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优良品种选用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优良品种是农业增产技术措施中贡献最人、效益最显著的技术因素,由于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长期选样和人工培育而成,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耕作与栽培条件的改变,其优劣也在转变,因此,优良品种在利用上具冇时效性、区域性和生命性,生产上应因时因地制宜,合理选用良种良法。
1小麦优良品种选用原则1・1产量品质效益兼顾的原则。
由于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比普通中筋小麦产虽要低,而只可供选择的品种相对较少,在非最佳适宜区利用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在选种优质品种时, 一是要选用加工品质稳定,地区变异小的半冬性或弱春性偏冬优质高产品种,如郑麦7698, 新麦26,郑麦004等;二是要根据品种特性,协同实施适宜的栽培技术,以保证品质,提高产量;三是要实行优质优价,以避免种植效益低于中筋小麦。
1・2高产稳产并重的原则。
高产和稳产与品种关系密切,只有产量相对较高,稳产性好的品种才能持续利用。
当前影响商丘市小麦生产的灾害较多,如倒春寒、干旱、干热风和白粉病、纹枯病等,这些灾害儿乎每年都对产量造成较大的损失。
由此看來,牛产上应选用多穂型、中穗型和中大穗型、抗倒性好、冬春发育稳健、灌浆速度快、熟期中等或中熟偏早、对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冇一定抗(耐)病性的品种,如矮抗58。
1・3良种良法配套的原则。
现实中没冇完美的品种,品种的优劣是相对的。
冇的品种可能抗 --种或两种病害,但目前还没有发现抗所有病害的品种;有的品种抗倒性原很突出,但如果栽培捲施不当或受特殊天气的影响,仍冇可能发生倒伏;冇的品种耐旱性很强,但如果长期严重干旱,其产量会受到严重的彩响,其至因受旱而死亡;有的品种产量潜力很高,但在不同年度、地区之间,产量波动较大。
也就是说,当前先产上利用的品种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因此,在选用品种时,一定要全面地了解,客观地对待,要根据生产实际,采用配套的良法,扬起长,避其短。
2部分优良品种2. 1强筋小麦品种半冬性品种有:郑7698、新麦26、西农979、郑麦366、济麦4号、周麦24等;弱春性品种有:郑麦9023等2. 2弱筋小麦品种半冬性品种有:郑麦004;弱春性品种有豫麦50。
2. 3中筋小麦品种半冬性品种有:周麦18号、矮抗58(百农AK58)、周麦22号、众麦1号(睢科1号)、潔麦9号(潔9908)、洛麦23、豫麦57号(潔麦4号)及潔麦4-168、衡观35、良星66、豫麦49-198、郑育9987、周麦16等。
弱春性品种有:周麦23(周9823)、偃展4110、郑育麦9962。
3优质高产栽培技术3. 1播前准备3. 1.1区域和地块选择强筋小麦在我省适宜在北纬33° 50’以北的非湿润非干旱地区种植,其屮以黄河以北及豫西地区最为适宜,多点试验结果表明,以潮土类的两合土(中壤)、淤土(重壊),褐土类的潮褐土、典型的褐土(屮壤),砂姜黑土以及典型黄褐土等种植强筋小麦,品质为优。
而弱筋小麦在我省则适宜种植在北纬32° 50’以南的半湿润地区,主要包括信阳市的全部及南阳市的部分县区,在沿黄沙质壤土和沙土区也可种植,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应1%左右,全氮(N)0. 1%上下,速效磷(P205)20mg/kg.速效钾(K2O)100mg/kgo我市是优质小麦的次适宜区,在发展优质小麦时,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区域和土壤。
