳。武术要讲阴阳,中医也要讲阴阳,书法、国画都要讲阴阳,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说这些话的意思在于,财富也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方法来看待。 《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譬如一盈一虚,一消一长;人事的一盛一衰,一苦一乐,一忧一喜,一治一乱。但是天时的阴阳,有一定的标准,是万古不变的;而人事的盛衰,则是随著人心的动向,变化无常。过了中间界限,阴阳失去了平均,就要起变化了,这叫作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换句话说,就是盛极必衰,消极必长。笔者看来,反映在财富上,人的贪欲无尽,则钱财再多也不满足,穷极一生追求,殊不知,满招损,不懂见好就收,终有一天,积攒的财富会荡然无存。 已是亿万身家的罗兆辉因炒房规模过大、物业负担已超20亿、2

楼市大跌时,仍孤注一掷,不听刘銮雄“不追高,谁追谁死”的劝告,终负债3亿港元,宣告破产。这是文化、时代背景对财富主体的共同作用。 不同的文化框架之下,产生了对待财富的不同态度,进而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社会风貌。文运老师提到:第一种文化框架下,世界是偶然、不可知的,人是无奈的,钱的来源多样:捡来的,抢的骗的,继承的……因此要及时行乐。第二种文化框架下(主西方),世界是神主宰的,钱来源于上帝恩宠,要按神的要求去做(“荣耀上帝”说),因此拼命挣钱,拼命省钱,拼命捐钱。第三种文化框架,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如何看待财富呢?五行关系原理中有一句话叫做:“为我所克者,为我之财。”对于水来说,水能够克火,火就是水的财;木能够克土,土就是木的财。“克”就是能管着它、能支配它的意思。那么,财富的本质,就是可以要求别人为自己提供服务的一种权利。 中国古代文化中“道”贯穿一切,意味着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正因如此,万事万物组合起来之后,就有无穷无尽的差别,这也横向解释了财富不等的部分原因。再从纵向观之,我们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不会空过,都将有后果——这就是往复的道理。“往复”——“无往而不复”,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中国文化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往复”是“道”起作用的一个基本形式和规律。一个人如果积善,就是出去了一个善,这个善一定会转回来,这就是“往复”。如3

果积不善,专门折腾人,那这个不善,也会转回来,这也是“往复”。等到“积善”的这个往复转回来的时候,就有了余庆,也就能够赚到钱。当“积不善”的这个往复转回来的时候——你怎么害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害你。而且,这种往复是“增量往复”,不是“等量往复”。因此,想要积财,须遵循“道”。 有了钱财,却有人不慎失之(传奇炒房客罗兆辉的死亡),因此,保富,也成为一门学问。 盖世人大都贪财,想尽办法权谋巧算以求富。而富者骄奢淫逸、悭贪自肥,却不知保富;贪财而不施舍,利己而不积德利人。殊不知天道亏盈而益谦;满招损,谦受益,过份的必受制裁,吃亏的必受补益。 因此,“昔日为千万富翁,今日沦为狱中犯人者有之;昔日为商场名人,今日却因经济犯罪而四处逃避,甚或遭人谋害者亦有之。”愚笨、短见、可怜之人,如因《保富法》之劝化,觉悟出亏盈、益谦、因果报应之理,开启慧眼,放远见识,宽大心量,则此书不仅为保富法,亦为保福法矣! 《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皆强调“仁”之重要性,因为贪财与否,关系着别人的利益、幸福;所以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 古人行善积德,能使子孙富贵显赫。云台居士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的善行,最终迎来果报:乐山公的子、孙、曾、玄四代都发了科第做官,到了第五代的亦峰公,也仍然能够积极的行善积德,发扬祖4

先的遗德,以财发身。 古代文官多人,财产比较不多的,后人较好。钱最少的,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通常会发达。《保富法》中列举诸多例子阐释了此观点。 曾文正公位高权重,从不取巧营私,且数十年如一日,他的曾孙辈,在国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范仲淹作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就念念在救济众人,后来作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族的贫寒,他意在利益群众,不愿一家独得好处。结果,四个儿子作了宰相公卿侍郎且道德崇高;元朝的耶律文正公,身为宰相,布衣蔬食。他是个大佛学家,利欲心极为淡泊,毫无积蓄,但他的子孙,数代作宰相的,却有13人之多…… 相反,那些钱积攒多且守财如命的阔佬,子孙反而很少显赫甚至没饭吃。周翁(上海盐商领袖)以为积钱不用,是聪明。却不知此种心念完全与仁慈平等的善法相违。若是存了一家独富之心,而不顾及他家的死活,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极处。除了本人自己受到业报外,还要受到余报的支配,也就是《易经》所谓的余庆、余殃的支配,使独富的家败得格外的快,使大众亲眼见到果报的昭彰,能够醒悟:不义之财越多,对后代的不良影响越大,因果报应不爽。 上海哈同花园的主人,不肯救济贫民。它自己家用,若是没有特别的挥霍,就是无论如何的阔绰,还是可以将一年所余的利息若干万来用作储蓄的。这样一来,一方面得到了美名誉,一方面作了救人的大功德,再一方面又仍然每年增加了若干万的积蓄。几万万的财产,5

