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国家
11印度 12俄罗斯 13澳大利亚 14墨西哥 15韩国 16荷兰 17土耳其 18印尼 19瑞士 20比利时
总值(亿美元)
12360 12292 9972 8749 8325 7948 6153 5394 4946 4704
2009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
国家
1卢森堡 2挪威 3卡塔尔 4瑞士 5丹麦 6爱尔兰 7荷兰 8阿联酋 9美国 10奥地利
4、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产业内贸易指数)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T = 1 X-M
X+M
X和M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额 和进口额。
T的值介于0到1之间 T=0,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该国只 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 0<T<1,即存在产业内贸易,T的值 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越发达。 T = 1,表明出口与进口相等,此时产 业内贸易达到最大化。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 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提出者:保罗.克鲁格曼 主要观点:两国在各方面均相同,包括要素 禀赋、偏好、技术、商品均衡价格等,即 不存在比较优势。但只要存在规模经济, 则两国仍可开展贸易,并均可获利。因此 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又一原因。
(二)例示 例如:我们假定家用汽车共有五档: 美对汽车需要:4、5档,代表性需求:5 日对汽车需要:3、4、5档,代表性需求4 韩对汽车需要:2、3、4、5档,代表性需求: 3档 中国对汽车需要:2、3、4档,代表性需求:2 档。 如果没有贸易,这些国家非代表性需求就不 能满足,现假定有贸易,则:
Q1
Q2
Q
厂商的平均成本线
(3)内部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
内部规模经济多见于产品差异性较强 的行业。 在内部规模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越 大,竞争优势越大,即大企业具有成 本优势。
这些行业中的企业通常面临的市场是 不完全竞争的。
2、外部规模经济
(1)涵义:由部门或产业整体规
模扩大或发展而产生的成本下降和 报酬增加。
1953年2月28日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 庭,现为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与国际事务教 授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保罗.克鲁格曼
一、规模经济
产出(件)
某一假定行业投入产出表
总劳动投入(小时) 平均劳动投入(小时)
5 10 15 20 25 30
10 15 20 25 30 35
一、相关概念
(一)收入水平与需求水平
●收入水平决定需求水平,需求水平反
映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并不是绝对平均的。
2009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国家
1美国 2日本 3中国 4德国 5法国 6英国 7意大利 8巴西 9西班牙 10加拿大
总值(亿美元)
142563 50681 49090 33527 26759 21836 21183 15740 14640 13364
※产业内贸易总结: 1、贸易基础:差异产品、规模经济、 不完全竞争 2、贸易模式: 无固定模式。既可自发 产生,也可协议分工或在政府保护下 产生。 3、贸易利益: 规模经济导致低成本低价格; 消费者享受差异产品; 市场竞争程度提高。
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以瑞士和泰国 的手表业为例
P2
Q2
贸易模式:先行优势 某国率先进入某一行业,控制了 市场,从而对后进入的国家形成了先 行优势。
解决途径:国际贸易
(二)产业内贸易
1、涵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发生在同一产业 内差异性产品的贸易,即一国在出 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型的 产品,也称作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2、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1)从使用价值角度考虑,进口 和出口的商品具有非常高的替代性; (2)进口国和出口国在该商品的 生产能力方面并无大的差别。
该公司扩大规模,每天出售10台电脑,同样只需 一辆车运送10台电脑,那么,每台电脑的运输成 本就只有10元,由此产生的平均成本下降就是内 部规模经济。 现在有10家电脑公司聚集在中关村,每家公司每 天出售1台电脑,这些公司共同雇用一辆车子运送 电脑,每个公司为此支付10元。由此产生的成本 的下降就是外部规模经济。
总值(亿美元)
1,430,0 1,374,8 1,219,7 1,004,0 986,3 770,3 729,0 695,1 522,4 461,3
2011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
国家
1卢森堡 2挪威 3卡塔尔 4瑞士 5阿联酋 6丹麦 7澳大利亚 8瑞典 9美国 10荷兰
人均GDP(美元)
108832 84444 76168 67246 59717 56147 55590 48875 47284 47172
第四节
技术转移与国际贸易
一、技术竞争 二战刚结束,美国创新并掌握真空管技术, 故垄断无线电产品市场;几年后日本达到同样 技术,凭借劳动力优势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随后,美国发明了晶体管,重新在技术上有优 势,但几年后日本又掌握了该技术;之后美国 又通过对印刷电路的创新而在同日本的竞争中 占据上风。
3、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1)规模经济 (2)差异性产品 (3)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 和垂直一体化投资。
