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思考
举例:哈佛大学对在校学生的修课规定
每个申请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修 32门学期课程(half-course), 16门是有关专业的; 8门是通识教育的(必须从哈佛核心课程 中选学);其余 8 门则可依据个人兴趣自 由选修。
哈佛核心课程 包括6个领域内的若干课程 • 外国文化 • 历史研究 • 文学艺术 • 道 德 • 自然科学 • 社会分析 要求学生用本科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左 右来学习上述6个领域的8至10门课程,每个 领域至少应选修一门。否则,将不能获得学位。
结论:新一轮人才培养计划制订重点
1、量大面广的英语、计算机、数学等基础课要压 缩课时,增加课外学习时间,提高实效。 2、重新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文理渗透。 3、专业课要综合,增加难度,设置学位课程, “考虎课”。 4、提供辅修系列、第二学位、第二专业等。 5、增加选修课程比例,课程总量要增加。 6、处理宽口径、厚基础、精方向之间的关系,课 程模块化。学科基础课要宽一些。 7、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课程。
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这是通识教育最初被
赋予的涵义。
2
Libe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早在希腊罗马时代已出现,它是 针对职业教育而提出,重点是培 养统一的人格、自由的精神。
Gener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r special education
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能够识别偏见、陈见和价值观对 思维的影响 认识到一个问题的有多种解决方法 能够识别、去除不相关的信息 能够识别逻辑推理和思维过程上的错误 能够辨别事物变化的模式
科南特3大类: • 人文学科类 • 社会科学类 • 自然科学类
博克时代5大类: • “文学与艺术”类 • “科学与数学”类 • “历史研究”类 • “社会与哲学分析” 类 • “外国语言与文化” 类
学分制与导师制
我国高校针对本科生推出导师制早在2000年 前后就开始,也曾经让人以为学起牛津大学来了, 但发现只是个“美丽的误会”。“导师制维持的 是一种朋友或家人一般的学习关系,它不是单独 存在的,而必须与草地、河边、茶馆、咖啡厅、 饭桌、酒吧、书店或彻夜长谈等相随,这种结合 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林语堂曾经说:“牛 津大学的学生所以好,是导师坐在那里喷烟,喷 得你天天冒火,得益于导师制度。”
J A
传统 人文
C
H
T
现代 人文
人文
英文字母为国家或 地区名第一个字母
东西方大学通识课程内容差异的patten
复旦大学的通识课程改革
六大模块:
1、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2、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3、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4、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 5、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 6、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课程举例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 庄子导读 《荀子》导读 《论法的精神》导读
20世纪50年 代以来普遍 采用学年制 。改革开放 以后又开始 采取学分制 。
我国的历程
学年学 分制 学分制
学分制的四大特征
尊重个性化,强调 学生的个性发展
弹性 学制 特征 目标 管理
一般3-6年 自主 选课
自主选择专业、课程、 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修读方式、学期修课门 数等
发展 个性
以考试来衡量教学 结果和进行学籍管 理
学年制
重过程管理 教学计划较为固定 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强调共同性
学分制
重目标管理 教学计划弹性较大
比较
知识结构较为广博
强调个体性 导师制 绩点制
班主任的管理
实分制
学年制三大优缺点
规模 效益 缺乏 弹性 不利 因材 施教
计划 管理
优点
学年制优缺点
缺点
不利 个性 发展
集体 活动
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
要留下较多的选课学分与选课自由 学分制作为西方高校教学制度,其核心 精神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深根植于 西方的个性化人文精神的文化土壤之中。 没有这种文化精神,学分制就无法得到实 施,这种土壤是学分制的文化之“根”。 否则,就是无“魂”之躯。
杭州师范大学2013版修订重点
• 1、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必须明确清晰。这次新专业目录 中,已经很少提“高级专门人才”,而是提“复合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高素质人才”等等,定位不准,后面的课程 设置就摇摆不定。地方本科高校一般定位“高素质应用型 人才”。 • 2、要把课外学时落到实处。基础课程、学位课程都1比2 课时安排课外学习。 • 3、专业主干课程门数不宜太多。要设计几门综合性的老 虎课,学分量可以大一点,难度也要大一点。课程不要支 离破碎,降低课程难度。 • 4、提出专业准入与专业准出概念,进一步加大学生自主 选择的机会。 • 5、重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加强课程国 际化,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提倡双语教学。
三、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 系,维持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平衡。
结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难点
目标定位:学术型或应用型;精英教育或大众教育 专门人才或复合人才; 考研导向或就业导向; 宽口径还是精方向; 鼓励出国还是鼓励考证 大量的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如何定位的难题。我的基本 观点有二:一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要,分层分 类培养;二是在保证本科规格的基础上,强调就业能力的 提升。在以“学生为本、以社会为本、以学科为本”中, 向以社会为本倾斜。
