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新文学“前夜的涌动”一.晚清文学_------百年忧患的开端(1898---1917)①“三界”革命的影响从1899年开始,梁启超陆续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一系列口号,他所强调的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文学对国民精神的改造等主张对“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③“域外文学”的启迪以林纾为代表的外国文学翻译使中国作家明白了传统小说与外国小说之间在文体表达上的巨大差异,促使他们学习西方文学的表现方式。
④社会结构的转型科举制度的废除、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的覆灭等使中国社会开始走向现代化。
⑤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民族工业、尤其是印刷业的发展,为报刊的大量印刷、发行提供了现实的物质保障,报刊是现代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介。
一、“前夜的涌动”的涵义。
中国文学由植根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传统文学向植根于工业文明的现代文学跨越,也就是一个文学的现代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并不是在一个历史瞬间(如“五四”)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段,经过了曲折的过程。
这一过程/历史时段大致可以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到“五四”文学革命这一历史时段来概括。
这一文学变革过程也就称为新文学的“前夜的涌动”。
二、晚清文学变革的背景与意义(一)晚清文学变革的内在原因与动力为什么在晚清前后会开始发生这样一场巨大的文学变革呢?当然人们会说,这是与中国整体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相一致的。
的确,中国文学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还在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就文学本身来说,文学是探索社会人生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与社会人生的审美的联系,中国文学史上的“唐诗”、“宋词”等辉煌的艺术成就,就在于它们深切的表达那一时代人们的精神情怀和审美理想;而到晚清前后,中国文学恰恰失去了这样一种联系。
诚如王韬(1828-1897)所指出:“窃见今之所谓诗人矣,扯寻以为富,刻画以为工,宗唐祧宋以为高,摹杜范韩以为能,而于己之性情无有也,是则虽多奚为?”(实际上这也是明清以来复古主义的通病)。
因而如何恢复文学与社会人生的联系,特别是适应现代(晚清已经开始转型,如轮船、火车等已经进入中国)社会的需要,就成为文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
(二)西方文学的涌入与晚清文学变革那么这一文学变革和以前的文学变革,如唐代的古文运动又有什么不同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便是原来的文学变革都是在我们汉语言文化系统内部,在既有的民族文学资源的基础上的文学变革,而晚清的文学变革则不得不在“世界文学”的体系和视野中展开。
“世界文学”最早是由德国文豪哥德提出来的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到:“一切国家的精神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这种“世界文学”实际上这是建立资本主义(现代性)经济和社会交往世界一体化(今天称之为“全球化”)基础之上的文学的一体化,因而世界文学(以西方文学为代表)也就不可避免地参与到中国的文学变革之中。
——“中国文学传统的变革及其创造性转化必须在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西方文学的译介不仅提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初范型,而且激活和促进着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西方文学的涌入中国正是由1895年由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所引发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
教材举了日本学者樽本照雄的统计,可清楚地说明中国文学的系统和资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而这种新异的(异质的)文学也必然引起中国文学读者和作者的极大的兴趣。
例如林纾翻译的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898年出版后,林严复有诗赞曰:“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可以想象当时的文学青年对西方文学的阅读与接受。
而林纾在这种成功的鼓舞下,又与人合作,用文言前后共翻译了170多部小说(163),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林译说部”的专门名词。
如《黑奴吁天录》(今译《汤姆叔叔的小屋》等)。
这种西方学作品的输入,就必然要改变既有的文学秩序、生态和资源,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历史进程。
而作为晚清文学的革新者——无论是“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倡导者,还是“新小说”、“新派诗”、“新文体”散文的作家和诗人,又都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模仿、借鉴西方文学,从而推动了晚清文学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变革。
——开始了文学观念、思想、主题、形式、文体、手法、语言等的现代性变革。
透过文学的变革,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更深层的变革——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晚清文学革新的关键词“新”,一方面是强调变革、变易,另一方面则是“维新”是尚。
这一“新”是建立在“新”战胜“旧”的进化论的框架之上的。
(由严复《天演论》而奠定,所谓“世道必进,后胜于今”——鲁迅)。
而这一进化论思维方式是与中国古代“天道循环”的思维方式根本对立的。
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正是这种“天道循环”观的具体表现。
在社会基础上,它是与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想适应的。
