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性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基于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大学数学教学

研究性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基于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大学数学教学

师 , 需 要 改 变 目前 的 教 学 方 法 和 风 格 . 还 18 9 9年 , 于 原 国 家 教 委 关 于 保 护 和 加 强 基 础 学 科 的 指 导 精 神 , 京 大 学 成 立 了 基 础 学 科 教 学 强 化 基 南
部. 9 8年在基础 学科教学 强化部 的基 础上成立 了基础学 科教育学 院. 0 6 3月 , 19 20 年 在我 国著名 的马克思
统一 的教学. 就大学数学教学 而言 , 我们认 为其内容 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 :
()对 《 积 分 》《 性 代 数 》《 率 统 计 》 基 础 课 程 的改 造 ; 1 微 、线 、概 等 ()学 生 自学 能 力 的 培 养 ; 2 ()形 象 思 维 和 抽 象 思 维 的训 练 ; 3
()数学哲学 、 4 数学史 与数学文化 的教育 ;
()教 学 互 动 ; 5
( )考 核 方 式 和 课 程 论 文 . 6
1 与 传统 的接 受性 教 学相 比较 , 究 性教 学具 有 如下 的特 征 研
1开放性. .
通常情况下 , 在接受性教学模式下 , 师和学 生对学 习的 内容有惯 常 的教 和学 的方式 、 预期 的标 准 老 有
9 7
知结论 , 而研究性 的教学则是使 学生置 身于某个历史 阶段 , 弃掉许 多 已知的 知识 , 当年 的先 贤们 一样 , 摒 象 体验并 学会在一 片黑暗 中摸 索前进.
3 多元 性 . .
传统 的教 学 内容基 本上局 限于课 堂 之 内 , 书本 之 内. 其学 习研 究 的多为 学科 内部 的 问题 , 般是 巳知 一 的、 明确 的. 在研究性 的教学模式下 , 探究 的因素贯穿 于整个课程 实施 过程 的始终 , 要学 习研究 的 问题 刚 所 开始 时好像 是具体 的 、 清楚 的 , 实 , 其 随着老 师的引导 , 生经过一个 过程 后才 慢慢发 现 自己需要 思考 的 问 学 题 , 随着学 习的深入 , 多值得思 考研究 的课题才逐 渐展开显 现 出来. 并 更 在这 过程 中 , 学生再 结合 自己的知 识结 构和所 学专业 就会 认识 到 : 课本 上 的看似 纯粹 数学化 的公 式 、 理有 丰富 的发 展 渊源 、 定 与其 他各 门学
主义 思 想 理 论 家 、 育 家 、 会 活 动 家 , 京 大 学 老 校 长 匡亚 明 诞 辰 i0周 年 之 际 , 京 大 学 决 定 将 基 础 学 教 社 南 0 南
科教育 学院命名 为匡亚 明学 院. 匡亚 明学 院 自成 立 以来 , 施“ 实 以重点 学科 为依 托 , 学科群 打 基础 , 按 以一 级学科 方 向分 流 , 通本科 和研究生教 育 ” 贯 的模 式 , 索适 合南 京大 学学 科特 点 的通识 教育 模式 和在 通识 探
传统教学通常 以问题为起点 , 以结论 为终点 , 即采用“ 问题
研究性教学则构建起“ 问题一 探究一解 答
解答一 结论 ” 的封 闭式数学 教学模 式 , 而
结论一 问题一 探究 ……” 的开 放式 的数学教 学模式 , 打破局 限
于学校的教育空间概念 , 促进课堂 向实践延 伸 , 向社会 延伸 , 向大 自然延伸. 在数学 研究性 学 习的过程 中, 学生会面临各种实际背景材料 、 涉及诸多方 面的知识 , 这些 知识 的学 习 、 积累 和运 用 以数学 问题为核 心 , 呈 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状态. 数学研究 性学 习正是 以“ 数学实 践” 数 学创造 ” 与“ 为指 向的学 习形式 , 获取“ 是 知 识” 与培育 “ 慧” 智 的辩证 过程.