• 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数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2007年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 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实践教学环节在 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时(学 分)的15%,在理工家医类中不少于总学 分的25%。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 见 (2012年)(俗称:高教30条)
•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 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 践活动。 • 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工作,新增教学 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 •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 的学分(学时)。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 验教学水平。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加强 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 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
1、课程大纲的含义
2、课程大纲的内容
中国课程大纲的含义
课程大纲原称“教学大纲”,我国教 育学词条一般对“教学大纲”的解释是: 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 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根据学生的 特点、水平以及需要,具体规定教学内容 的范围、目的、任务、深度、体系和结构、 教学时间以及教学法上的具体要求。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学分制还是学年制? 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1
最初的含义
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德因学院
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在19世纪初批评大学的
自由选课制,为大学本科课程应该设置共同部分 (commom elements)进行辩护,他在文中提到:“我们 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 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
6个领域的课程组成(《哈佛2007-2008核心课程目录》) • • • • • • 外国文化课有27门, 历史研究课有29门(A类11门,B类18门), 文化艺术课有48门(A类17门,B类17门,C类14门) 道德课有12门 科学课有26门(A类14门,B类12门), 社会分析课有11门 共151门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学分制与学年制
学分制是用学分来反映课程的地位、要 求和计算学习量的一种教学制度,它规定 了学生达到毕业、取得学位应修满的学分 总数。
学分制的历史
18世纪末,在欧美一些大学里冲破 了固有的统一课程设置模式,即学校 根据社会各方面的不同需求,开设了 许多课程。但是学生在短短的大学期 间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课程,于是,产 生了选课制。德国最早提出了“选课 自由”的思想,而选课制的发展和完 善是在美国。
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
1、修订过程中要吸收企业行业的参与,了解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因人设课,不能 简单模仿。国家在新专业目录颁布后,制 定各专业类质量标准,相关行业部门制定 有关的专业建设标准。 2、要确保培养方案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按培 养方案进行教学活动。一般四年大修一次, 每年微调一些课程。
四、课程大纲的制订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 意见》(2012、2)
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 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次社会 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从三个关系中得出如下观点:
一、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 系,维持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平衡。 二、要处理好学年制与学分制的关系, 维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平衡。
学分制性 不足;课程更新慢,缺乏机制。 学生选择权不足的问题:专业选择、课 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方式选择。 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30人才能开课、 小教室较少、缺乏导师制辅助。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哈佛通识课程新方案
2007 “外国文化”类 “历史研究”类 “文学艺术”类 “道德”类 “自然科学”类 “社会分析”类
2009实施 艺术和诠释 文化和信仰 实证推理 伦理推理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世界各社会 世界中的美国
科学
传统人文:语言、写作能力、 伦理道德说教(忍让、谦虚、 集体主义)。课程:阅读、 写作、文法、中国经典、政 治理论、中国历史知识学习 现代人文:自由、平等、正 义。课程:伦理分析、中西 方经典、历史分析比较
从自由选课到限制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