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国际银行业信贷管理发展新趋势:信贷资产组合管理
编者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风险分析技术和
定量分析模型趋向成熟。以一些国际性大银行、专门提供金融分析产品
和技术支持的专业金融公司、金融分析专家为主导的金融应用领域研究
力量开始积极投入到运用市场方法管理信贷资产的实证研究。尹灼在文
章中介绍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已经成为引领国际银行业信贷
管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这些实践探索的目标是通过在贷
款发放和贷款管理过程引入交易机制,更有效地管理贷款组合。
通过提高信贷管理效率降低放贷业务风险一直是银行经营管理的
核心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领先的国际性大银行采用金融市
场创新技术,运用创新性的信贷管理方式积极管理信贷资产组合,一些
具有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和实践探索成为引领国际银行业信贷管理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辛迪加贷款和贷款交易市场、贷款证券化、信
用衍生产品等新的市场化运营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引导信贷资产/信
用风险进入交易渠道,以期降低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集中度和获得更有
效率的风险分散化安排。
一、传统信贷管理方法的局限性
6
传统信贷管理方法对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过程可以区分为三
个层面的操作。第一层面,对独立贷款事件的管理,通过建立信贷专家
队伍,分析和判断借款申请人的偿债能力,并按要求提供贷款抵押品和
担保品等损失补偿措施降低单一贷款的违约损失;第二层面,对贷款组
合的管理,银行通过严格的贷款限额管理和内部授权制度,控制贷款风
险的过度集中问题,避免不可预见因素对单一借款人、某一行业和地区
的冲击,使整个贷款组合承受集中度过高的信用损失,降低贷款组合的
风险度;第三层面,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放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营
业务,贷款组合的收益和信用损失是影响银行盈利状况和生存能力的核
心因素,通过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核销贷款业务的预期损失、计提储备
金承担贷款业务的意外损失、保持一定量的资本金作为信用损失的最后
堤防和经营资金贷放业务的保障。
概言之,传统信贷管理方式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性的策略。这些传
统的信贷管理方法存在以下局限性。
第一,关于贷款的决策行为是事前判断,贷款存续期间借款人因素
变化和宏观经济因素冲击都是不可预知的。由于信用分析存在信息有限
性和有效性问题,银行贷款营销、贷款审核、贷款审批人员的经验法则
和定性分析对于贷款风险和借款人信用的主观判断存在预测的准确度
问题,经济低靡时期抵押品和担保品的实际抵补能力等,决定了信用风
险管理工作在第一层面存在难以克服的外部制约因素。
第二,银行业务经营必然存在地域上、客户关系上、专业领域上的
6
相对优势,由此形成银行放贷业务相对集中于若干特定类型和风险特征
的信贷资产。由于银行贷款的发放通常是在维系原有客户关系和维持原
有业务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实施贷款组合充分分散化的
策略存在许多现实障碍。比如:拓展新类型贷款客户的营销成本问题,
经营地域的基础经济环境,信贷业务营销队伍和管理专业人员的经验、
素质等。
第三,银行信贷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贷款经营收益的最大化,应当体
现为资本收益率水平的有效增长。由于发放贷款后,银行没有积极管理
信贷资产的途径或工具,资产负债表内信贷资产不能产生预期收益,甚
至形成呆账、坏账。差的情形是,银行不能获得经营信贷业务的增值收
益;最坏的情形是,持有风险资产的信用状况持续恶化,却没有行之有
效的风险规避措施和止损安排,导致信用损失消蚀了贷款损失准备金、
风险储备金和银行资本金。
长期以来,银行业奉行的信贷管理的行业惯例就是通过完善贷款保
证措施、贷款限额、信用额度、信用等级等信贷业务操作程序,加强对
贷款发放环节的风险控制和降低信贷业务的风险损失;同时,通过建立
健全内部公司治理机制,以有效的激励相容结构降低放贷业务经营和管
理环节的各种操作风险。在实践中,这种信贷管理理念体现为银行对信
贷资产的“发放―――持有”策略,信贷业务的经营业绩完全依赖于贷款
发放时的信用分析和贷款损失保证,虽然,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可以在贷
款存续期间跟踪和管理贷款,但并不能对此间的借款人信用度变化采取
补救措施。换言之,这种完全依赖期初信用风险和风险控制措施的静态
6
信贷管理使银行贷款组合过度集中并积聚大量信用风险,银行并不能积
极调整贷款组合,一旦遭受外部压力事件,极易导致信贷资产组合收益
波动,影响银行经营收益的稳定性,甚至遭受巨额坏账引发的经营危机。
二、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方法
