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标准化池塘高密度商品精料集约化精养殖(方案)河蟹池塘高密精养殖方案一、蟹池建池地址选择:1、要求水质清新、水源充足、水源周围无污染水源的污染源;注、排水方便;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2、泥土底质较硬、土质为稍偏碱性的粘土、沙质土或亚沙质土质。
二、蟹池建池方法与时间:1、选择在背风向阳处将池塘建造成依南北方向的狭长方形、长宽比宜采用5:2或4:1的比例,每池建池面积控制在30亩/池~50亩/池之间【一龄蟹种(扣蟹)培育池建池面积控制在3~5亩/池】,蟹池池堤、池埂高度2m,堤埂面宽2.0m~2.5m,池堤坡比宜采用1:1.5~2的坡比,满足平均水深1.0m~1.5m。
2、蟹池建池时间为当年10月~次年2月底前,可采用挖掘机从两边挖取距池堤底边边坡外侧2.0m~2.5m之外的池土填筑池堤,挖掘深度70~80厘米;池塘堤、埂堆土分层碾压、压实。
三、蟹池清塘、消毒:1、建好的蟹池随后蓄水,保持水深15~20厘米之间,每亩池塘水面用生石灰60kg~75kg或10kg~15kg漂白粉化浆、化水后全池泼洒清塘消毒,杀灭池塘水体中有害病源微生物和野杂鱼。
2、每亩用“龙虾恨”2ml(1支)兑水70kg~80kg用喷雾器对池塘水体喷洒,杀灭躲藏在池塘泥土中的龙虾。
3、每亩用硫酸铜5~10kg兑水全池泼洒以防池水生长青苔(相对于有青苔生长的池塘)。
四、蟹池移植、栽种水草:1、池塘水体完成清塘与消毒10~15天待药性消失后,在当年11月~次年2月底之间按行、株距1.5m×1.5m移植和栽种沉水性水草,每亩池塘用种草量约35kg~50kg(黄丝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尹乐藻),在次年4月上旬往池中拌土撒播2~3斤经过加温催芽的苦草种籽,水草移植栽种后基本保持20~30厘米的水位,不要过深;以保证浅水位池水温度在日光照射下能正常升温,使栽种的水草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促使栽种的水草尽快成活、生长根系、发芽、分蘖,为以后河蟹下池给河蟹提供食用青料及生长、躲藏、蜕壳的环境,同时池中水草大量生长起来后可调节池水水质、改善池水底部泥底质,水草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体溶氧含量。
2、每亩水体施用腐熟鸡、牛粪300~400kg,磷肥30~50kg,用以培肥池水水质和培育红虫、水蚯蚓等,促使和保持水体“肥、活、嫩、爽”,为蟹种下池后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同时有利于水草加快生长,为随后立体配套养殖的增值鱼种及饵料鱼种提供优良生长环境;3、各种沉水性水草的旺发生长期:a、尹乐藻旺发生长期为4月~6月和9月~11月;b、黄丝草旺发生长期为4月~11月;c、轮叶黑藻旺发生长期为2月~12月;d、金鱼藻旺发生长期为5月~12月;e、苦草4月上旬播种,用种量2~3斤/亩,旺发生长期为5月~10月;五、蟹池移种和投放螺蛳:待池塘水体药性消失后,每亩池塘水体中投放螺蛳500~600kg,用来调节与改善、改良池塘底部泥质及池水水质,并利用螺蛳自身和自身的繁殖仔螺的方式为河蟹提供鲜活的适口饵料,改良商品河蟹的品质。
六、蟹池河蟹防逃设施:1、离池堤顶部30cm处用幅宽1.0m的聚乙烯窗纱网布顶端与下端穿塑料尼龙纲绳,顶端缝合30cm~35cm宽的长条硬质塑料薄膜,沿池四周用毛竹桩支撑防逃网布将蟹池围合起来,固定用的毛竹支撑桩间距1.5m,毛竹桩插入地下50cm~60厘米(竹桩一定要插在靠池堤的网布外面且稍向池内倾斜约15~20度角度),池四周转角的网围要做成圆弧形,切记不能做成90度直角,网布下端挖沟埋入地下15cm~20cm并压实压紧泥土;2、每个精养蟹池的进、注、排水口用1.0mm孔目的不锈钢栅栏或网片封闭注、排水口防逃。
七、蟹池投放饵料鱼种:1、池塘清塘、消毒药物药性消失后,当年12月~来年3月间每亩池塘池水水体投放100克/尾规格的野生鲫鱼种15~20尾/亩,利用鲫鱼清除饲喂河蟹后的残饵控制水质,并利用鲫鱼自身繁殖能力强的特性繁殖大量小鱼为河蟹和以后增殖配套放养的鳜鱼及翘鱼提供新鲜适口的鲜活饵料鱼;2、次年5月上旬每亩池塘投放花、白鲢及草鱼和鳊鱼夏花鱼种50~60万尾/亩(总量),以保证增殖配套放养的鳜鱼和翘鱼有充足的适口饵料鱼。
八、蟹池蟹种投放:当年12月~次年3月底前经清塘、消毒完成并待药性消失殆尽的池塘每亩投放规格为100~200只/kg的一龄蟹种(扣蟹)600~800只,蟹种投放前先将外购的蟹种反复浸入池水中3~5次,每次时间3~5分钟,让蟹苗适应池塘水温,再用5%的食盐水溶液或18mg/升的高锰酸钾(灰锰氧)溶液浸洗蟹种10~15分钟给蟹种消毒后,池边铺一草席,将蟹种倒在草席上,让蟹种自由爬入池水中。
九、蟹池蟹种下池后的饲喂管理:1、做到定点、定时、定量饲喂,不投喂腐烂变质饲料,在2~3月间水温10°C以上时,每周投喂2次,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达到尽快给河蟹开食的目的;4~5月间水温15°C左右时,每隔一天投喂1次,以植物性饵料(商品精料)为主,适当搭配动物性饵料;6~8月间水温达到20°C以上时,每天投喂2次(上午9时一次,投喂量占全天总量30%,下午6时一次,投喂量占全天总量70%),并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适当搭配商品精料;9~11月间加大动物性饵料投喂量,使河蟹达到快速增重、增肥的目的,为高规格商品蟹提早上市打下坚实基础。
2、白天投料时离池埂岸边稍远点,傍晚将饵料投到池埂边,靠近池塘西边多投饵量多一点,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的投喂量做到“两头精、中间青”。
前后期以动物性饲料和河蟹颗粒饲料为主。
中期以植物性饲料和水草为主。
