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神经触激术与应激反应广西中医药大学周学龙“针刀神经触激术”为恩师任月林教授所创,于1996年提出至2002年通过国家级鉴定。
该术由早期的脊神经触激术发展至现在的交感神经、神经干(丛)触激术,由此拓宽了针刀治疗疾病的种类。
按传统理念,针刀破皮刺入后都是要避开神经和血管进行操作,而针刀神经触激术在操作上恰好是要贴近神经并对神经进行触激(并非刺激),这一操作也让不少医者和患者担心是否会伤及神经,然而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针刀神经触激术不但没有伤及神经的忧虑,而且具有明显的止痛和解痉作用。
这一现象与应激反应有关,为此笔者特收集有关文献,并将应激反应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一、应激理论的发展及概念的演变(一)应激的概述“应激(Stress)”一词最早是用在物理学上,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所产生的抗力。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伯纳德(claude bernard)研究了生命如何依赖于精神的生理调节机制,他指出必须观察体内所有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为探索机体生理的整体性奠定了基础。
随后,哈佛著名的生理学家坎农(walter cannon)把“应激”这个术语引入了社会领域,他于1926年提出了“稳态”(homeostasis)这个概念,即机体有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的机制,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交感神经对内分泌的控制,内分泌对代谢的影响。
坎农还指出:机体的紧急反应状态为“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 or flight),此反应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机体和保证生存。
坎农的开创性研究为后来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ans selye)所继承和发展,塞里于1936年首先提出了“应激”的概念,并根据对动物和人的大量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著名的“应激学说—塞里学说”。
他把“应激”定义为:“一组特殊症候群所表现的机制状态,它包括生物系统内产生的所有非特异性改变。
”目前在相关文献文献中,“应激”这个概念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应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第二,应激是指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第三,应激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这是坎农和塞里研究意义上的解释。
第三种定义强调的是对应激做出的普遍性生物反应,是“人体对某些需要做出的非特定性的反应。
”人体有三个系统控制着这个非特定性反应,即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体液反应,这三个系统被称为复合体。
(二)应激源的概述对机体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统称之为应激源(stressor)。
应激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应激源进行分类,一般可把应激源分为三大类:即动物实验研究应激源;人类实验研究应激源和人类自然应激源。
1.动物研究的应激源:主要有心导管插入术、接触低温、竞争性群体相互影响、电休克、食物剥夺,操纵活动、接触高温、冰水侵泡、强制不动、母爱剥夺、新奇环境、强制长时间游水、感觉剥夺、睡眠剥夺等;2.人类实验研究应激源:分急性应激源和慢性应激源两种。
(1)急性应激源:主要有恐怖、悲伤影片、刺激不足或负荷不足、过度刺激或过度负荷、不愿听的或无法控制的噪音、威望下降或社会状况下降、电休克、接近一回避冲突、事不由己的情景,(2)漫性应激源:有睡眠剥夺。
3.人类应激应激源:(1)急性应激源:躯体疾病(包括外科手术、住院治疗),对自尊的威胁、创伤性经历。
(2)一事件结果:居丧、各种类型的损失(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移民、退休、社会状况改变(如工作改变、收入变动,结婚)。
(3)慢性及慢性间隙性应激源:日常的“争吵”、需求超负荷或负荷不足、角色紧张、社会隔离。
同一应激源对于不同的人,由于他们各自的情况不同,作用可能不同,发生应激的程度也不同;同一应激源对于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所起的作用有时也不一样。
机体对应激源的反应首先是适应,如果适应成功,则内环境稳定得以维持。
反之,如果适应不足或过度,则可使内环境稳定遭受破坏而造成疾病。
某些应激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应激源,即对一种刺激的应激反应成为另一个新的刺激。
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某种程度的应激,多数应激是无害的,一定程度的应激甚至是必要的。
(三)应激反应1.概念:应激反应是生物机体对应激源的应答,是生物机体在应激源(如缺氧、饥饿、疼痛、冷热、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创伤及手术麻醉等)影响下而发生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为主要特点的一种非特异性全身适应综合征。
2.机制:应激反应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晰,多认为其受神经系统启动,通过神经内分泌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
首先发生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增多,随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内分泌轴激活,皮质醇分泌增多等,提高机体应激水平,逐步完善机体抵抗力,保持内环境稳定。
因此,应激反应是机体最有效对抗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但过度强烈的手术应激可改变机体稳态。
3.应激反应的过程(1)警戒期(alarm syndrome):第一次出现应激源时,在一个很短时间内,人体会产生一个低于正常水平的抗拒,内分泌的应激反应为分泌增加包括交感—肾上腺质及皮质,有机体战斗(fight)或逃逸(flight)。
引起人体肠胃失调、血压升高,人体会迅速做出自我保护性调节。
如果防御反应有效,警戒就会消退,人体恢复正常活动。
多数应激都会在这个阶段得到解决,属于短时应激反应。
(2)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如果机体不能控制各种因素的作用,或者由于第一阶段的反应没能制止,而使应激仍然持续,那么人体需要全身性的动员。
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抗拒减少而告终的。