一旦变为空花,只是徒然的带了一身的罪业,往见阎王,而且又遗下了一片不美的口碑,留在这个社会。1骄奢闹阔而不愿救助赈灾,是普通人多有的卑劣自私心理。 如此,数代的清贫,而却换得了后代子孙的发达,与多留财产以害子孙,助长子孙的骄奢淫逸,使得子孙陷于堕落的,实在有天壤之别,颇为讽刺。 读《保富法》,犹如醍醐灌顶:这世间并没有一个坚固不坏的东西,也没有一个能永久可靠的事业;凡是用巧取豪夺的方法所得到的财富地位,一定是更为快速的悖出败落。惟有孝悌忠厚的家庭,修德积善的后代,才能够确实地保有家业,并且是可大可久。 那么,相较古人,现代人对于财富的观念是怎样的?这里选取几例代表性人物,同样给予我们沉思。 王均瑶曾经叱咤商界,无往不胜,在别人眼里,他的人生固然是成功的典范。但是除了工作,他的乐趣并不多,到后来,财富于他已经变成一种习惯的事实,“正如我肥胖的身体——都是多余的东西组成”。在病魔面前,他频繁地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发现曾让他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了。他将自己的一生写照表述为:无休止的追求财富只会让人变得贪婪和无趣,变成一个变态的怪物。 财富够基本的生活开支,多余出来的就让它去服务理想、服务灵魂、服务社会,去追求与财富无关的更重要的东西,感情、艺术、儿

1 例子皆引自《保富法》 6

时的梦想……毕竟,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中沉淀下来的纯真的感动以及和物质无关的爱和情感,它们无法否认也不会自己失去,是人生真正的财富,会一直随着你、陪着你,给予力量和光明。2 身价过千亿的顺丰创始人王卫,如今谨言慎行,曾经却也是目空一切的少年,是太太与佛法相助,令他平衡了心性,也成就了今日的顺丰。 “人这一辈子的成就、际遇,是跟上辈子积下来的福报有关联的,不管你权力多大、财富多少,很多东西你都掌控不了,比如说你是男是女,什么地方出生,长相什么样,家庭是否富裕等等,你更加控制不了的是今天运气好坏,明天成功与否……”3唯一能够掌控的,是自己的态度与心性:积极或消极、正念或邪念。 这位顺丰掌门人把对佛法的体会迁移到对顺丰的管理上:“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顺丰这个不错的平台,把未来很多不确定的看似偶然的东西变成必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他越来越意识到,今天的所谓成功,其实是上辈子积下来的东西,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本事不本事,只是天时地利人和集合到一起的福报。所有的偶然,是所有的因果集中在一起的必然。同上文提到的,偶然变必然的能力并非“人定胜天”,而是按照天“道”的规律行事,而后成事。 王卫的成功还得益于企业文化,遵循佛法中“正知、正念、正行”,了解并满足员工所需,给予公正待遇,用文化吸引人、塑造人。此外,

2 《首富王均瑶病床上最后的话》

3 《顺丰上市丨“感谢太太,感谢佛法”》 7

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浮躁,有意无意在追求“威”(炫耀、傲慢),而威的基础不是权财,而是道德。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养乃第一位。走在路上,收获的是尊敬且乐于亲近而非羡慕嫉妒恨,才叫“威”。 鬼脚七曾是阿里巴巴高管,淘宝创始人之一,却愿放下身价千万、放下俗世的枷锁、放下最眷恋的人和事,选择短期出家,行脚朝圣。 一个人,81天,2000多公里,不带分文,独自托钵乞食,挨过饿、露过宿、受过伤、迷过路,从五台山走到峨眉山,从浮躁走向宁静,也从迷茫走向坚定……4 此举的初心——是“修行”。他坦言:自己年轻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很看重结果。这件事对“我”有没有好处,能赚多少钱?所以经常患得患失。 得到过,也失去过。如今,四十岁的他,开始不断地给自己做减法。少了一些“目的”和“结果”,更重视“过程”和“体验”。因为,房子、车子、钞票、工作……这些看得见的“结果”,是变化不定的,最终也都不是自己的。真正属于你的,是经历。鬼脚七的故事让我感触:或许人世间确有怀着菩提心修行、超然物外的人存在。 漫画家蔡志忠称:“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把它做到极致,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我们来这辈子,不是要去换人民币,是要来完成自己的梦想,走自己的路,其他都不值得。”在他看来,人生不是来换名利的,而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个人要及早选择他最拿手、最喜欢

4 《他曾是阿里巴巴高管,却放下身价千万,选择出家,81天行走2000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