昼夜交替,花开花落,春夏秋冬,四时代谢,构成自然的循环;朝代更迭,兴衰轮继,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构成世道的循环;难免使人相信冥冥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配着自然和社会,这种力量具现到人世间,便是王道政治。
所谓“天人合一”。
正是对这一“道”(“天道”、“天”)的信仰,所以中国社会有根深蒂固的崇古宗圣的信仰(当然与中国社会的宗法观念性质也有关),也就是中国文化中有那么浓厚的复古主义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文学审美上,则表现为亘古不变的大团圆模式,一种温柔敦厚的艺术规范和惩恶扬善的大团圆结局。
故王国维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的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厌阅者之心,难矣。
”而这种规范则在晚清文学(新小说)中受到了挑战或者被颠覆。
如李伯元的《官场形记》。
(三)社会语境与文学的生产方式变革晚清文学变革不同于古代文学变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变革的社会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也涉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由于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变革,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带来了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化。
可以批量复制的印刷文字取代口语而成为社会的主要传播媒(新闻、交通相伴随),成为维系现代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成为文学的主要传播方式。
(古代文学诗词主要以酬唱的方式传播,明清话本小说虽然已开始印刷,但由于雕版的技术限制,也只能在少数人群中流通,且印行的周期也比较长)。
如晚清的“四大文学期刊”。
这种传播方式依托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现代报刊和出版除了文化传播功能外,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文化市场,从而开始了文学作品的稿费制。
19世纪末开始,20世纪初普遍展开,1910年清政府颁布中国第一部《著作权律》。
从而促进了职业作家的出现(第一个是1892年创办中国第一份小说期刊《海上奇书》的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的作者)。
这种“稿酬”,就可以使作家在经济上独立起来(并且成为当时十分诱人的一种职业;与此同时,随着科举制的的废除和现代教育的出现,一方面为现代的新文学准备了大量新式读者,另一方面也驱使那些脱出了传统“学而优则仕”人生轨道的被不断边缘化的知识分子投身于文学事业,把文学作为职业。
),从而改变过去对封建皇权的依附,而逐渐生长出一种独立的人格精神与意识;也促进这些作家从其它社会阶层中分化出来,进而促进文学从中国古代包容一切的伦理道德中分化出来,探寻文学自身的价值成为可能。
当然与此同时由此而来而滋生的文学的商业性机制也推动了通俗文学的产生。
其世俗化,甚至媚俗化成为现代文学的另一重要的走向。
由文学传播方式和文学市场的变革还影响到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
报纸、杂志、出版社成为重要的文学中介机构,与此同时文学社团(如“四大文学期刊”)及其规则(艺术追求与规范等)开始成为组织文学生产的一种重要的机制。
如果再加上日益兴盛的文学批评,它们共同构成现代文学的生产体制。
更进一步讲,文学传播方式的变革还以它特有的内在机制影响到文学的语言和形式,由古文化向白话、通俗化发生演变,催生出各种带有报刊体特征的文体形式,如梁启超的“时务体”,“新文体”;以至随笔、杂文、连载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并进而推动着中国文学结构的历史调整。
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更加宏阔的叙事容量获得了一种客观的载体,从而为它的(现代)崛起并成为文学中心提供了物质准备。
正如阿英所说,晚清小说的繁荣“第一,当然是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运用上需要多量产生……”(四)晚清文学变革的内容与意义1、“小说界革命”。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是包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一个综合性文学革新运动。
从时间上来看,“小说界革命”不是最先发轫的,但是就震动最大来说,却是小说界革命最突出。
“小说界革命”口号是由梁启超1902年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出来的。
其主要观点是认为“群治”(社会民众的道德修养)是与小说密切相关的。
中国群治之所以腐败不堪是与旧小说有重要关系的,今天要“新”道德、宗教、政治、风俗,乃至学艺、人心、人格等,都必须“新”小说。
——虽然是把小说作为一种思想启蒙的工具来革新的,其目的在于强化小说的社会现实政治功能“改良群治”,但是这一结论又是以他对传统小说观的突破作为前提的,即小说应该由传统的“小道”、“末枝”而上升为“文学之最上乘”。
小说是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而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曾被称为“市民史诗”。
而市民阶层的崛起又是依托于工业文明的发展的。
如同西方小说从18世纪开始取代传统的韵体叙事文而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样式一样,随着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现代转型也呼唤着这种文学结构的历史调整。
晚清文学革新正好实现了这一历史的转型。
一是沿海/现代都市的崛起(上海),二是现代传媒导致的文学生产方式的变迁。
因而共同推动小说的繁荣。
随着梁启超1902年在日本横滨首先创办小说刊物《新小说》之后,《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小说世界》、《中外小说林》等多种专门性小说刊物蜂起,到1918年徐枕亚创办《小说季报》,仅小说期刊,就达50种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使其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
据日本学者樽本照雄编《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统计,近代(1840~1919)有创作小说7466种,翻译小说2545种,合计10011种,而主要的创作年代在1898年至1919年的20年间(1898年至1919年间,创作小说达7388种,翻译小说2525种,20年间发表的小说占近代全部小说的99%)。