一些领先的国际性银行关于改变贷款组合风险特征和降低贷款组
合波动性的实践做法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在贷款发放环节,银行
通过贷款辛迪加、参与贷款等形式改善贷款集中度和调整客户结构;第
二类,选择贷款出售、交易方式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组成内容,通过对
信贷资产的买卖过程改变贷款组合的集中度和降低资产负债表的风险
度。比如:在贷款二级交易市场上买卖贷款,或者以贷款证券化形式向
资本市场提供标准化的信贷资产支持类交易票据;第三,运用信用衍生
工具管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收益状况,银行使用信用衍生工具分
离、转移贷款信用风险,通过在资产负债表外持有合成信用风险头寸或
者以或有索取权形式对冲资产负债表表内的贷款信用风险,从而,不改
变资产负债表表内信贷资产构成,通过持有信用衍生合约改变贷款组合
的风险特征。
与此相应,近年来,国际大银行实现积极贷款组合管理策略(Active
Loan Portfolio Management)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贷款交易阶段,分为一级市场贷款辛迪加方式和二级市场贷款交易两
类,银行信贷管理过程以交易方式改变了资产负债表的风险资产构成;
6
第二阶段,贷款证券化阶段,主要有资产支持债券(AB-Ss)和担保贷款
责任(CLOs)两种形式,贷款证券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快速发
展起来,银行信贷管理过程通过贷款证券化方式将信贷资产移出资产负
债表,改变放贷业务的风险承担状况;第三阶段,信用衍生工具阶段,
银行信贷管理过程通过信用衍生工具改变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承担状况,
不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构成,目前有信用衍生产品和内含信用衍生结
构的合成票据两种方式,运用信用衍生工具管理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等
基础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过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新千年之
后,信用衍生品及其合成票据的交易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增长最快的金
融产品。
近十多年来,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的发展促进了信用交易的成长,进
行信用交易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债权类工具,如: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等
基础性融资产品,以及价值由这些基础产品衍生而来的金融产品,如:
资产支持债券和信用衍生产品。信用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了信用风
险转移市场的发展。比如:北美和欧洲地区的投资级债务交易持续增长、
投机级的借款人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债券市场发行债务凭证;银行通过
辛迪加贷款方式和贷款二级交易市场分销大型企业贷款,并出售给银行
体系以外的机构;贷款组合的预期现金流可以通过结构化金融和证券化
技术重新组合和分割,投资者以证券形式获得证券化资产的预期收益索
取权,在更大的范围内分散信用风险。
一些区域性信用交易市场对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等大范
围外部冲击表现出良好的韧性和吸纳性,特别是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和花
6
旗集团虽然深受“9.11”事件、阿根廷债务危机等重大事件之累,银行运
营恢复稳健状态的速度和承受危机的能力超出许多市场分析人士的悲
观预测。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将美国银行体系对于经济环境变化的快速
恢复力归因于金融体系十余年来对贷款证券化,特别是对信用衍生品两
大金融创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随着信用交易市场有效分散大规模市场冲击的风险管理功能逐渐
为发达经济体金融界所接受。近年来,由一些国际大银行引领的信贷组
合管理新趋势进一步推动了信用交易市场的迅猛发展。以美国为例,
1998年,美国银行体系以资本市场票据发行的各种贷款支持证券未清
偿总额为2000亿美元,占风险权重资产总额25%以上,其中:花旗银
行和摩根大通银行等超大银行更有50%以上的风险权重资产转移到资
本市场;2002年美国银行体系信用衍生品交易量超过2万亿美元,其
中: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美洲银行占交易份额91%以上。
从总体上看,贷款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信贷组合管理新方法已
成为引导银行信贷资产、信用风险进入交易渠道和降低信贷资产组合风
险集中度的重要金融创新,也是银行体系构建市场化运行环境和提高金
融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