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若干因素分析
在我国实施积极的还是适度的甚至是紧缩的财政政策,绝不是人们随意的取向,而是要考虑一系列因素才能确立。
探索这一问题,对于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发展国民经济,调节供求关系,抑制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财政政策取向关键取决于经济是否滞胀还是通胀众所周知,财政政策从来是为实施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的重要工具。
它取向什么样的座标,主要看计划期内经济是否滞胀或通胀。
如果经济滞胀,就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反之经济通胀,就要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
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多年推行扩大的财政投资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决定性因素是由于我国经济滞胀。
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都是如此。
因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有着共同的衡量标准,即为了实现抑制通膨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在当时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下推行的。
国外,亚洲出现了经济危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了缓解经济危机,有责任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帮助有关国家摆脱危机;国内,存在着严重的通货滞胀,这是更重要的因素,更加需要实施极极的财政政策。
实践已证明了这一政策的正确性。
由于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的经济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整个经济发展。
例如我国发行的国债,从1998年至2001年4年时间里,共发行5100亿元,用于基本建设,分别拉动经济增长 1.38、1.44、1.81、1.66个百分点,使我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处于衰退的情况下,仍呈现一枝独秀。
看来,只要有利于抑制通货滞胀,有利于扩大
内需,有利于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在我国经济通胀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取向将会是紧缩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取向还必须考虑利与弊的因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要考虑上述定性因素,还应考虑实施中的利与弊的因素。
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如其它政策一样,都有一定的极限。
当长期实施积极的即过度的财政政策,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有弊。
它的利表现在上述已经阐明的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它的弊主要反映在:1、影响宏观管理平衡。
由于长期的国债投资,必然带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促使投资的增速不仅超过GDP的增速,而且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超过消费的比重,这就使国民收入中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不协调,从而影响宏观管理的平衡。
我国历年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积累占国民收入中30%的比例是合适的。
它既不会带来通货膨胀,也不会带来通货滞胀。
但目前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将近40%,影响了积累与消费比例的协调。
所以长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带来宏观管理上的难题。
2、影响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由于积累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消费需求的增长就受到影响,就会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带来不利。
例如,2001年上半年消费增长率,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不足40%。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消费率的下降,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导致了农民和城市居民弱势群体的出现,从而拉大了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以基尼系数为衡量标准,已经达到了0.4的警戒线。
这就直接影响有效需求
的扩大,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3、增加中央财政负担。
由于连续多年发行国债,国债余额已从1998年占GDP的比重只有10%,上升到2002年的18.3%,快要达到国际公认的20%警戒线。
不仅如此,我国的国债偿还,不像有些国家债务由中央和地方分级负担,而是多集中在中央,债务由中央财政负担。
所以推行持续的财政政策,极不利于中央财政的收支平衡。
4、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财政制度的改革。
由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基本上偏重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使长期未解决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化。
因而,它既不利于经济持久增长,也不利于劳动者就业,更影响国家财政体制改革。
另一方面,由于国债的投入基本上是政府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国有资本,这就削弱了民间资本的投入,从而使得拥有民间储蓄达7万多亿元的资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掘民有资本的发展空间,使投资主体多元化。
由上可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考虑利弊两方面因素,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确定财政政策的取向是否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如果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多少年限为宜。
否则,不掌握火候,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实践中应当逐步退出,但不能急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又面临着严重的失业和不良债务等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逐步退出,认真解决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但一定不能急下。
对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要提高认识。
在我国,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自1998年以来已快五年,尽管成绩显著,但带来的问题不少,应当引起重视,一定要看到我国连续数年发行的国债,占GDP总额比重已逼近国际警戒线;还债的依存度主要靠中央财政。
这就要求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积极的财政政策框架中跳出来,变成适度的财政政策。
所谓适度,就是要通过综合性的财政决策,实现既不增加中央财政负担,又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
只有这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才不会把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长期实施的政策。
第二,要充实提高。
根据我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今后在继续实施这一政策时:一是在国债投资的方向上要充实提高。
既要在适度扩大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用于拉动投资需求、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使投资最大可能提高城乡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使消费占GDP的比重得到提高,以扩大消费需求,抑制通货滞胀。
二是在发挥财政政策功能上,进行结构性调整。
有人认为减税是调整财政政策功能的一个方向,应当抓住时机进行。
笔者认为:当前按照我国的国情,不适宜采取全面减税的措施。
这是因为我国税制以间接税为主,而间接税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再加上我国的税收水平并不很高,只达到国际中等水平,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还极不合理、投资机制不完善、通货紧缩仍然存在的形势下,如果全面减税,不仅会加速企业盲目投资,带来经济结构更加失衡,而且一旦在价格竞争的市场上商品出现更多的积压,将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通滞货胀。
但这并不等于说税制不应该进行适当调整。
笔者认为,一旦时机成熟,就应当尽快改革和完善增殖税、企业所得税。
第
三,要配套实施。
为了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应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还必须实行配套的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防范金融风险,保证宏观经济运行有足够有效的资金,因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国内外实践也已证明:无论是抑制通货滞账还是制止通货膨胀,实行配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