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腐病
病菌的形态、生理不再叙述。 F. graminearum易产生大孢子,不产生小孢子。
目前国内对玉米茎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存在三种不同 观点:
一是茎腐病是以肿囊腐霉菌,瓜果腐霉菌等腐霉菌 为主要致病菌引起的; 二是以禾谷镰刀菌,串株镰孢菌为主要致病菌引起 的; 三是以瓜果腐霉菌与禾谷镰孢菌复合侵染起的。
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 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瘪,脱粒 困难。
茎部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 褐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 瘪,手感十分明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 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玫瑰红色的菌丝, 以后在产生玫瑰红色菌丝的残杆表面可见蓝黑 色的子囊壳。
吉林省目前的研究认为引起茎腐病的病原
菌主要是F. spp 和 P.spp, 其中F. graminearum 是主要的,其次为Fuasrium moniliforme和Pythium sp;辽宁、河北主 要是腐霉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在山西省 串珠镰刀菌和腐霉菌均是主要致病菌。
侵染循环
茎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和种子上 越冬。种子带菌率很高,而且种皮比内部带菌率高, 如中单2和丹玉13种子表皮带菌率分别是34%和72%, 种子内部带菌率仅有6%。
4、生物防治
增产菌按种子重的0.2%拌种或叶面喷雾,对茎 腐病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增产6.1-11.4%。 哈氏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 Windels(1983)用其处理甜玉米种子防治由 F,Gibberella &Pythium引起的玉米茎腐病和 根腐病。
抗性机制 茎杆硬度和根系拉力强度与抗茎腐病呈 正相关。另外还与杂交种植株体内含糖、钾、硅量 有一定关系。 抗性遗传 玉米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属核基因遗 传,不受细胞质基因控制,为多基因数量遗传,以 加性遗传为主,也存在上位性和显性或部分显性效 应。
气象条件
(1)气温,地温对发病的直接影响
玉米生长前期持续低温有利于病害发生,后期温度 高对病害扩展有利。 (2)雨水与发病 病害的发生与8月份的降雨量密切相关,8月份降雨 量比常年平均值高,病株率高,一般认为玉米散粉 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晒发病重。
茎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 二、三节甚至全株,病株极易倒折。
多数病株明显发生根腐,初生根和次生根腐烂变短, 根囊皮松脱,髓部变为空腔,须根和根毛减少,整 个根部极易拔出。
另据报道,引起茎腐的镰刀菌和腐霉菌
有潜伏侵染的特性,病害的发生程度很 可能主要取决于生育前期的侵染,因为 前期侵染对玉米根系生长影响早,为害 持续时间长,而后期侵染则主要起加速 病程的作用。此外由于几种病原菌可单 独或复合侵染引起茎腐病,症状在細节 上略有些差异。
病原
玉米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 关于病原菌国内外报道颇不一致,迄今已报道的病 原菌有20多余种,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 病原菌种类存在较大差异。种类主要有:
1 Fusarium spp 1)Fusarium graminearum Schuabe 禾生镰刀 菌 2)F. moniliforme Sheldon 串株镰刀菌 3)F. equiseti 木贼镰刀菌 2 Pythium spp 1) P. aphanidermatum 瓜果腐霉菌 2) P. inflatum 肿囊腐霉菌 3) P. graminicola 禾生腐霉菌 3 Drechslera zeicola Stout 炭黑蠕孢菌
土质和地势 土壤有机质丰富,排灌良好的地块,玉米 生长好,发病就轻(1.7%),反之土壤瘠薄,易涝易 旱地,玉米生长差,发病较重,特别是地势低洼易积 水,土壤湿度大,后期发病重。
防治
对于茎腐病的防治应采取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为 主,同时加强栽培管理和进行种子处理为辅的终合 防治措施。
1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吉林省农科院对吉林省主要自交系,杂交组合和地 方品种及群体用三种病原菌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共 鉴定自交系1569份(次),杂交组合792份(次), 群体47份和地方品种72份,总计2480份次 ,结果:
高抗自交系有689份,占43.91,如466、406、340、 434、Mo17、春145、吉873、丹黄03、黄428、吉 894、金09、吉846、洛抗03、吉867、吉901、辽 721,330,420、春09,460 、E28等;抗病的占 19.82% 。 高抗杂交种有213份,占26.89%,如长单183、丹 玉16、四单78、24、吉单197、沈单7、掖单51、 936*340,LM54*340,8112*340,776*E28,A619* 杂C546,932*330,中单2,锦单6,吉单156,330* 丹黄02,吉单158,吉单180,吉单141等,抗病的 占29.42%。