结论:要素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产业间贸 易模式,而差异性产品的规模经济生产决定了产 业内贸易模式;要素禀赋差别越大的国家之间 (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贸易越多, 要素禀赋越接近的国家之间(如发达国家之间) 的产业内贸易越多;产业间贸易反映了先天的比 较优势,产业内贸易反映了后天的比较优势。 可见,即使是产业内贸易也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的,规模经济所产生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内部的国 际分工已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的 基础。
第三节
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重叠需求理论,也叫相似需求理论,其核心思想: 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 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该理论是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Staffan B. Linder)在《论贸易和转换》 一书中提出的。从而从需求角度揭示了产业 内贸易现象。
一、相关概念 二、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2)图示
P S S’ AC
AC’
D
Q
行业的供求
厂商的平均成本
Qi
(3)外部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多见于竞争性很强的同 质产品行业。 在外部规模经济条件下,大企业和小 企业没有区别。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假设第一个在中关村开业的电脑销售公司每天出 售一台电脑。从郊区的电脑生产基地专程开一辆 车运送这台电脑,成本100元。
5、适用性 (1)适用于解释工业品(制成品) 的国际贸易。
(2)适用于解释收入水平相近的发 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6、评价 (1)积极意义 首先,该理论从需求角度论述了国际贸易发 生的原因,对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作了进一步 的分析,是对其他贸易理论的补充; 其次,该理论从“趋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 贸易发生的原因,对于解释二战后迅速发展的 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 (2)局限性 林德认为该理论主要适用于工业产品或制成 品。
一、技术差距说
(technological gap theory)
要素禀赋理论在考察国际贸易原因 时,假定两个国家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 技术,而现实中,各国所使用的技术确 实存在差距,那么如何解释建立在技术 变化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呢?1961年美国 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发表《国际贸 易与技术变化》建立了技术差距模型。
3、图示
Q(需求) H G F E D A B P
C
O
YA
YB
Y(收入)
4、理论要点 (1)一种产品是否生产,首先取决于国 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如果要出口,还 必须有来自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
(2)两国的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 就越相似,两国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就越 大。
(3)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更好地满 足本国的非代表性需求,使福利水平 进一步提高。 (4)贸易使各国专门生产的产品有了更 大的市场范围,规模经济效果会更加 明显。
人均GDP(美元)
104512 79085 68872 67560 56115 51356 48223 46857 46381 45989
国家
11澳大利亚 12芬兰 13瑞典 14比利时 15法国 16德国 17日本 18加拿大 19冰岛 20新加坡
人均GDP(美元)
45587 44492 43986 43533 42747 40875 39731 39669 37977 37293
2011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国家
1美国 2中国 3日本 4德国 5法国 6英国 7意大利 8巴西 9加拿大 10俄罗斯
总值(亿美元)
15,924,2 7,426,1 5,974,3 3,305,9 2,555,4 2,258,7 2,023,7 2,023,5 1,563,6 1,476,9
国家
11印度 12西班牙 13澳大利亚 14墨西哥 15韩国 16荷兰 17土耳其 18印尼 19瑞士 20比利时
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差异产品
1、涵义 在设计、品牌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同类 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2、产生原因 (1)生产者角度:获得定价权 (2)消费者角度:消费者福利水平提高
3. 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规模经济:大规模、批量化、标准化、单一 生产。 差异产品:小批量、多样化生产。 矛盾
5、产业内贸易的福利效果 (1)产业内贸易使厂商从更大的市 场规模中获益; (2)产业内贸易使消费者从更广泛 的选择中获利。
6、产业内贸易的贸易模式:
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不是完 全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