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教无类》ppt

《有教无类》ppt


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 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开导,启发
启发、开导
墙角
类推(比喻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介词,把
不再次去教他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 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 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 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 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
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
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
“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
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
注重启发,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赏 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育理念?


这一章孔子继续谈他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在
价 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
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
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
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斗胆问问。敢,谦辞,表示冒昧的请求别人 迷惑、糊涂、不明白
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犹豫,退缩 使…前进
一人顶】 子路问:“听到就去实践它吗?” 孔子回答说:“有父亲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 就去实践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实践它 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实践它!”公西 华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 ‘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 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我不明白, 冒昧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 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以便他 遇事能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 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 步想想。”
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 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 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
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 实;
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 有过之无不及;
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 没一搭;
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 恃无恐。
针对这一则选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 【评析】学习而不思考,会被知识的表象 所蒙蔽(注:俗称死读书、书呆子);思 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注:俗称空想家,凭“想当然”做事更危 险)。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 思不能偏废。主张学习一定要和思考相结 合。因为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习内容, 反思学习效果。而学习可以为我们提供思 考的材料,促进思考的深入。这种思想在 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
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
".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
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
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
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
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有教无类的第二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有教的目的是为了无类。那么,为了消除人 与人之间这种“类”的区分,在教学上就要有类,一堆学 生吃大锅饭,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饿死,度量小的撑 死,怎么无类呢?那就要因材施教。课本上有两个例子
•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语:(yǜ)告诉。上:高深 的学问和道理。
• 孔子为什么会对同一个问题做出 不同的回答?
孔子之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做出完全不同的 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的个性不同,子路为人 鲁莽、大胆,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 退缩、瞻前顾后,因此孔子鼓励他大胆实践。孔 子的因材施教,这条记载就是证明。




因材施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 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 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
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
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
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
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
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
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 同时,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孔子 也会开展不同的教育,如第三则讲的是 孔子的非常有侠气的弟子子路。
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听到了就去做吗?斯,则,就
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怎么能
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 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
•【译文】 孔子说:“资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 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中等以下的人, 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因材施教
这则选文说明了什么问题?
•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 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 、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 ,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 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 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 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什么 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这是他教育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对我国教育学的 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对于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通“悦”高兴,喜欢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对于我说的话 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评析】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学生提出自己 的见解,敢于质疑。
以加以借鉴。

析 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育理念?


孔子还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思想,就是举一反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课本上给出的解释
“。。。” 历史上对《论语》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皆认为学生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复教之”。这
种解释源于郑玄,被历代注解家所沿袭。我认为这是对这句话
• “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

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
矛盾对立的两面。

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

第三种更不对。

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
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
“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
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
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
“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即对人无贫富贵
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
这些差别。“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
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它更是教育的一种结果。这是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有教无类的第一层意思
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对所有学生都进行教育。 第一层的意思,不仅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想法。也贯彻于对 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 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 却一视同仁。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 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他了。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是一致的了,都是站在教师的角
度来论述应当如何采用启发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曾经 尽
表目的,来,用来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
比得上
吃饭
睡觉
思,无益,不如学。”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 不睡觉来思考问题,却没有什么受益,毫无益处, 不如去学习。”
夫子讲到的他这个体会很宝 贵,夫子整天没吃,整天没 睡,就一直在思考,这也是 很用功,但是他这样去思考, 到底想得对不对,他没有依 据,不能有所正确的判断。 孔子并不反对思考,对于那 种毫无实际意义的空想,则 认为是浪费时光,因而坚决 反对,主张人们进行脚踏实 地的学习。
虚数,多次 做官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
高兴的脸色
生气、怨恨的脸色 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
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
罢免
以之(旧令尹之政)告
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
“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哪里算得上仁。焉,哪里、怎么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多次做官担任令尹,没 有高兴的脸色;多次罢免了他,也没有恼怒的脸色。他 每次被免官时一定要把自己做令尹时候的政事告诉新一 任的令尹。怎么样?”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
严重的误解:首先,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
思想;其次,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第
三,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复”字
的意义是走回头路,即走旧路。这句话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来说的,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时,教师就不能再走老路了,要改
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时就不再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