反应减退而皮质反应分泌增多、代谢升高、炎症及免疫反应减弱,胸腺、淋巴组织缩小。
机体表现出适应、抵抗能力的增强。
但同进防御贮备能力的消耗,对其它应激源的抵抗力下降。
身体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溃疡、动脉粥样硬化,从此身体可能减少抗拒。
3.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如果应激源非常严重,那么人体便会进一步耗尽已然贮存的能量,同时应激反应减退,器官功能衰退甚至休克、死亡。
塞里的“应激学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1)所有生物有机体都有一个先天的驱动力,以保持体内的平衡状态,即稳态;(2)应激源会破坏稳态,无论何种应激源,人体都会用非特异生理唤醒对应激源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是防御性的和自我保护性的;(3)对应激的适应是按阶段发生的,各阶段的时间进程和进度与应激源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关。
二、应激反应对机体的影响随着人们对应激研究的深入,应激反应的核心已由最初的交感—肾上腺髓质和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系统扩展到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内的多个环节和系统,并涉及人体的各种心理活动。
大量的试验与观察已证实: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免疫功能以及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往往是暂时的,当应激因素去除后,又逐渐恢复正常。
但如刺激持续下去,进而可导至组织结构的异常,甚至发生疾病。
1.生理方面变化: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方面的变化,以调整各生理系统功能,适应新的紧急情况。
如血压不稳并有偏高现象、紧张性头痛、腰背疼、唾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心血管功能不稳定、尿频、呼吸增快等常见的生理反应。
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变化:2.内分泌系统包括人体内分泌腺及某些脏器中内分泌组织所形成的一个休液调节系统。
其主要功能系在神经支配和物质代谢反馈调节下释放激素,从而调节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使脏器功能,生长发育,生殖及衰老等许多生理活动;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维持个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目前比较明确肯定的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调节系统有三类:①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②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③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
当应激状态时,下丘脑一垂体的机能兴奋性增高,靶腺机能亦亢进,分泌激素增多。
同时,此时又受到自身反馈机制的调节:抑制性反馈机制使相应的促激素分泌减少,使内分泌活动达到平衡状态。
3.神经生化方面改变:人和动物的警觉、情绪和行为与某些中枢神经介质有关。
目前一致认识的中枢神经介质有:①胆硷类(乙酞胆硷);②单胺类有5一轻色胺(5-HT)及儿茶酚胺(CA)。
后者在中枢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③某些氨基酸,如r-氮基丁酸、谷氨酸;④其他如脑肤等。
在这些中枢神经介质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和交感神经样反应有关。
当该神经元兴奋时,它对保持全脑的兴奋性和惊觉状态起重要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机体活动力增高,动机性行为明显。
但5-经色胺能神经元在功能上,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相拮抗,却与乙酝胆硷能神经元和付交感神经样反应有关。
当5一赶色胺能神经元兴奋时,则个体呈现安静并有类似付交感神经兴奋时的表现。
在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功能相拮抗的系统是平衡的,在应激状态下,中枢神经介质即会产生变化而出现不平衡。
4.免疫功能改变:人类免疫功能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前者指先天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这种免疫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
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是T 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增殖分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从而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指B细胞一般在T细胞辅助下,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桨细胞,后者合成并分泌抗体、免疫球旦白,发挥免疫效应。
淋巴细胞除T细胞、B 细胞之外,还有杀伤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
在某种情况下,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亦能发挥类似作用。
5.心理行为方面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能感受到:良性应激因素从心理上会带来鼓励和振奋,使人心情愉快,精神焕发,充满信心;不良的应激因素常引起不良心理反应,如焦虑,忧愁,恐惧,抑郁、悲观失望、情绪波动、容易激惹,或者出现倦怠,疲劳、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失眠等。
在严重而持久的不良应激因素影响下,则会产生表现为多方面的精神崩溃。
以上所述五方面的应激反应,并非孤立进行,而是彼此交错,相互影响的。
在机体反应的表现上亦非单一的,某一方面的表现,也是错综复杂,难以分割开。
三、应激反应的调控(一)特异性应激反应的调控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在应激反应中都参与了维持体内平衡和对应激反应的组织调控,某些区域可能在这些调整机制中起了特殊作用。
应激刺激可能通过躯体或内脏神经感受器通路经脊髓或脑干感觉神经元抵达中枢神经系统;躯体感觉信号被毒性的、机械的、温度觉的或其它特殊(视觉、声音、味觉、平衡觉)的接收器识别,经由脊髓和盖核感觉神经传导;内脏感觉信号经由内脏神经(在内部感受器官内)或外周通路抵达脊髓和脊髓前接收器。
相应地,应激源分为内脏神经性和外周神经性。
应激反应可分为短环路和长环路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