3.1. 2配施底肥较高的土壤肥力有利于培冇稳健的个体和夺取高产,因此应注意培肥地力,重施底肥。
中筋小麦每亩底肥用量:农家粪4000〜5000 kg、尿素15 kg、磷酸二钱25 kg、氯化钾25 kg、微肥2. 5 kg,或优质纯鸡粪50 kg、复合肥(N、P、K>25、12、10) 50〜60 kg。
在中等肥力的麦田,强筋小麦N、P2O5和&0亩用量分别为15〜20kg、5〜6kg、5kg,弱筋小麦N、P205 和K2O 亩用量分别为12〜14kg、10kg、10kg。
各种肥料应于耕翻前均匀撒施地表。
3. 1. 3隔年深耕连年旋耕使耕层变浅,影响产量潜力的发挥。
应间隔2〜3年深耕一次,犁地时,耕深应保持在25cm左右,并尽量做到不重耕不漏耕,随犁随耙,地面平整,深浅一致,避免出现埔沟、伏脊及地头喇叭口。
对于秋雨多,土壤过湿的川块,应只旋耕不犁耕,对于土壤埔情适宜旋耕的田块一定要镇压,以踏实土壤,防止小麦播种过深和示期倒伏。
3. 1. 4计算播种量适宜的基本苗有利于抵御气候灾害、降低病虫危害和获取高产。
在早中茬田块,半冬性多穂型品种适宜基本苗为15-20万/亩,中穗型和中大穗型品种为18-22万/亩,大穗型品种为25-35万/亩,晚播和玉米茬旋耕地块可酌悄加大棊木苗。
购买种了后,要测试芽率,称量千粒重,按基本苗耍求计算播种量,即每苗播种量=基本苗X T•粒重值一芽率值X 1. 2 (不完整粒及耕层耗损校正值),例如种了芽率是9096,千粒重50g,基木苗20万,其播种量为=20X504-90X1.2 = 13.3 kg。
3. 1. 5种子包衣种子包衣剂中含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杀菌剂,既可防治冈、鼠、地下害虫的危害,乂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防止病菌随种子调运而传播蔓延。
因此播种前,应采用适乐时等小麦种衣剂拌种包衣。
3. 2适期高质量播种3. 2.1适期播种过早播种易形成旺苗,进而发住冻害;但过晚播种,冬前积温不足常导致冬前群体偏小,影响苗质,致使减少单位而积上的穗数,降低穗部质量。
播种吋期应以H平均气温14〜16°C时来确定,其中半冬性品种一般为10月5〜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25日。
3. 2. 2高质量播种苗匀苗全苗壮是小麦高产的基础,播种时不仅要注意适期播种,而仇还要注意行距和播深。
对于人穗型品种,应选择16. 7cm(5寸)的窄播幅,而对多穂型、屮穗型和屮人穗型品利J应选择20cm(6寸)的宽播幅;开播吋,要注意播种深度和下种均匀度,做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对于早播肥力髙,表层口境差的山块应深播,播深接近或达到5cm,迟播肥力较低,偏湿的田块应浅播,播深接近或达到3CIII。
3.3田间管理3. 3. 1小麦冬前管理冬前麦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茁全、苗匀,培冇冬前壮苗。
3. 3. 1. 1查苗补种疏苗移栽在播种后一周左右,幼苗成行时,要调查出间出苗情况,缺苗的地方,可补种同一品种的种了,如果当时田间表墻差,可在小麦幼苗分藥示,疏密补栽,补栽时以2〜3株为一墩,深度以“上不露白,下不掩心”为好,栽后应浇少许的水以压根促活。
3. 3.1.2控旺促弱培育冬前壮苗当冬前苗情出现旺长趋势时,可在11月上小旬用耘锄隔行深耘7〜10 cm左右,以控制无效分麋、防止群体过大,促进苗壮株健;对于苗质较差或受气候影响发育较慢的小麦, 可在11刀下旬,每亩可酌施5〜7. 5kg的丿求索,如果当时埔情较差,应浇好越冬水。