越冬后的病菌借风、雨、灌溉水、机械、昆虫传播, 通过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或从表皮直接进入,逐渐 蔓延扩展,引起地上部症状。到后期病菌可侵染穗 部(穗茎叶,穗尖或玉米螟幼虫带菌通过蛀孔传 染),造成穗腐,最终造成种子带菌。
发Hale Waihona Puke 条件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和自交系对茎腐病的抗性存在明显 差异,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和镰刀菌的抗病性无显 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
2、种子处理
针对土壤和种子带菌情况,对种子进行包衣,近 几年实践证明,种子包衣起一定的作用,但药效 不是很好,今后应积极筛选更好的药剂,同时注 意持效期。另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0.2%拌种, 有一定的防效,同时兼防丝黑穗病和全蚀病。
3、加强栽培管理
清除病残组织,病重地块不能根茬还田; 轮作2-3年可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减轻发病。 适当晚播可减轻发病,但要注意品种的生育期。 氮、磷、钾施用的比例合理,不要偏施氮肥和 追肥过晚,要增施氮肥。 播种密度不能过大,过大势必造成争肥,争水, 争光,减弱植株本身的抗病性,同时增加田间 的湿度,有利于发病。
玉米茎腐病
corn
stalk
rot
分布与为害
玉米茎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 土传病害。美国、加拿大、印度、法国、前南斯 拉夫等23个国家都有发生,其中美国发生普遍, 危害严重,遍布24个洲,减产达20%-30%; 我国于20年代就有发生,60年代后随着抗大、小 斑和丝黑穗病玉米品系的选育和推广,由于主推 的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茎腐病多数抗性不强,因此, 很快成为玉米上丞待解决的重要病害问题,据广 西、浙江、湖北、陕西、河北、山东、辽宁等18 个省区调查,一般年份发病率10%-20%,严重年份 可达50%-60%,减产约25%,重者甚至绝收。
栽培管理条件
播期:对病害发生有很大影响。播种早,发病重,随着播期推迟发病率降 低,而且感病品种表现比抗病品种明显。 连作发病重,感病品种连作年限越长,病菌积累越多,发病越重。 施肥:追肥多和重施氮肥发病。多施农家肥,N、P、K配合施用发病轻。另 外适当增施钾肥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播种密度:不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茎腐病的发病率随密度的增加 而提高。
症状
我们所要讲的是真菌性茎腐病,主要由镰孢菌和 腐霉菌引起的。
该病害在自然条件下为成株期病害,在玉米灌 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 从始见病叶到全株显症,一般经历一周左右。历期 短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
地上部症状
叶片一般不产生病斑,也不形成病症,是茎 基腐所致的附带表现,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即 青枯型和黄枯型。青枯型也可称急性型,病发 后叶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 霜打状,发病快,历期短,田间80%以上属于 这种类型,病原菌致病力强,品种比较感病, 环境条件对发病有利时,则易表现青枯状。黄 枯型也称慢性型,病发后叶片自下而上,或自 上而下逐变黄枯死,显症历期较长,一般见于 抗病品种或环境条件不利于发病的情况。
病害损失可因籽粒不饱满、重量减轻或不完全成熟 直接造成的,也可因茎杆破损和倒伏间接造成的, 甚至是苗期死苗造成的。此外,该病不仅使当年玉 米减产,且对翌年产量也有影响。陈鹏印(1985) 报道,从病株收获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幼苗生 活力下降,病株后代(F1)千粒重和穗粒重分别降 低7.8%和9.9%,自交系所受影响更大,分别降低12% 和23%。
徐作廷等(1985)统计,山东每年发病面积约 500万亩,春玉米发病率为10%-20%,严重的可 达50%以上,夏玉米发病率为20%---30%,重者 可达60%以上。胡吉成(1988)报道,吉林省 1985年主推的杂交种四单八,平均发病率达 30%,严重地块倒伏达60%左右。1987年在怀德、 榆树、扶余等几个玉米出口基地县估计,因此 病减产0.75亿公斤玉米。怀德县秦家屯村发病 率高达61%,大面积倒伏,损失惨重。
实践证明,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经济有效 的根本措施,而且我国抗源丰富,为选育工作 和利用抗病品种提供了保证。 根据吉林省地理情况,适合推广如丹玉16,沈 单7,掖单51,锦单6,吉单156,158,180, 141,四单78,152,29,24,吉单197,123, 122,118,长单183,中单2等,掖单13,农大 60,四密21等。 抗茎腐病并兼抗大斑及丝黑穗的玉米品种有: 四单105,151,72,四早6,四单104等,其中 四单104,72,四早6号等品种还兼抗玉米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