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一节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适应(adaptation)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内外环境的改变作出的非损伤性的应答反应。
♦改变其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达到新平衡,以避免环境改变引起的损伤。
♦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老化(aging)或衰老(senescence):随年龄增大,各器官系统均发生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的退行性改变,这种生命活动全面下降的总和就是衰老。
细胞老化是个体老化的基础。
一、萎缩概念:发育正常的器官或组织,由于实质细胞变小或数目减少使其体积缩小称为萎缩分类:–生理性萎缩生命过程的正常现象,与年龄及内分泌关系密切。
许多结构、组织和器官在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乃逐渐萎缩,称为退化:如青春期后的胸腺、妊娠期后子宫复旧、授乳期后乳腺复旧、绝经期后的卵巢,子宫及乳腺、高龄几乎一切组织和器官均萎缩,尤其脑、心、皮肤。
–病理性萎缩♦发育不全及未发育:器官或组织先天地未充分发育至正常大小,或处于根本未发育状态。
♦如:发现一位患者的肾脏明显缩小,是否是肾萎缩?病理性萎缩:在病理状态下,由于致病因素作用,组织细胞内代谢障碍,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因而细胞功能降低,久之细胞缩小或减少。
1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见于长期营养不良(如全身消耗性疾病、恶病质)、消化道梗阻。
此时按脂肪、肌肉、脾、肝、肾、心肌、脑顺序萎缩,有其代偿意义。
局部性:动脉硬化症引起脑、肾萎缩,为局部血管病变所致。
2废用性萎缩:长期不活动、工作负荷减少。
如骨折3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伤,其效应器官及组织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发生营养障碍。
如脊髓灰质炎4压迫性萎缩:组织、器官长期受压,如肾盂积水5内分泌性萎缩:多见于内分泌功能低下时。
如垂体受损时,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靶器官均萎缩。
萎缩的病理学改变♦大体改变体积均匀缩小,重量减轻,由于间质增生,质地常变得较坚韧,边缘变锐,色泽变深(褐色萎缩, brown atrophy)。
♦镜下改变–实质细胞减少,体积减小,胞浆浓染,心肌细胞、肝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内常见脂褐素。
常伴间质增生如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增生。
–电镜下细胞内自噬泡增多,常可见到许多溶酶体性的残存小体,亦即光学显微镜下的脂褐素颗粒。
细胞器减少。
萎缩的后果和结局♦萎缩的组织和器官实质细胞蛋白合成降低/分解增加,代谢下降,甚至停止。
♦萎缩一般是可复性的。
–只要萎缩的程度不十分严重,当原因消除后,萎缩的器官、组织、细胞仍可逐渐恢复原状。
–但病变如继续进展,则萎缩的细胞可最后消失。
二、肥大概念: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但不伴有细胞数目增多称为肥大(hypertrophy)。
有别于水样变性时的细胞肿大。
胞内细胞器增多,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原因:–代偿性肥大,compensatory hypertrophy:相应器官和组织功能负荷过重所致。
如:运动员的骨骼肌、高血压和肺源性心脏病时的心肌。
–内分泌性肥大, endocrine hypertrophy内分泌激素作用于效应器所致。
妊娠时子宫平滑肌♦分类:–生理性肥大病理性肥大♦病理改变:–细胞及细胞核增大,DNA含量和细胞器增多,蛋白合成和微丝增加。
肥大的后果和结局♦肥大的细胞合成代谢增加,功能常增强。
♦代偿性肥大是有限的,超负荷会使器官功能衰竭(失代偿)。
三、增生概念: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hyperplasia)。
是否所有细胞均能增生代偿?增生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有丝分裂增强的结果。
没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仅有肥大,而无增生。
♦原因和机理:常与激素和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
♦分类:可分为生理性增生及病理性增生–代偿性增生:肝脏部分切除(伴随代偿性肥大)–激素性增生:青春期乳腺腺上皮、子宫内膜腺体增生、或激素增多导致内膜腺体增生、慢性反复损伤修复而出现的过度增生(皮肤)♦病理改变:增生细胞的细胞器和核蛋白体等并不或仅轻微增多。
增生细胞通常为弥漫性,有时可呈结节状。
♦结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有丝分裂活动增强的结果,通常为可复性的,当原因消除后增生停止,这是与肿瘤性增生的主要区别之一。
四、化生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并非表现为已分化的细胞直接转变为另一种细胞,而系由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储备细胞、干细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成,并且只能转化为性质相似的(同源细胞)而不能转化为性质不同的细胞,例如上皮细胞不能转化为结缔组织细胞或相反。
故柱状上皮可转化为鳞状上皮,一种间叶性组织只能转化为另一种间叶性组织。
化生的类型和表现♦上皮细胞的化生:♦1.鳞状上皮化生(鳞化)最常见,是正常无鳞上皮的组织发生鳞状细胞癌的结构基础。
♦2.腺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也可成为肠型胃癌的发生基础。
♦间叶组织的化生:许多间叶性细胞常无严格固定的分化方向,故常可由一种间叶性组织分化出另一种间叶性组织。
化生的后果和结局♦后果:–对有害的刺激因素抵抗力增加;–失去了原有正常组织的功能,局部的防御能力反而削弱;–化生可是一种异常的增生,可发生恶变。
♦结局:–上皮组织的化生可逆–骨、软骨化生不可逆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异常小结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细胞损伤的原因1.缺氧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血供减少或丧失(缺血,ischemia):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心肺功能不全(氧合不足);全身缺氧–血液带氧能力下降和丧失:贫血或中毒♦2.物理因素3.化学因素和药物因素4.生物因素不同病原体引起损伤的机制不同。
