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开启心智之门
今天,我很有幸参加了由北京市桂馨教育基金会举办的科学教师培训活动,会上我被来自杭州市崇文学校刘老师的课深深吸引了,这是一节五年级关于地球运动引起四季变化的课,回想起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对于地球自转、公转如何引起四季变化的前因后果不甚明了,虽然认真看了教材和教参,可对于这略显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孕伏其中的道理只是一知半解,以至于课堂上也只能对学生点到即止,无法深入挖掘。
学生也感觉味同嚼蜡,毫无兴趣。
而今天,我在同样的一节课上却看到了另一番的景象,学生们被刘老师“吊”足了胃口,甚至学生强烈建议下课了也仍然要完成实验,是什么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呢?还是和我一起来到刘老师那如沐春风般的课堂,一起体味课中点滴的精彩之处,感受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吧!
本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抓住探究的兴奋点,牵动学生的思维。
科学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只有激发了学生浓烈的探究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开课,刘老师以一个简洁的问题引入“一年为什么有四季?”,引发了学生纷纷来猜测,随即老师抓住学生在回答时随机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四季的变化可能与太阳、地球运动以及太阳光的强弱有关,为学生开启了探究之门。
接着教师以极富层次和逻辑的教学结构将学生悄然带入了探究的天地中,刘老师非常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从学生熟悉的四季变化会引起哪些现象入手,通过与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出四季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太阳照射角度变化、气温变化、动、植物的变化和人类的变化上。
并借机顺势引发学生新的探究欲望——“这些变化之间有什么联系?”此时,课堂鸦雀无声,孩子们都拧着眉头认真思考,刘老师给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思维大胆探究的时空。
在孩子们即将呼之欲出之时,刘老师伺机合作,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各自的想法,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发展,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此时,老师抛出“太阳照射角度与气温变化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再一次激起了学生思维探究的浪花,通过回顾测量影长变化的实验活动,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是引导学生自主生成,建构科学知识。
当学生发现太阳直射、斜射与地球受热存在关联时,自然引发了:“为什么一天之中不会有四季变化”的疑问。
刘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图表观察、比较一天之内温度变化与影长的关系,从而类比出一年温度变化与影长存在同样的规律,使得学生自主建构了关于地球公转的概念,然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研究地球公转与影长变化的联系,在实验前,刘老师通过实验材料演示,与学生交流互动,由学生自主提出实验方案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避免了我说你做,步步为营的被动实验模式,最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了地球公转的时候影长发生了变化,从而间接验证了地球公转也会引起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在学生脑海中打造出了一幅四季形成的知识网状图。
纵观本节课,在教师的精心布局下,从问题导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将教学内容层层剥茧抽丝,有序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刘老师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尊重、相信每个学生,把平等的观念、交流的氛围、探究的意识带给了每个孩子,在他们的心中撒下了探究的种子,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这将会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也必将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