主要应做 三件事 :. 会如何 做人 ;. 会如何 思维 ;. 习掌握 必要 的知识 和运用 知识 的能力 . 1学 2学 3学 大学数学 教育应改变 以应试为主 的教学模式 , 循教育 规律 , 遵 探索 面 向 2 世 纪 的教学理 念 和方 法 , 1 以培养 出高素质 的开拓型 、 复合 型及应用 型人才. 中国大学本科 教育缺乏跨 学科 的广 度和批 判 性思 维 的培养 , 注重 专业 性教 学 的传统 教育模 式 可 以培 养 流水线上 的合格工人 , 难 以培养有 创造性 的科学家 和工程师 . 但 而解 决这 个 问题 的一 剂 良方是 发挥通识 教育 的作用. 在美 国 , 很多大学 的本科 生前两年进 行通识教 育 , 接受 不 同学科 的浸润 , 两年 才开始 接受专 后 业教 育 , 根据兴趣 选择工作 或考研. 曾任 芝加 哥大 学校 长 的赫钦 斯 曾说过 :如果 没有 通识 教育 , “ 我们 就决
出证明的主导思想. 在教学过程 中, ” 引导学生模拟并学 习数学家 思考 问题 的方式 ,再 现” “ 数学研 究及应用 的过程. 这种在学习活动过程 中对数 学科学研 究 的“ 模仿 ”“ 用” 再现 ”正 是 引导学生进 行数 学研究 、运 和“ , 性学 习所具有 的最重要 的特征. 我们知道 , 在数学史上 , 创造性 的研究 发现往 往要经历 “ 猜测一不 断试证一 不 断纠错一 确证真理” 的过程 , 出的数学家基本都有类 似的经历. 国大数学家 阿达玛 ( a a r) 数 杰 法 H dmad 在《 学领域 中的发 明心理学 》 书中指出 :在数 学中我们不怕出错误 , 际上错误是 经常发生的. 一 “ 实 ”
教学 时我们通过它们 截然不同的起源引发 出学生 的好奇兴 趣 , 而讨论本 来看 似互不 相干 的它们之 间有 继
着令人惊讶 的密切联 系 , 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它们“ 的好象是双胞胎 了” 它们 的记号是 类似的) 长 ( . 再以坐标系为例 , 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 中只是在 中学平 面直角 坐标系 的基础 上介绍 空间直 角坐标 系 的概念. 我们在研究性教学实践 中并不满 足于简单 的描 述 , 而是从 以下 几方面进 行教学 :1从 数学史 的角 () 度 阐释了坐标系概念引入 的伟大 意义 ;2 把平 面直角 坐标 系 、 () 空问 直角坐标 系 、 坐标系 、 面坐标 系等 极 球 纳入 一个整 体的框 架进 行学习讨论 , 使学生领悟到坐标 系的作用 和设置 的灵活性 ;3 对坐标 系 中象限 、 () 卦 限等 的用语 的介绍让 学生领略到 中西文化 的融合 , 感受到数学文化 的魅力.
第 2 6卷 增 刊 1
21 0 0年 1 月 0
大 学 数 学
CoLLEGE ATH EM ATI M CS
Vo . 6, u 12 S p 1
0 c. O O t2 1
研 究 性 教 学 的理 念 与 实 践
基 于 通 识 教 育 模 式 下 的大 学 数 学 教 学
不 能 办 好 一 所 大 学 . ”
通 识 教 育 不 只是 人 文 教 育 , 当代 社 会 , 学 和科 学 的思 考 方 式 正 以前 所 未 有 的影 响 力 广 泛 影 响 着 人 在 科
类 的各 项活动 . 完整的通识 教育必定是 包含科 学教育 的成 分在 内的. 通识 教育是培养 大学生综 合素质和 创新思维 方式 的重要 载体. 实行 通识教 育 , 不仅 需要有 创造 性 的教
[ 键 词] 通 识 教 育 ; 究性 教 学 ; 统 性 教 学 ; 式 关 研 传 模 [ 图 分类 号 ] G 2 中 41 [ 献 标识 码 ] C 文 [ 文章 编 号 ] 17—4 42 1 ) 刊 10 9—4 6 215 (0 0 增 -0 50
大 学 数 学 教 育 的 基 本 问题 有 三 个 : 什 么 教 ? 教 什 么 ? 以 及 怎 么 教 ? 为 要 搞清楚上 面的问题 , 自然 要 追 问 : 学 生 在 大 学 里 该 学 什 么 、 么 学 ? 杨 叔 子 说 过 , 学 生 在 校 期 间 大 怎 大
教 育 基 础 上 的个 性 化 人 才 培 养 体 系 , 施 研 究 型教 学 等 方 面 积 极 实 践 . 实
19 9 8年 , 国卡 内基 教 育 基金 会 发 表 了“ o e 报告 ” 提 出 “ 美 B yr , 重建 本 科教 育 , 国研 究性 大 学 发展 蓝 美
图” 推 荐 了 1 途 径 , 中前 两 条 是 : , 0种 其 () 研 究 为本 的 学 习作 为 标 准 ( k eerh bsdl rigtes n ad . 1把 ma e sac - ae ann h t dr ) r e a () 建 探 究 为 本 的第 一 学 年 (o s ut niq i — b sdf sma er. 2构 cn t c a ur . r n y ae r h ny a) e
错 去体 会 真 正 的科 学 研 究 . 传 统 教 学 中 , 有 探 索 性 的教 学 模 式 , 要 是 让 学 生 通 过 一定 的 探 索 去 发 现 已 存 在 书 本 或 教 材 中 的 预 也 主
增刊 1
范红军 , : 究性教 学的理念与 实践—— 基 于通 识教 育模 式下的 大学数 学教 学 等 研
形成假设 , 怎样进行论证 , 怎样形成真正 属于 自己的见 解. 要让 学生 领悟到 , 本上 系统完善 、 课 逻辑严 密 的
知识 并 不是 生来 就 有 的 , 科 学 发 展 的历 史 上 , 们 曾经 凌 乱 离 散 、 后 矛 盾 . 在 它 前
以微积分为例 , 导数与微分 、 定积分与不定积 分这两对概念 , 从表面上看计 算方 法是几乎差 不多 的, 在
学 生 大 都 怕 出错 , 个 看 似 简 单 的现 象 其 实折 射 出 在应 试 体 系 下 传 统 教 育 模 式 的 一 大 弊 病 . 史 告 诉 这 历
我们 : 学者们 出的错 通常要 比~般 的人 多 , 大 但他们 总是在不 断地加 以改正 , 以在最后 的结果 中那些错 所 误的痕迹 已不能看 出. 以要鼓励 学生去积极 尝试 , 所 不怕错 , 不怕 因问题 提的简单 而被嘲笑 , 通过 不断 的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