3、饲养前期投饲量:池塘河蟹体重的3~5%;饲养中期投饲量:池塘河蟹体重的6~8%;饲养中后期投饲量:池塘河蟹体重的8~10%;饲养后期投饲量:池塘河蟹体重的4~6%;不要让河蟹吃的太饱(河蟹贪食)而导致河蟹涨死;(河蟹体重计算方法:每月随机取河蟹20~30只,称重量,算出每只均重,以每只均重乘其全池河蟹的总数,即为河蟹当月的总体重。
养殖至5~6月估死亡率为10%;7~8月;估死亡率在20%;9~10月估死亡率在30%左右)。
4、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摄氏度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摄氏度,可以不投喂。
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7~9%,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等。
避免长时间喂单一饲料,否则造成洒厌食,饲料利用率低,影响生长,出塘规格小。
河蟹是偏食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动物。
在饵料投喂上,严格实行“四定四看”的科学投饵方法,掌握“前期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的原则。
早晚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一般占河蟹体重的3~4%,并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
在放养初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主要品种是新鲜活小鱼、螺蚌肉等,以后逐步增加投喂植物性的精饲料量,如小麦、玉米、豆粕等,高温季节,不投动物性饵料,少投植物性精饵,多投青粗饲料,如水草、南瓜等,进入养殖后期,为河蟹促膘增重阶段,则应增加植物性精饲料和动物性饵料,保证河蟹吃饱吃好。
3~4月,水温较低(8~15℃),以量小的精料为准;5~6月,温度渐高,增大投饵量,并偏重植物性饲料,如青菜叶、水浮莲等;7~10月,水温高,以动物性饵料为主;11月以后,水温降低,酌情减少投饵量。
投饵要定点和定时,每天下午3~5时较适宜,以便其晚上摄食。
5、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月投饵占河蟹体重的百分比月份 2 3 4 5 6 7 89 10比例3% 4%4-5% 5-6%6-7%7-8% 9-10%9%9-8%十、蟹池蟹种下池后的水质管理:1、整个饲养期间,池塘水体保持适当肥度,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 之间,养殖初期(3~5月)池水深度控制在0.4m~0.5m;养殖中期(6~7月)池水深度控制在0.8m~1.0m;养殖中后期(8~9月高温期)池水深度控制在1.2m~1.5m之间,养殖后期(10~11月)池水深度控制在0.8m~1.0m之间;2、定期向池中注入新水,排出池中老水,每次换水量控制在15cm~20cm之间(池塘水体总量的1/5左右),4~5月每隔10~15天左右向池中注入新鲜水,派出部分老水并提高池体水位10cm左右,每隔15~20天每亩用生石灰10~15kg 化水全池泼洒,调节池水pH值(7~8),增加水体钙含量供河蟹蜕壳用,杀灭水体中部分漂浮性藻类,调节改善水质;每隔10~15天左右向池中施用微生物制剂(异氧菌、光合细菌、EM生物制剂发酵培养液),用以调节池底泥质、利用微生物在水中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量(保证在4~5mg/L);饲养中后期,由于天气气温高,导致池水水质易老化、变质和缺氧,每隔7~10天向池中注入新鲜水,同时排出池中老水1/5(约20cm左右),并逐步加高池中池水深度,使池水水位保证在1.2m左右,必要时甚至提高到1.5m左右,利用深水位降低池底水温和泥温,将池底泥温与水温保持在28°C以下(河蟹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C~28°C,池底泥温与水温如超过30°C以上时,河蟹出现昏迷与厌食现象,将会产生大批的死蟹);每隔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10~15kg化水全池泼洒,调节改善水质;每隔7~10天左右向池中施用微生物制剂(异氧菌、光合细菌、EM 生物制剂发酵培养液);如遇天气突然恶变(阴雨天气、低气压天气、大西风暴雨天气、阴闷潮热天气)时,全池还需施用增氧剂(氧立得、粒粒氧)或采用在池中安装机械增氧机给池水增氧。
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一般掌握在PH值为7.5~8.5之间,主要采用生石灰调节,7~10天全池泼浇 1次,每亩每米水深用量在10~15公斤左右。
用光合细菌来调节水质,每亩用量3~5公斤,全池泼浇,以转化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3、河蟹对水体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养蟹池水pH值应保持在7~9,最适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mg/升以上,低于5mg/升以会影响生长,在2mg/升以下便会出现河蟹死亡,调整池水的pH值,新开挖的池塘,水质大多呈酸性,要定期用生石灰浆泼洒改良水质,这样能提高河蟹对饲料的利用率,有利于河蟹顺利蜕壳,一般春季每月一次,夏秋每隔15~20天一次,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7~1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