3. 3.1.3化学除草在麦田朵草3〜4叶期(一般在11刀20 口左右),每亩用阔世玛(12g/L)可分散油剂45〜75g或3.6%阔世玛水分散粒剂15〜25g,加专用助剂80ml,兑水45〜60kg,在田间进行均匀喷雾处理。
3. 3. 2小麦生育中期管理该期麦III管理目标是促苗早发、稳长,提高分菓成穗率,争取较足穗数和促进秆壮穗大(强筋小麦应注意氮肥追施后移,适当控制灌水和用药,减少其次数;弱筋小麦应注意减少氮肥追施量,增加灌水次数和适时防治病虫害)。
3. 3. 2.1返青期对于小麦分篥总茎数90-100万/市的一类苗田(也就是壮苗田)和70〜90万/亩二类苗出,一燉不浇水施肥,只浅中耕,以提温保境;对于70万/亩以下三类苗田或已脱肥的麦出,应亩追施尿索或麦出追施肥10〜12. 5kg,并视田间埔情,酌浇透底水,对于总茎数100 万/亩以上的旺苗麦川,应深中耕,以控制小麦旺长。
3. 3. 2. 2起身期对于肥力水平--般的二类苗麦III,应在起身中期每亩追施尿素10〜12kg,对于返青期己浇水和施肥三类苗的麦III,此期不用管理;对于小大穗型和大穗型品种的一类麦III或稍旺一点的麦田,如果群体偏大,可在起身中期追施尿素8〜10kg。
此期,病虫危害开始上升,每亩用12. 5%烯岬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g,或15%三唯酮町湿性粉剂100g,加1. 8% 阿维菌素乳油10〜15ml或毗虫I林町湿性粉剂20g兑水30〜45kg,对准小麦茎基部及叶片喷雾,以防治纹枯病和妈虫等病虫害。
3. 3. 2. 3拔节期对于多穂型和屮穗型品种的一类茁,每亩可追施尿素7kg和磷酸二胺5kg或尿素10〜12.5kg,并浇透地水,对于返青期已浇水和少量施肥的三类苗麦III,可每亩追施尿索6kg 和磷酸二胺5kg,对于强筋小麦,可在拔节后每亩追施丿來索lOkgo3. 3. 2. 4挑旗期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浇水有利于减少花退化,增加穗粒数,浇水时要浇足浇透,为土壤蒂足水分,供小麦生长后期利用。
在浇水前,每苗追就尿素3〜5kg,以提高品质,此期每亩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25%丙环陀乳油30〜35g加50%抗蛛威可湿性粉剂10〜15g或2. 5%辉丰菊酯乳汕25ml加磷酸二氢钾和硼肥各150g,兑水30〜45kg, 对小麦茎叶喷雾。
3. 3. 3小麦生育后期管理该期麦川管理口标是提高叶片和根系活力,促进籽粒灌浆和粒多、粒人、粒饱满。
3. 3. 3. 1合理浇灌浆水从开始灌浆到灌浆盛期,如果干旱需耍再浇水时,耍浇适量的水,阳不耍大水漫灌,以防止倒伏。
需耍强调的是,不管是哪TI寸期浇水,都必须要看犬看埔看苗,灵活掌握,不能生搬硕套,中后期浇水时一定要看天气预报,选择无风天浇水。
3. 3. 3. 2病虫害防治小麦牛长后期是病虫害盛发期,若防治不力,会降低小麦粒重和品质。
因此,要及时防治病虫害。
在施药时,每亩可川15%三n坐酮可湿性粉剂150g或12.596烯哇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50〜80g或25%丙环陀乳油40-50g或30%戊陀醇(得惠)悬浮剂20〜30ml加4. 5% 高效氯氧菊酯40ml或50%抗妈威可湿性粉剂20〜30g,兑水30〜45kg喷雾,在药液配制时,可加入床索、磷酸二氢钾各150g/亩,以提高小麦品质,增强抗干热风的能力。
3. 4适期收获农谚说:“麦熟一晌,龙口夺粮”,“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
这是说麦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应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及时收获,以防降雨造成损失。
(院小麦区试课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