5.免疫反应♦6.遗传性缺陷7.营养失衡8.其他内分泌、衰老、不良的社会—心理—精神刺激(心身疾病)、治疗伤害(医源性疾病)。
缺血和缺氧损伤机制♦氧在细胞损伤中发挥中心作用–缺氧首先引起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障碍,ATP合成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改变。
–线粒体损害可能是不可逆性细胞损伤的最可靠的早期表现之一。
形态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嵴变短、稀疏、甚至消失。
♦钙内流是细胞死亡形态改变的重要介质,生物膜损伤是致死性细胞损伤的关键环节。
–当溶酶体膜破损时,释出大量酸性水解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导致整个细胞结构的进行性解体,这一过程称自溶(autolysis).三、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和组织损伤的表现形式和轻重程度不一,轻者当招致损伤的原因消除后仍可恢复,重者则可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一)、变性和物质沉积♦变性(degeneration)指细胞或组织因代谢障碍和或组织结构的破坏引起的一类形态改变(功能往往降低),表现为细胞浆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而数量显著增多。
♦使用这一定义时必须慎重,因为有时细胞内某种物质的增多恰属生理现象而并非病理性改变。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当原因消除后,变性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仍可恢复。
但严重的变性则往往不能恢复而发展为细胞死亡;♦细胞内变性是可逆的,细胞间的变性不可逆。
细胞水肿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损伤的早期形态表现。
♦主要原因:缺氧、感染、中毒。
♦机制: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上的钠泵功能障碍,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或细胞膜直接受损时,则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分增多,形成细胞水肿。
细胞水肿的病理改变♦好发于肝、心、肾等的实质细胞;♦肉眼观:脏器肿胀,边缘变钝,包膜紧张;色苍白无光泽,似开水烫过;切面隆起、边缘外翻。
♦光镜: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大量细小红染的颗粒;胞浆也可变得较为透明、疏松淡染,胞核也常受累而增大,染色变淡,从而使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有气球变之称。
♦电镜:胞浆内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呈囊泡状。
脂肪变性♦脂肪变(fatty change):实质细胞内脂肪的异常蓄积。
♦脂滴的主要成分:中性脂肪,也可是磷脂和胆固醇。
♦脂肪变性大多见于代谢旺盛耗氧多的器官,如肝、肾、心等,尤以肝最为常见,因为肝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
♦在石蜡切片中,脂滴因被酒精、二甲苯等脂溶剂所溶解,故表现为空泡状,有时不易与水变性和糖原沉积时的空泡相区别,此时可用脂肪染色来加以鉴别:冷冻切片苏丹III将脂肪染成橘红色,锇酸将其染成黑色。
♦电镜下脂滴为有界膜包绕的圆形均质小体,称脂质小体(liposome),电子密度高。
可逐渐融合为较大脂滴,从而可在光学显微镜下察见。
肝脂肪变性(1)♦眼观:肝增大,边缘钝,色变黄,质软,比重轻,切面油腻感。
♦镜下:肝细胞内的脂肪空泡较小,起初多见于核的周围,以后变大,较密集散布于整个胞浆中,严重时可融合为一个大空泡,将细胞核挤向胞膜下,状似脂肪细胞。
肝脂肪变性(2)♦脂肪变性在肝小叶中的分布与其病因有一定的关系:–肝淤血早期,小叶中央区缺氧较重,故脂肪变性首先在此处发生。
但长期淤血后,小叶中央区的肝细胞大多萎缩、变性或消失,于是小叶周边区肝细胞也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
–磷中毒时,肝细胞脂肪变性则主要发生于小叶周边区,这可能是由于此区肝细胞对磷中毒更为敏感的缘故。
肝脂肪变性的机制♦肝细胞即能由血液吸收脂肪酸并将其酯化,又能由碳水化合物新合成脂肪酸。
♦仅少部分脂肪酸被肝细胞作为能源加以利用;大部分则输入血液,然后在脂库中贮存,或供其他组织利用;还有一小部分成为结构脂肪。
♦上述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便能导致肝细胞的脂肪变性:–①进入肝脏的脂肪酸过多,超过了肝将其氧化利用和输送出去的能力;–②脂肪酸的氧化障碍,使细胞对脂肪的利用下降;–③脂蛋白、载脂蛋白合成障碍,以致不能将脂肪运输出去;–④甘油三酯合成过多。
肝脂肪变性的后果和结局♦脂肪肝:临床上,肝大,表面光滑,可有轻压痛和肝功能异常。
♦结局–是可逆性变化;–进一步发展,重者可致肝硬变。
心肌脂肪变性♦灶性–左室心内膜下和乳头肌处–在严重贫血时,可见成排的黄色条纹(血供末梢,病变明显),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若虎皮斑纹,故有“虎斑心”(tigroid heart) 之称。
–镜下,脂肪空泡较细小,呈串珠状成排排列,主要位于肌纤维Z带附近和线粒体分布区。
–长期中等度缺氧引起。
♦弥漫性–常侵犯两侧心室–心肌呈弥漫性淡黄色–由中毒和严重缺氧引起(eg.白喉性心肌炎)♦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心外膜下脂肪过多,并见黄色条纹向心肌内伸入–常见于左心室,特别是心尖区–镜下:肌纤维间出现多量脂肪组织,肌纤维可受压而萎缩。
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泛指细胞内、结缔组织间质和血管壁等,在HE切片中呈现均质、粉红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物质蓄积。
♦为十分常见的变性♦发生机制各异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纤维老化的表现♦见于纤维结缔组织的生理性(瘢痕)和病理性增生(机化、纤维化等如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镜下,纤维细胞明显变少,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为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半透明均质,失去纤维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